名句出处
出自唐代佚名的《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送文舞迎武舞》
全文:
干旄羽籥相亏蔽,一进一退殊行缀。
昔献三雍盛礼容,今陈六佾崇仪制。
参考注释
三雍
亦称“ 三雍宫 ”。 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 武帝 时, 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 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 唐 张继 《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礼容
(1).礼制仪容。《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陈书·程文季传》:“ 文季 最有礼容,深为 高祖 所赏。”《周书·儒林传序》:“帝於是服衮冕,乘碧輅,陈文物,备礼容,清蹕而临太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击毬时﹞往来交错,前后遮约,争心竞起,礼容全废。”
(2). 汉 乐名。《汉书·礼乐志》:“ 高祖 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隋书·音乐志下》:“﹝ 汉高帝 ﹞又作《昭容》、《礼容》……《礼容》生於《文始》,矫 秦 之《五行》也。”
六佾
(1). 周 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於 众仲 ,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公从之,於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杜预 注:“六六三十六人。” 孔颖达 疏:“ 何休 説如此, 服虔 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传·隐公五年》、《穀梁传·隐公五年》皆谓“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说与《左传》不同。后世遂以为公爵重臣的乐舞格局。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北史·宇文护传》:“五年,詔赐 护 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2). 夏 代天子之乐舞格局。《淮南子·齐俗训》:“ 夏后氏 其社用松、祀户,葬墙置翣,其乐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
仪制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汉书·郊祀志下》:“ 汉 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 秦 故祠,復立 北 畤。” 唐 元稹 《五品女乐判》:“荣沾五命,始用判悬;僭越三人,终乖仪制。”《事物纪原·库务职局·仪制令》引 宋 孔平仲 《谈苑》:“ 太平兴国 中, 孔承恭 为大理正,上言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望令於两京诸州要害处刻榜以揭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预草典礼》:“ 康熙 二十六年十月, 文皇后 宾天,上询仪制於宗伯,仓促无以应。”
(2).仪态,形制。 宋 苏轼 《应梦罗汉记》:“明日至 岐亭 ,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左龙右虎,仪制甚古,而面为人所坏。”
(3).官名。 明 清 属礼部。《明史·职官志一》:“仪制分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清史稿·职官志一》:“ 天聪 五年,设礼部。 顺治 元年,置尚书、侍郎各官……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参见“ 仪部 ”。
佚名名句,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送文舞迎武舞名句
名句推荐
山色寒仍瘦,湖光晚再明
吴燧《冬晚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