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唐代王周的《自喻》
全文:
予念天之生,生本空疏器。
五岁禀慈训,愤悱读书志。
七岁辨声律,勤苦会诗赋。
九岁执公卷,倜傥干名意。
乞荐乡老书,幸会春官试。
折桂愧巍峨,依莲何气味。
性拙绝不佞,才短无余地。
前年会知己,荐章实非据。
宁见民说平,空荷君恩寄。
瞿唐抵巴渝,往来名揽辔。
孤舟一水中,艰险实可畏。
群操百丈牵,临难无苟避。
濆向江底发,水在石中沸。
槌鼓称打宽,系纫呼下纬。
善恶胡可分,死生何足讳。
骑衡与垂堂,非不知前喻。
临渊与履冰,非不知深虑。
我今縻搢绅,善地谁人致。
城狐与社鼠,巧佞谁从庇。
奴颜与婢膝,丑直谁从媚。
妻儿夐限越,容颜几憔悴。
致身霄汉人,呃嚱尽贤智。
参考注释
慈训
母或父的教诲。《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閔予不祐,慈训早违。” 李善 注引《晋中兴书》:“ 肃祖 太妃 荀氏 薨, 显宗 詔曰:‘朕少遭閔凶,慈训无禀。’”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前日读君家大人慈训有曰:‘惜身心而报以笔墨,俾与 朝云 、 蒨桃 并传。’”
愤悱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 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 苏轼 《跋所书<清虚堂记>》:“今 子由 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2).愤慨,怨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 卢文纪 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马子长 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读书
(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王周名句,自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