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

曾丰过滕吊秦

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曾丰的《过滕吊秦》

全文:
浔流容派两江口,中有一城大如斗。
埤堞{剸刂换瓦}抏上藉隍,楼台瓦溃泥漫霤。
入言淮海初到时,江献其清山献奇。
彼私得之既以去,今幸存者皆其遗。
古藤阴下非眠处,肆言成谶终还悟。
末祸休冤黄绶欺,初谋已被儒冠误。
眉山处丧与得坎,朱崖儋耳全吾身。
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

曾丰诗词大全

名句书法欣赏

曾丰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书法作品欣赏
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孰知

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荀子·礼论》:“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唐 杜甫 《垂老别》诗:“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復伤其寒。”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淮海

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现在的连云港市西南)一带的地区

三昧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犹与

犹豫。《礼记·曲礼上》:“卜筮者……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 汉 刘向 《列女传·周主忠妾》:“媵婢心知其毒酒也,计念进之,则杀主父,不义;言之,又杀主母,不忠。犹与因阳僵覆酒。”

眉山

(1).《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 ( 卓文君 )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后因以“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唐 韩偓 《生查子》词:“绣被拥轻寒,眉山正愁絶。” 宋 陈师道 《菩萨蛮》词:“髻釵初上朝云捲,眼波翻动眉山远。” 清 洪昇 《长生殿·惊变》:“不劳你玉纤纤高捧礼仪烦,子待借小饮对眉山。”

(2). 宋 代大文学家 苏轼 的代称。 苏 为 四川 眉山 人,故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夫书聚而弗读,犹亡聚也。故録 眉山 《藏书记》。”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少年应举,笔放墨饱,一洗熟烂,人惊其頡頏 眉山 ,不知汪洋跌荡,得之 庄周 者为多。”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次韵一道, 唐 代极盛时,殊未及之…… 宋 则 眉山 最擅其能,至有七古长篇押至数十韵者,特以示才气过人可耳。”

一尘

(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 聂夷中 《古兴》诗:“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附上《周易》质疑若干条,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或去道尚远,亦示近日学问所到而已。”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沉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曾丰名句,过滕吊秦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