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百科介绍

原文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

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绿”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钤“干”、“隆”二玺。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宝”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之印”。

作者介绍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作者履历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 * 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伯远帖书法,即可查询。

打赏
公众号
纠错

书法推荐

精彩资源

  • 【jpg】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下载_39.2M

    2020-02-29 15:31:03
  • 【pdf】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四卷下载_乾隆三十三年重刊本116M

    2019-03-22 13:24:31
  • 【jpg高清】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单字版下载_276M

    2019-08-28 10:08:58
  • 【高清】北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下载_751M

    2019-02-20 19:52:18
  • 【jpg】赵孟頫行书《光福重建塔记》下载_13.8M

    2019-12-03 16:58:43
  • 【PDF高清】明 程大约《程氏墨苑》墨谱下载_1.89G

    2019-03-20 10:13:59
  • 【高清】明文徵明草书《湖光披素练诗卷》全卷下载_323M

    2019-02-23 16:37:47
  • 【jpg高清】宋拓定武王沇本兰亭序

    2019-12-01 20:27:45
  • 【高清tif】神龙本冯承素《冯摹王羲之兰亭序》全卷_3.29G

    2019-02-27 14:30:59
  • 【jpg】钟繇小楷《宣示表》单字版下载_19M

    2019-08-29 12:49:08
  • 书法家推荐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书法字典 伯远帖百科介绍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