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百科介绍

  

王守仁

简介

  王守仁王守仁画像及其真迹(19张)(号阳明)(1472.9.30-1529.1.9),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其学说世称“心学(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生平事迹

生平概述

  王守仁墓(14张)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一位高僧告诉王华,要他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守仁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据考证,作者王守仁,时年十四岁,这首诗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王守仁故居(20张)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王守仁画像

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王守仁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王守仁

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百金,负伤千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总督两广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去世后被谥文成,赠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后又追封为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政治主张

明赏罚

  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他认为:赏罚乃“国之大典”,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和正确地加以使用。而当时“盗贼”日益增多,是由于“招抚”太滥,“招抚”太滥是由于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实行赏罚,以至于“进而效死,无爵赏之劝;退而奔逃,无诛戮之及”。象这样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有百万的兵力,也是没有用处的。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些主张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提高统治效率,以“破山中贼”。他还主张行德治教化以缓和阶级矛盾,减少犯上作乱。他说:“民穷必有盗贼”,认为老百姓已经贫困不堪,还要没有休止地征敛,就等于驱使他们去作盗贼。因而有必要“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对灾民实行“赈济”、“免租”,使他们“不致转徙自弃而为盗”。所以,他反对“蔑道德而专法令”,主张在镇压人民起义之后,立即“建立学校,以移易风俗”,以求得久安长治。他教导下级官吏说,作县官的如果能竭尽自己的心力和聪明才智,诚心“爱民”,贯彻“抚缉教养”的方针,即使是蛮夷的人,也是可以被感化的;即使是产生“盗贼强梁”的地方,也是可以变为“礼义冠裳”的所在。他强调这一方面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即在于使用软的一手,以“破心中贼”。但这软的一手是有限度的。他强调刑罚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顽梗强横,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军法,毋容纵盗,益长刁顽”。

量情法

  强调执法要“情法交申”,区别对待他反对“贪功妄杀,玉石不分”。例如处理“宸濠之乱”的反叛人员时,主张只对主犯处以极刑,至于各“从逆”的人犯,则认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则失于轻,处斩似伤于重”,不如“俯顺舆情”,判处永远充军,使“情法得以两尽”,“以存罪疑惟轻之仁”。在另外一个“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对于胁从“作乱”的人,免于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给照复业生理”。这样作既使得“□谀知警,国宪可明”,也显示了朝廷的“仁慈”。这正是他的“绥柔流贼”策略在法律上的具体运用。此外,他还主张适用法律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地里遥远,政教不及”的边远地区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况下,一切“词讼差徭钱粮学校”等事务,都可以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作权宜的处置:“应申请者申请,应兴革者兴革,务在畜众安民,不必牵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则下,他已注意到运用法律的灵活性问题。

重纲纪

  求重视“纲纪”,整肃执法之吏,杜绝“法外之诛”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对那些寅缘窃踞官职的豪门势家子弟的不法行为,如居心刻薄,“骚扰道路,仗势而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戍之怨”的情况,要大力加以整肃,特别是对“戾于法”的执法之吏,应当严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审判中,“刑曹典司狱讼”,事情“繁剧难为”。他们往往受到权贵的拂抑和牵制,以至使得依法断狱之词,“未出于口,而辱已加于身;事未解于倒悬,而机已发于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不挠于理法,不罹于祸败”是很难的。这就尤其要从整肃吏治、严明赏罚入手,消除执行法律的阻碍。他还力主加强监狱管理,杜绝“法外之诛”,指出京师的“提牢厅”,是“天下之狱皆在焉”的重地,负责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对待,特别对于“桎梏之缓急,扃钥之启闭,寒暑早夜之异防,饥渴疾病之殊养”,甚至于微贱到“箕帚刀锥”、“涤垢除下”的事,无不应当认真注意,以“身亲之”。这样才能既防止“变故不测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轻弃之于死地”。他还强调,狱中囚犯的再行“犯罪”,并非全是“禁防之不密”,还有促使他们再犯的监管不当的原因。所以只有监狱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诛”,才能避免“弊兴害作”。

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

王守仁立像

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无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

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的良知体验美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体验。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头,发现先人衣决飘飘,面对蝇营狗苟生活着的人们,早已微笑的将我们宿命的留在艰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种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这假日,我才能去触摸内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显然对我而言,比朱熹的要亲和受用的多了。

  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想演变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

王守仁

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教育思想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

王守仁题跋像

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传习录》是由王门弟子徐爱和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弟子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7封书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笔,是王守仁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广泛影响

  参见阳明学

  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由于明末的朱舜水远渡日本,把阳明学传到了日本,现在日本的水户市,还存有朱舜水的雕像。

  阳明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所以现在的日本,传统保留得比中国好很多。

   * 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

中国门徒

  冀元亨,王阳明入室弟子。

  王龙溪,王阳明入室弟子。

  钱德洪,王阳明入室弟子。

  徐爱,王阳明入室弟子。

  王心斋:创立了阳明学分支,泰州学派。

  王艮:王阳明入室弟子及泰州学派创始者。

  黄宗羲:为追随者,梨洲学派。

  刘宗周:为追随者,蕺山学派创始者。

  聂豹:王守仁编外弟子,心学忠实拥护者,后传授徐阶心学以致用。

  王栋:出自泰州学派。 朱恕:出自泰州学派。

  颜钧:出自泰州学派。 王襞:出自泰州学派。

  罗汝芳:出自泰州学派。

  何心隐:出自泰州学派。

  李贽:出自泰州学派。

  焦竑:出自泰州学派。

  周汝登:出自泰州学派。

  贺麟:创立新心学。

  蒋庆:当代儒生,创立阳明精舍,治阳明学及春秋公羊经学。

  蒋中正:中华民国军事强人暨第一至第五任总统,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日本门徒

  会庵:高僧。

  中江藤树:近江圣人。

  佐久间象山:兵家、思想家。

  西乡隆盛:倒幕魁首

  吉田松阴

  高杉晋作

  河井継之助

  东乡平八郎

  岩崎弥太郎:三菱财阀创立者。

  伊藤忠兵卫 涩泽栄一:日本第一国立银行创立者。

  藤田伝三郎

  渡辺祐策

  広瀬武夫:日本军神。

  三岛由纪夫:作家。

  安冈正笃:思想家。

  河井継之助

  熊沢蕃山

  船越清蔵

  赖山阳

  山田方谷

相关遗迹

王阳明故居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墓

  王守仁墓位于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鲜虾山麓,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 * 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 * 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投资20余万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 * 12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历史原貌保存良好。

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朝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

王守仁家书

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张永),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明日游白鹿洞,徘徊久之,多所题识。

阳明祠

  坐落在贵阳市区扶风山,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与相邻的尹道真祠、扶风寺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此祠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先生)于贵州龙场悟道的事迹而建。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阳明洞

  阳明洞(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相传是当年王阳明悟道的场所.这个地处山区的县,因为王阳明的原因,多了很多的精神财富。现在,当年那个偏僻破败的小驿站已经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小县城。修文县修筑了很多的主题公园,纪念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和他的思想,这些思想,使他们的家乡熠熠生辉。

其它遗迹

  中国  

  浙江省

  浙江余姚龙泉山上“四碑亭”留有纪念王阳明的碑亭。

  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横额:真三不朽。

  江西省

  在担任赣南巡抚期间,王阳明在江西龙南留下了许多古迹。

  比如,在九连山打败土匪后,建了一座太平桥;

  在龙南有名的小武当山上写下对联;

  在玉岩山上留下许多石刻。

  台湾省

  当年 * 留学日本时,接触到阳明学,从此崇敬王阳明,故后来在台湾将许多校名、地名、路名改为“阳明”二字,以示纪念。

  阳明山:原名草山,蒋中正将其更名为“阳明山”,后依此为主体设立阳明山国家公园。

  国立阳明大学(前身为国立阳明医学院):一般亦认为是因蒋中正喜好之故,方定名为“阳明”。

  阳明书屋:原名中兴宾馆,在阳明山国家公园内,是 * 在台湾所建最大,也是最后一个行馆,1979年 * 党史委员会进驻,并将其更名为阳明书屋。

  各地方的阳明高中,阳明中小学等等。

  日本

  
 日本阳明园:位于日本【近江圣人中江藤树纪念馆】内。

个人作品

王阳明全集

  卷一 知行录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

  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

  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

  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

  卷二 静心录

  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

  静心录之三 文录三 静心录之四 外集三

  静心录之五 续编二 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静心录之七 外集一 静心录之八 外集二

  静心录之九 诰命·祭文 增补·传记·增补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

  卷三 悟真录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 悟真录之二 文录五

  悟真录之三 外集四 悟真录之四 外集五

  悟真录之五 外集六 悟真录之六 外集七

  悟真录之七 续编一 悟真录之八 续编三

  悟真录之九 续编四 悟真录之十 补 录

  悟真录之十一 世德纪 悟真录之十二 世德纪 附录

  卷四 顺生录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 顺生录之二 别录二

  顺生录之三 别录三 顺生录之四 别录四

  顺生录之五 别录五 顺生录之六 别录六

  顺生录之七 别录七 顺生录之八 年谱一

  顺生录之九 年谱二 顺生录之十 年谱三

  顺生录之十一 年谱附录一 顺生录之十二 年谱附录二

  化城寺 

  化城高处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轻阴。

  钵龙浮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

  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忆诸弟

  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

  觉来枕簟凉,诸弟在何许。

  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

  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

  因雨和杜韵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谁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移居胜果寺

  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

  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宿萍乡武云观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

  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

  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

  夜宿宣风馆

  山石崎岖古辙痕,沙溪马渡水犹浑。

  夕阳归鸟投深麓,烟火行人望远村。

  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

  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

  罗旧驿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沅水驿

  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

  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

  耶溪有信从谁问,楚水无情只自流。

  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

  兴隆卫书壁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

  古洞瑀荒僻,虚设疑相待。

  披莱历风磴,移居喜幽垲。

  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

  穹窒旋薰塞,阿坎仍扫洒。

  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目舌。

  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我闻莞尔笑,周虑愧尔言。

  上古处巢窟,杯饮皆污樽。

  沍极阳内伏,石穴多冬暄。

  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

  岂无数尺榱,轻裘吾不温。

  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

  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矰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放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鸟雀,贫寡发余羡。

  持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龙冈新构

  谪居聊假息,荒秽亦须治。

  凿惸杂林条,小构自成趣。

  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

  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

  畦蔬稍溉锄,花药颇剃莳。

  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

  轮奂匪致美,毋令易倾敝。

  营茅乘田隙,洽旬称苟完。

  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

  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

  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

  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

  莫撷林间萝,蒙茏覆云轩。

  素昧农圃学,因兹得深论。

  毋为轻鄙事,吾道固斯存。

  西园

  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

  分溪免瓮灌,补篱防豕蹢。

  芜草稍焚剃,清雨夜来歇。

  濯濯新叶敷,荧荧夜花发。

  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披阅。

  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

  起来步闲谣,晚酌檐间设。

  酣时藉草眠,忘与邻翁别。

  水滨洞

  送远憩岨谷,濯缨俯清流。

  沿溪陟危石,曲洞藏深幽。

  花静馥常瑀,溜暗光亦浮。

  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

  好鸟忽双下,鯈鱼亦群游。

  坐久尘虑息,澹然与道谋。

  山石

  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

  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

  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之。

  行云有时定,游子无还期。

  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

  有生岂不苦,逝者长如斯。

  已矣复何事,商山行采芝。

  秋夜

  树暝栖翼喧,萤飞夜堂静。

  遥穹出晴月,低檐入峰影。

  窅然坐幽独,怵尔抱深警。

  年徂道无闻,心违迹未屏。

  萧瑟中林秋,云凝松桂冷。

  山泉岂无适,离人怀故境。

  安得驾云鸿,高飞越南景。

  陆广晓发

  初日曈曈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

  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

  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书庭蕉

  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

  但得雨声连夜静,何妨月色半床阴。

  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桐恨转深。

  莫笑郑人谈讼鹿,至今醒梦两难寻。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别希颜

  后会难期别未轻,莫辞行李滞江城。

  且留南国春山兴,共听西堂夜雨声。

  归路终知云外去,晴湖想见镜中行。

  为寻洞里幽栖处,还有峰头双鹤鸣。

  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

  山阁新春负一登,酒边孤兴晚堪乘。

  松间鸣瑟惊栖鹤,竹里茶烟起定僧。

  望远每来成久坐,伤时有涕恨无能。

  峰头见说连阊阖,几欲排云尚未曾。

  题王实夫画

  随处山泉着草庐,底须松竹偃柴扉。

  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

  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入烟霏。

  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

  赠潘给事

  五月沧浪濯足归,正堪荷叶制初衣。

  甲非乙是君休问,酉水辰山志未违。

  沙鸟不须疑雀舫,江云先为扫鱼矶。

  武陵溪壑犹深僻,莫更移家入翠微。

  登阅江楼

  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

  用实夫韵

  诗从雪后吟偏好,酒向山中味转佳。

  岩瀑随风杂钟磬,水花如雨落袈裟。

  喜雨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贺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欣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闻曰仁买田霅上携同志待予归

  见说相携霅上耕,连蓑应已出乌程。

  荒畲初垦功须倍,秋熟虽微税亦轻。

  雨后湖舠兼学钓,饷余堤树合闲行。

  山人久有归农兴,犹向千峰夜度兵。

  月色高林坐夜沉,此时何限故园心。

  山中古洞阴萝合,江上孤舟春水生。

  百战自知非旧学,三驱犹愧失前禽。

  归期久负云门伴,独向幽溪雪后寻。

  书草萍驿

  (九月献俘北上,驻草萍,时已暮,忽传王师已及徐淮,遂乘夜速发,次壁间韵纪之。)

  一战功成未足奇,亲征消息尚堪危。

  边烽西北方传警,民力东南已尽疲。

  万里秋风嘶甲马,千山斜日度旌旗。

  小臣何尔驱驰急,欲请回銮罢六师。

  千里风尘一剑当,万山秋色送归航。

  堂垂双白虚频疏,门已三过有底忙。

  羽檄西来秋黯黯,关河北望夜苍苍。

  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

  三山晚眺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

  天高双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

  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流应与客愁穷。

  北飞亦有衡阳雁,上苑封书未易通。

  宿净寺

  十月至杭,王师遣人追宁濠,复还江西。是日遂谢病,退居西湖。

  老屋深松覆古藤,羁栖犹记昔年曾。

  棋声竹里消闲昼,药裹窗前对病僧。

  烟艇避人长晓出,高峰望远亦时登。

  而今更是多牵系,欲似当时又不能。

  常苦人间不尽愁,每拚须是入山休。

  若为此夜山中宿,犹自中宵煎百忧。

  百战西江方底定,六飞南甸尚淹留。

  何人真有回天力,诸老能无取日谋。

  九华山下夜泊

  维舟谷口傍烟霏,共说前冈石径微。

  竹杖穿云寻寺去,藤匡采药带花归。

  诸生晚佩联芳杜,野老春霞缀衲衣。

  风咏不须沂水上,碧山明月更清辉。

  舟夜

  随处看山一叶舟,夜深霜月亦兼愁。

  翠华此际游何地,昼角中宵起戍楼。

  甲马尚屯淮海北,旌旗初放楚江头。

  洪涛滚滚乘风势,容易开帆不易收。

  蟂矶次草泉心刘石门韵

  中流片石倚孤雄,下有冯夷百尺宫。

  滟滪西蟠浑失地,长江东去正无穷。

  徒闻吴女埋香玉,惟见沙鸥乱雪风。

  往事凄微何足问,永安宫阙草莱中。

  江上孤臣一片心,几经漂没水痕深。

  极怜撑住即从古,正恐崩颓或自今。

  藓蚀秋螺残老翠,蟂鸣春雨落空音。

  好携双鹤矶头坐,明月中宵一朗吟。

  元日雾

  元日昏昏雾塞空,出门咫尺误西东。

  人多失足投坑堑,我亦停车泣路穷。

  欲斩蚩尤开白日,还排阊阖拜重瞳。

  小臣漫有澄清志,安得扶摇万里风。

  二日雨

  昨朝阴雾埋元日,向晓寒云迸雨声。

  莫道人为无感召,从来天意亦分明。

  安危他日须周勃,痛哭当年笑贾生。

  坐对残灯愁彻夜,静听晨鼓报新晴。

  丰城阻风

  (前岁遇难于此,得北风幸免。)

  北风休叹北船穷,此地曾经拜北风。

  句践敢忘尝胆地,齐威长忆射钩功。

  桥边黄石机先授,海上陶朱意颇同。

  况是倚门衰白甚,岁寒茅屋万山中。

  春日游齐山寺用杜牧之韵

  倦鸟投枝已乱飞,林间暝色渐霏微。

  春山日暮成孤坐,游子天涯正忆归。

  古洞湿云含宿雨,碧溪明月弄清晖。

  桃花不管人间事,只笑山人未拂衣。

  重游开元寺戏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谒伏波庙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

历史评价

对后来者的影响

  阳明先生是 * 先生最推崇的人,由此可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可能是因为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学说的原因吧,在教科书上没有什么关于他的介绍。《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七,但“王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的一句诗“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东乡平八郎有句名言“一生俯首拜阳明”。只可惜墙内开花墙外香。

《明史》评价

  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为讳矣。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王守仁书法,即可查询。

打赏
公众号
纠错

书法推荐

精彩资源

  • 【tif高清】东汉《曹全碑》明初拓故宫藏本下载_875M

    2019-08-17 18:53:52
  • 【jpg高清】文徵明《三友图卷》下载_7M

    2020-04-14 08:57:54
  • 【jpg高清】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真书单字下载

    2020-05-01 18:41:50
  • 【tif高清】唐 吴通微《楚金禅师碑》拓本下载_1.6G

    2020-01-21 17:57:58
  • 【PDF】清 周培春《京城店铺幌子图》下载_54.1M

    2019-02-12 20:22:17
  • 【jpg高清】清 董邦达《西湖十景图卷》下载_12.3M

    2020-02-22 16:11:50
  • 【jpg】王福庵隶书《千字文》下载_9.9M

    2020-02-03 11:16:13
  • 【pdf高清】边武《草书千字文册》下载_43M

    2019-07-05 15:49:52
  • 【高清tif】唐 陆柬之《文赋》全卷下载_1.4G

    2019-03-10 16:50:35
  • 【jpg高清】唐颜真卿《颜勤礼碑》单字版下载_354M

    2019-08-28 10:30:29
  • 书法家推荐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书法字典 王守仁百科介绍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