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祯百科介绍
人物介绍:
杨维祯(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元文学家、书法家。原籍浙江诸暨。少年时,其父筑楼于铁崖山,聚书数万卷。他终日勤读,自号“铁崖”。,泰定三年(1326年),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后调钱清盐场,因不善逢迎,十年不获升迁。元修辽、金、宋三史,他作“正统辩”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乱,浪迹浙西。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徙居胥浦(今金山县)。简介
诗坛地位:
杨维祯居元末诗坛领袖的地位,其诗作称“铁崖体”。他的七古歌行,大多为咏史、拟史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耳目。其风格纵横奇诡,在明初有“文妖”之讥。但也不乏现实主义诗作,尤以《海乡竹枝词》为突出。又善行、草书法,风格刚劲。于音乐造诣极深,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诗文著作:
在金山时与张堰杨谦、廊下陆居仁、吕巷吕良佐等交往甚深,吟咏唱和,诗赋相乐。有《不碍云山楼记》等诗文。吕良佐倡设“应奎文会”,他为主评,与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诗文,一时天下学士慕名前来赴会者,不可胜计。明太祖召征他纂修《礼乐》及《元史》,他以年迈为辞,作《老客妇谣》一首,表其不仕两朝之志。明太祖强之再三,赐安车进京,仅留京百余日,待修纂叙例方定,即请归,抵家不久即逝。著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春秋合题著说》、《史义拾遗》、《丽则遗音》、《复古诗集》等。杨维祯生平:
在枫桥镇东南的铁崖山下,有一清澈可鉴的方塘,名叫泉塘。公元1296年,元朝被誉为“文章巨公”的杨维祯,就出生在叫泉塘的山村里。 杨维祯世籍山西晋阳,先祖为史有“四知”廉吏之名的东汉太尉杨震。因战争变故,自八世祖杨成开始,就耕牧诸暨。杨家乐善好施,闻名乡里。其父杨宏,敦厚重义,人称“善人”,曾知温州路瑞安州事,授飞骑尉,后获赠奉训大夫。初露锋芒:
相传杨维祯降生前一天,其母李氏梦见有金钱自月中坠怀,视之祥瑞吉兆。杨家兄弟4人,杨维祯排行第三。 从8岁开始,杨维祯从学同邑宿儒陈稼轩。杨自幼颖悟聪慧,能日记书数千言,为文“辄有精魄”,乡里诸老生常谓其势“咄咄逼人”,前途不可限量。 弱冠之年,其父不为儿子完婚,却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匹马,供其去四明、浙南游学,以增广见识。杨维祯一路节俭,用所省资费购买了当时极为难得的《黄氏日钞》等,其父赞许地说:“这些书的收获,不是比一匹马更有价值吗!” 不久,伯父杨实辞官回家。为了进一步培养后代,杨实聘请了名儒陈敢为业师,由此他与堂兄维易、维翰在陈敢的教诲下,刻苦诵读子史经传。滴漏计时,满分为度,冷水沃面,寒暑不辍。 第二年,乡里举荐杨维祯参加乡试,但未获杨父准许。其实,对儿子寄予厚望的杨宏,此时正有一个更奇特的计划酝酿于胸。村南的铁崖山,石骨高耸,其色如铁,杨宏于是建楼崖上,四周植梅百株,并把家中的数万卷藏书搬入楼中,然后抽去楼梯,令儿子吃住在内,由辘轳传食。杨维祯于此闭户攻读,写诗作文,五年不曾下楼。由此,杨维祯常以“铁崖”自号,又自称“梅花道人”。考中殿试:
30岁那年,杨维祯就开始精心备考。为了应试,他自拟不少赋题,并撰写文论100多篇。翌年乡试,果然一举得中。根据元代规定,乡试第二年即为殿试,泰定四年三月十二日,京城大都崇庆门传胪赐进士,杨维祯荣登进士第。消息传来,杨家欣喜异常。这一年,杨维祯32岁。官场黑暗 免职回乡:
很快,杨维祯被朝廷授予承事郎,任天台县尹,为正七品职。1328年秋天,33岁的杨维祯走马上任了。赴任之前,父兄师友,无不谆谆告诫,勉励他忠于职守,谦行慎为。杨维祯也决心不负众望,报效朝廷。但日后官场的复杂与黑暗,远不是像杨维祯这样的一介书生所能想象得到的。 天台县地处浙江东部,地约百里,山瘠民穷,社会情况十分复杂,那些为非作歹的黠吏,人称“八雕”,平时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初出茅庐的杨维祯,一到天台,便查实罪行,依法严惩,不料惩治了少数,得罪了一帮,他们或明或暗,四处活动,恶意中伤。结果,秉公处事的杨维祯任职仅两年多即被免官。 这对年少气盛的杨维祯的打击自是不言而喻。15年后,阅历既丰、身经坎坷的他仍对此耿耿于怀:“承命以来不敢少负于学。而性颇狷直,甘与恶人仇。不幸上官不右余直。” 疾恶如仇,而上官不察,是以免职。 免官以后,杨维祯先是在泉塘老家闲居,后搬到离家不远的大桐山中,一边读书,一边教授弟子。四年后,杨维祯被改任钱清盐场司令,为从七品,因而心中颇为郁结。父母相继去世 补官遥遥无期:
至元五年七月,杨父去世,杨维祯于是辞掉盐场职务,按习俗为父守制。不久,母亲又相继去世。依照常例,在丁忧期满后,本应续任或另行任官,但杨维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搁置竟长达10年,既不复官,又无新的委任。 父母相继去世,补官又遥遥无期。从45岁开始的10年间,是杨维祯一生中最无奈、最活跃、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时期。十年教学 作品颇丰:
在这10年间,杨维祯以从教授徒为主要职业,这既是他谋生的需要,也是他济世的无奈选择。他先后在绍兴、杭州、吴兴、姑苏和松江等地授徒。所聘任教的不少为豪门巨富,因而在此期间,杨维祯的生活优裕且空闲自由,这为他的读书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诗文都是在这十年间完成的。 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明山秀水,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杨维祯在教学之余,时常偕同诗朋文友,游山玩水,纵情自然,赋诗作画,宴饮唱和,并不时地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1350年在嘉兴和松江举办的两场文会,盛极一时,每场与会者竟达700人之多。文士们携文赴会,参加评选,而文会的主评都是声名赫赫的杨维祯。这些活动,既奠定了杨维祯文坛盟主的地位,又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但也夹杂着像“鞋杯行酒”之类的不和谐音符,尤其在姑苏、昆山期间,杨放浪形骸,耽于声色,颇遭文友的非议。重返仕途 少有诗作:
1350年,也就是杨维祯在免官整整10年后,被重新任命为杭州四务提举,离开昆山赴任前,他写下了“俯仰三十年,同袍几人在,明当理舟行,天远征鸿背”这样满含着伤感之情的诗句。 尽管四务提举是个位低事杂的小官,但杨维祯上任后,“日夜爬梳不暇,骑驴谒大府,尘土满衣襟”,还是十分尽心尽职的。两年后,又改任杭州税课副提举,因公务繁忙,少有诗作。 不久,杨维祯因匿名投书揭露上司而自感无法继续在杭州任职,遂转官去建德,任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管理刑讯和监狱。在此职位上,他“悉心狱情……务使无冤民”。仅两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取建德,杨维祯仓皇逃入富春山中。这年年末,被授奉训大夫,升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但因战乱而交通阻塞,未能就任。第二年二月,返回杭州,十月,休官去松江从教,时年64岁。自此,杨维祯结束了一生共约16年的从政生涯,将全家搬迁松江,直至他去世。诗文作品分析 :
杨维祯一生著述甚丰,仅留存于世的有诗一千多首,文460多篇。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体”或“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杨维祯之文,体裁多样,其中包括序、记、志、碑、铭、书和论等多类。下笔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曾有“日月之丽天,江河之行地”的赞誉。明初诗文大家宋濂称其为“文章巨公”,“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夺人目睛。”他的文论,最著名的是规劝招安于元廷的农民首领张士诚所作的《五论》。《五论》包括《驭将论》、《人心论》、《总制论》、《求才论》和《守城论》5篇,集中体现了杨维祯克敌制胜、安邦治国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识见。另外,《三史正统辩》也极为后人所称道。作者凭着丰富的学识和犀利的语言,论证了“道统不在辽金而在于宋”的观点,名儒欧阳玄深为此文所折服,叹息着说:“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杨维祯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在书法史上更是独树一帜。既豪迈雄健,又奇崛古朴,融狂放与稚拙于一体,在怪异中见功力。对他的书法,历代有“矫杰横发”、“狂怪不经”和“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的美誉,这与他倔强的个性和深厚的学养相关,非常人所能及也。 作为诗文大家,杨维祯始终成为文人墨客的追踪目标。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众多的高士名家,其中包括宋濂、李孝光、赵孟頫、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和高明等等,这些历史上泰斗级的人物,都是他关系密切的文友。他们不仅宴饮游乐、山水唱和,而且作画题诗、互赠序跋,在历史上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定居松江后,杨维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二年。在此期间,他仍关注着动荡的时政和人民的苦难。尽管生活困顿,“赖馈饷度日”,却依然自得其乐,经常参与当地的曲艺演奏,并“取铁笛作长短弄,旁若无人”,似是神仙中人。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翌年十二月,杨维祯 * 赴金陵,参与修礼乐书。为此,他特地作《钟山应诏》一诗,诗中有“愿效华封歌圣寿,万年王气与天齐”之句。在京城期间,与友人观花灯、游秦淮、登钟山,欣喜于太平年景。然而仅百余日,杨维祯肺疾发作,被急送松江,弥留之际,忽自起捉笔,撰《归全堂记》,书毕溘然而逝,终年75岁。后与陆居仁、钱惟善两诗友同葬于松江干山,人称“三高士墓”。正统辨:
辨曰: “正统之说,何自而起乎?起於夏后传国。汤武革世,皆出於天命人心之公也。统出于天命人心之公,则三代而下,历数之相仍者,可以妄归於人乎?故正统之义,立於圣人之经,以扶万世之纲常。圣人之经,《春秋》是也。《春秋》,万代之史宗也。首书王正於鲁史之元年者,大一统也。五伯之权,非不强於王也,而《春秋》必黜之,不使奸此统也。吴楚之号,非不窃於王也,而《春秋》必外之,不使僭此统也。然则统之所在,不得以割据之地。强梁之力,僭伪之名而论之也。尚矣,先正论统於汉之后者。不以刘蜀之祚促与其地之偏而夺其统之正者,《春秋》之义也。彼志三国降昭烈以侪吴魏,使汉嗣之正、下与汉贼并称,此春秋之罪人矣。复有作元经自谓法《春秋》者,而又帝北魏,黜江左,其失与志三国者等耳。以致尊昭烈,续江左两魏之名不正而言不顺者,大正於宋朱氏之纲目焉。或问朱氏述纲目主意,曰在正统,故纲目之挈统者在蜀晋,而抑统者则秦昭襄唐武氏也。至不得已,以始皇之廿六年而始继周。汉始於高帝之五年,而不始於降秦晋始於平吴,而不始於泰和。唐始於群盗既夷之后,而不始於降武德之元。又所以法《春秋》之大一统也。然则今日之修宋、辽、金三史者,宜莫严於正统与大一统之辨矣。自我世祖皇帝立国史院,尝命承旨百一王公修辽、金二史矣。宋亡,又命词臣通修三史矣。延?天历之间,屡勤诏旨,而三史卒无成书者,岂不以二史正统之议未决乎?夫其议未决者,又岂不以宋渡於南之后,拘於辽金之抗于北乎?吾尝究契丹之有国矣,自灰牛氏之部落始广。其初,枯骨化形戴猪服豕,荒唐怪诞,中国之人所不道也。八部之雄,至於阿保机披其党而自尊。迨耶律光,而其执浸盛。契丹之号,立於梁贞明之初。大辽之号,复改於汉天福之日。自阿保机讫于天祚凡七主,历二百一十有五年,夫辽固唐之边夷也,乘唐之衰,草窃而起。石晋氏通之,且割幽燕以与之,遂得窥衅中夏,而石晋氏不得不亡矣。而议者以辽乘晋统,吾不知其何统也。再考金之有国矣,始於完颜,实又臣属於契丹者也,至阿骨打,苟逃性命於道宗之世。遂敢萌人臣之将,而篡有其国,僭称国号於宋重和之元,相传九主,凡历一百一十有七年。而议者又以金之平辽克宋,帝有中原,而谓接辽宋之统,吾又不知其何统也。议者又谓完颜氏世为君长,保其肃慎。至太祖时,南北为敌国,素非群臣。辽祖神册之际,宋祖未生。辽祖比宋前兴五十余年。而宋尝遣使卑辞以靠告和,结为兄弟。晚年且辽为翁而宋为孙矣。此又其说之曲而陋也,汉之匈奴,唐之突厥,不皆兴於汉唐之前乎?而汉唐又与之通和矣。吴魏之於蜀也,亦一时角立而不相统摄者也,而秉史笔者必以匈奴、突厥为纪传,而以汉唐为正统,必以吴魏为分紧,而以蜀汉为正统。何也?天理人心之公,阅万世而不可泯者也。议者之论五代,又以朱梁氏为 * ,不当合为五代史,其说似矣。吾又不知,朱晃之篡,克用氏父子以为仇矣,契丹氏背唐兄弟之约而称臣於梁,非逆党乎?《春秋》诛逆,重诛其党;丹氏之诛,为何如哉?且石敬瑭事唐,不受其命而篡唐。 谓之承晋可乎?纵承晋也,谓之统可乎?又谓东汉四主,远兼郭周。宋至兴国四年,始受其降,遂以周为闰,以宋统不为受周禅之正也。吁!苟以五代之统论之,则南唐李升尝立大唐宗庙而自称为宪宗五代之孙矣。宋於开宝八年灭南唐,则宋统继唐不优於继周继汉乎?但五代皆闰也,吾无取其统。吁!天之历数自有归,代之正闰不可紊。千载历数之统,不必以承先朝续亡主为正,则宋兴不必以膺周之禅接汉接唐之统也。宋不必膺周接汉接唐以为统,则遂谓欧阳子不定五代为南史,为宋膺周禅之张本者,皆非矣。当唐明宗之祝天也,自以夷卢,不任社稷生灵之主。愿天早生圣人,以主生灵,自是天人交感而宋祖生矣。天厌祸乱之极,使之君主中国,非欺孤弱寡之所致也。朱氏纲目,於五代之年,皆细注於岁之下,其余意固有待於宋矣。有待於宋,则直以宋接唐统之正矣,而又何计其受周禅与否乎?中遭阳九之厄,而天犹不泯其社稷,瓜瓞之系,在江之南,子孙享国又凡百五十有五年。金泰和之议,以靖康为游魂余魄。比之昭烈在蜀,则泰和之议固知宋有遗统在江之左矣。而金欲承其绝为得统,可乎?好党君子,遂斥绍兴为伪宋。吁!吾不忍道矣。张邦昌迎康邸之书曰:“由康邸之旧藩,嗣宋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而光武中兴。献公之子九人,而重耳尚在。兹惟天意,夫岂人谋?”是书也,邦昌肯以靖康之后为游魂余魄而代有其国乎?邦昌不得革宋,则金不得以承宋。是则后宋之与前宋,即东汉前汉之比耳。又非刘蜀牛晋,族属疏远,马牛疑迷者之可以同日语也。论正闰者,犹以正统在蜀,正朔相仍在江东。弥嗣祚亲切比诸光武重耳者乎?而又可以伪斥之乎?此宜不得南渡为南史也明矣。再考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我太祖之降年,与建国之年亦同。宋以甲戌渡江,而平江南於乙亥丙子之年,而我王师渡江平江南之年亦同。是天数之有符者不偶然,天意之有属者不苟然矣。故我世祖平宋之时,有过唐不及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喻。是世祖以历数之正统归之於宋,而以今日接宋统之正者自属也。当时一二大臣又有奏言曰:其国可灭,其史不可灭也。是又以编年之统在宋矣。论而至此,则中华之统,正而大者,不在辽、金,而在於天付生灵之主也昭昭矣。然则论我元之大一统者,当在平宋,而不在平辽与金之日。又可推矣。夫何?今之君子,昧於《春秋》大一统之旨,而急於我元开国之年,遂欲接辽以为统。至於天数之符,悖世祖君臣之喻逆万世是非之公论而不恤也。吁!不以天数之正,华统之大,属之我元,承乎有宋,如宋之承唐,唐之承隋承晋承汉也;而妄分闰代之承,欲以荒夷非统之统属之我元。吾又不知今之君子待今日为何时?待今圣人为何君也哉?於乎!《春秋》大统之义,吾已悉之,请复以成周之大统明之於今日也。文王在诸侯凡五十年,至三分天下有其二,遂诞膺天命,以抚方夏。然犹九年而大统未集,必至王十有三年,代商有天下。商命始革,而大统始集焉。盖革命之事,间不容发。一日之命未绝,则一日之统未集。当日之命绝,则当日之统集也。宋命一日而未革,则我元之大统亦一日而未集也,成周不急文王五十年武王十三年而集天下之大统,则我元又岂急於太祖开国五十年及世祖十有七年而集天下之大统哉!抑又论之。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孔子没,几不得其传百有余年,而孟子传焉。孟子没,又几不得其传千有余年,而濂洛周、程诸子传焉。及乎中立杨氏,而吾道南矣。既而宋亦南渡矣,杨氏之传,为豫章罗氏,延平李氏,及於新安朱子。朱子没,而其传及於我朝许文正公。此历代道统之源委也。然则道统不在辽金而在宋,在宋而后及於我朝。君子可以观治统之所在矣。於乎!世隔而后其议公事久而后其论定。故前代之史,必修於异代之君子,以其议公而论定也。《晋史》修於唐,《唐史》修於宋,则《宋史》之修,宜在今日而无让矣。而今日之君子,又不以议公论定者自任,而又诿曰付公论於后之儒者,吾又不知后之儒者又何儒也。此则予为今日君子之痛惜也。今日堂堂大国,林林钜儒,议事为律,吐辞为经,而正统大笔,不自竖立,又阙之以遗将来,不以贻千载纲目君子之笑为厚耻。吾又不知负儒名於我元者,何施眉目以诵孔子之遗经乎!洪惟我圣天子当朝廷清明四方无虞之日,与贤宰臣亲览经史,有志於圣人《春秋》之经制,故断然定修三史,以继祖宗未遂之意,甚盛典也!知其事大任重,以在馆之诸贤为未足,而又遣使草野,以聘天下之良史才,负其任以往者。有其人矣,而问之以《春秋》之 * 纲目之主意,则概乎其无以为言也。於乎!司马迁易编年为纪传,破《春秋》之 * ,唐儒萧茂挺能议之。孰谓林林钜儒之中,而无一萧茂挺其人乎?此草野有识之士之所甚惜而不能倡其言於上也,故私著其说,为宋、辽、金正统辨,以伺千载纲目之君子云。若其推子午卯酉及五运之王闰以分正之说者,此日家小技之论,君子不取也,吾无以为论。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杨维祯书法,即可查询。
打赏
公众号
赞
纠错
书法推荐
瞎书法写法,瞎怎么写好看
胡问遂等人作品,共13图
鹗书法写法,鹗怎么写好看
傅山等人作品,共5图
枯书法写法,枯怎么写好看
蔡京等人作品,共67图
銳书法写法,銳怎么写好看
辨体等人作品,共32图
奖书法写法,奖怎么写好看
胡问遂等人作品,共21图
止书法写法,止怎么写好看
李邕等人作品,共167图
咀书法写法,咀怎么写好看
胡问遂等人作品,共22图
嶅书法写法,嶅怎么写好看
说文解字等人作品,共1图
祯书法写法,祯怎么写好看
胡问遂等人作品,共17图
奄书法写法,奄怎么写好看
启功等人作品,共94图
獷书法写法,獷怎么写好看
敬世江等人作品,共9图
筑书法写法,筑怎么写好看
文征明等人作品,共51图
怆书法写法,怆怎么写好看
胡问遂等人作品,共17图
贈书法写法,贈怎么写好看
王诜等人作品,共78图
颜书法写法,颜怎么写好看
查昇等人作品,共95图
精彩资源
【高清】王铎草书《王屋图并诗卷》全卷下载_1.7G
2019-04-06 17:16:28
【高清】元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下载
2019-02-07 10:39:14
270种历代墓志铭打包下载,学魏碑必备_2.96G
2019-04-21 11:07:03
元 赵孟頫《心经》册页装全卷下载_238M
2019-02-10 12:28:02
【pdf高清】明 林尚葵 李根撰《广金石韵府》五卷下载_221M
2019-08-03 10:44:48
【tif高清】明 钱榖绘《兰亭修禊图》卷下载_180M
2019-07-19 19:13:15
【TIF高清】魏碑小楷《董美人墓志》下载_360M
2019-08-29 15:59:19
【TIF】文徵明楷书《盘谷叙张若霭图》全卷下载_108M
2019-02-25 10:23:56
【高清】元 赵孟頫行书《秋兴赋》下载_483M
2019-02-13 10:20:46
【TIF高清】北魏楷书《司马绍墓志》下载_176M
2019-08-29 16: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