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行书《咏落花七律十五章》
作者:何绍基 书体:行书
同治四年乙丑(一八六五)春天,何绍基(1799-1873)来到苏州住在吴云“两罍轩”内,无官一身轻的他,已将全部精力寄寓在书法艺术上,他跋了吴氏所藏李邕《麓山寺碑》宋拓本、颜真卿《争座位》宋拓本等,江南春好,柳丝牵舫,湖镜开颜,何绍基踏春来到了金陵(南京)游玩,在回来的船上,他读了袁枚的《小仓山房诗稿》顿觉诗兴勃发,咏落花七律十五章聊以遣兴,于是我们便拥有了这份诗稿。
何绍基书法以功力精深见长,对邓石如尤其佩服,他自己说:“余廿岁时始读《说文》,写篆字。侍游山左,厌饫北碑,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每著书作数字,气力为之疲苶,自谓得不传之秘。后见邓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惊为先得我心。恨不及与先生相见,而先生书中古劲横逸,前无古人意,则自谓知之最真。”《何绍基诗文集》文钞卷五《书邓完伯先生印册后,为守之作》)和帖学派书家运腕运指的方法不同,碑学派书家更强调悬腕悬肘,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故每书数行便大汗淋漓,碑学派书家看重的是线条的古质厚重,细观如有粟米状。何绍基是这种方 * 的典型代表。
何绍基行书有两大来源,一是颜真卿的行书,上溯可至篆籀之意;二是汉隶,他几乎把汉碑写透了。所以从字的外形看比较宽博,横向取势,呈相向之意,中宫疏朗,而从字的线条来看不是一笔而过,强调一波三折,如锥画沙,如折钗股,点画圆浑,刚韧有力。裹锋用笔,期以篆隶意趣,重心下沉,字形趋方扁为尚,主要特点有横画取左低右高之势,竖画则取弧形,特别是其撇捺,如大雁展翅,极为伸展,他的用笔欲行又止,带涩意须尽全身之力而为,故临写何绍基书法作为速度不宜过快,且必须用悬腕悬臂,回腕执笔的手势书写方能得其真趣。他的字与字相连采用的是牵丝,有些较细较长,加上其波动的笔画和鼓形结构形成了他的书法作品的独特的符号性,同时也带有了一定的习气。何绍基常有出人意料的处理方法,让作品具有奇特之感。正如杨守敬对他的行草所下的评论:“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
何绍基出生在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其父何凌汉宫至户部尚书,这使他能看到很多好作品,听到不少高超的见解,整日里读书作文,谈碑论画,文气久蓄胸中,自然化得笔墨氤氲。进士、编修、国史馆协修、总纂、提调,学政等职,也使他笔墨更为练达,眼界更为开阔。此册墨迹为美裔华人私人藏品,今公之同好,影印出版,亦不失为书法界一件赏心悦目之事。 (作者:胡传海) 。
2016-08-11 12:50:00



猜你喜欢
何绍基行书《春风流水八言联》
2019-08-20 09:44:58傅山行草 《高适五律诗轴》
2019-03-19 11:07:22高凤翰草书《书怀七律诗轴》
2019-04-03 17:25:57莫友芝《隶书汉乐章册》
2020-03-13 15:44:55吴熙载·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四条屏
2015-07-22 12:49:44梁鼎芬行书《小诗大草七言联》
2020-01-15 11:55:03吴熙载《好学琼琚篆书八言联》
2016-11-29 12:59:17傅山草书《摘得红梨叶诗》轴
2016-07-01 06:56:19伊秉绶隶书《毋自欺斋横额》
2016-06-20 13:07:13郑板桥《戒子铭》
2015-04-01 12:33:14
何绍基书法欣赏
陈洪绶《行书七绝诗》扇面
2016-08-06 18:03:03刘墉行书《家书选页》
2016-11-29 12:51:52何绍基篆书《节录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四条屏》
2016-06-22 12:40:02孔尚任行书《题仲景小照卷》
2016-05-12 19:38:26黄侃《行书差可具令六言联》
2017-07-20 10:42:47刘墉《行书陈白沙七言绝句轴》
2016-07-30 18:13:50何绍基草书《手札》
2019-06-26 17:38:46边寿民行书《题沙洲芦雁图》
2019-01-15 11:30:08曹溶行书《跋祝允明小楷东坡记游卷》
2019-03-13 13:00:27康有为《行书高莽嘉禾五言联》
2019-04-27 1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