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篆书《泰山刻石》
作者:李斯 书体:篆书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各纵27.8厘米 横14.3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来自上海博物馆2006年《中日书法珍品展》)
2017-04-09 15:09:32
猜你喜欢
东汉隶书《延光残碑》
2017-04-25 15:15:31李斯篆书《会稽刻石》
2017-05-05 17:04:29汉曹全碑原石照片
2016-02-26 12:45:01李斯篆书《峄山碑》,明拓郑文宝摹刻长安本
2017-09-14 10:55:33西汉隶书《阳泉使者舍熏炉铭》
2017-04-25 15:07:59西汉篆书《海内皆臣砖》
2017-04-10 10:56:07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
2017-04-13 13:27:57东汉《封龙山碑》拓本
2016-06-17 12:24:48西汉篆书《建昭三年钟铭》
2017-04-29 17:52:51东汉隶书《张景造土牛碑》
2017-04-26 12:53:04
李斯书法欣赏
东汉篆书《元和三年题记》
2017-04-26 12:45:10新莽篆书《青铜诏版》
2017-04-21 16:05:28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
2016-05-02 18:47:46苏解篆书《苏解为陶盖文》
2017-04-09 15:24:02李斯篆书《会稽刻石》
2017-05-05 17:04:29西汉篆书《左作货泉陶片 》
2017-04-29 17:56:08汉代篆书《张掖都尉启信》
2017-01-25 14:56:18李斯篆书《峄山碑》,明拓郑文宝摹刻长安本
2017-09-14 10:55:33新莽《嘉量》残片篆书拓本
2017-02-08 09:23:38东汉篆书《开母庙石阙铭》
2017-04-11 18: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