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行楷《徐纯中墓志铭》(2)

作者:黄庭坚 书体:行楷

附录:修水县新出土黄庭坚撰书《徐纯中墓志铭》(作者:徐振华)

江西省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于一九 * 一月征集到一方刚出土的墓志铭,题头为:“宋故徐纯中墓志铭”,署款为:“金华黄庭坚撰并书”。未发现有盖。青石质,从纹路及石质看,应属当地大坪乡一带所产。石长七十二公分,宽六十三公分,厚六公分。志文竖行从右至左排列,共计二十四行,五百四十八字。四周有二圈线刻方框,推测可能原是准备刻饰花纹用的,或由某种原因未刻饰纹而入土亦未可知。

墓志铭领款题为“金华黄庭坚”,在黄庭坚自书题款中极少见。据修水《黄氏宗谱》载:黄庭坚祖上本是婺州金华人氏,其六世祖瞻,于南唐时,知分宁县(即今修水县),后卜筑双井,始定居于此。故黄庭坚的作品,一般署款多为“双井黄庭坚”、“豫章黄庭坚”等(分宁县从汉至唐先后五次被称为豫章县),在此题“金华黄庭坚”,可能是因替近亲题写,加之为丁母忧期间,官号等不便加上,而题金华或亦寓不忘其祖之意。

从志文内容可知,墓主徐纯中,系黄庭坚姑母之子,为黄庭坚之表兄,而其妻则是黄庭坚堂叔之女,故又可称为黄庭坚之堂姐夫。有这么两层关系,黄庭坚为之题写墓志铭自然是不奇怪的了。从时间上看,墓主死于元祐六年(公元一零九六年)十二月,葬于元祐七年十一月。而据《山谷年表》,黄庭坚于元祐七年正月护母柩由京师抵家。可知墓志铭当书于元祐七年正月至十一月这段时间内,也同时可以肯定就是在双井老家中撰写的。

志文中提到的“买田于西安山中”中的“西安”,是修水的古称之一。据《义宁州志》载,整个修河流域古属艾子国,治在今修水龙岗坪。后被称为艾邑,汉称艾县。汉灵帝时将艾县西部析出置西平县。汉献帝建安四年又将今修水县与武宁县交界一带划为西安县,县治在黄田里一今修永宁州乡黄田村一。又据修水《徐氏宗谱》载:徐氏先世于唐末、五代时由豫章郡治南昌迁至今修永宁州乡高沙村,正属古西安县辖地。后徐氏子孙繁衍,有一支分到今修水何市乡田浦村一带,即志文中的“田浦之原”。徐纯中自然应属这一支了。

北宋时国家统一及长期相对安定的社会条件,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经济文化一度繁荣。这从志文中“治生货殖于田间”、“筑书馆,延诸生,而君昆弟皆化为儒者”亦可得到体现。《义宁州志》载,两宋时修水黄氏家族中中进士者五十余人。徐氏一家在外作官的亦数以十计。徐纯中作为一介布衣儒生,能拜“故太师王恭公”为师,“同门生皆台阁知名士”,其有一定社会关系及才学是可以想见的。只是怀才未用,这一点深使黄庭坚惋惜。墓志中提到的黄庭坚之父一从伯一长善,名庠,据文献记载,他、博学强记,超敏过人,初至京师,就举国子监、开封府、礼部,皆第一。就试礼部是在宋景祐元年(一零三四),也就是志文中的“试礼部赋天子外屏,声动朝廷”。后因疾未赴廷试,卒于宋宝元二年(一零三九),年二十四岁,无嗣。其女即黄庭坚堂姐,徐纯中之妻。黄家是希望其后能“不丽于本枝,或发于外孙”的,而徐纯中早逝,老母八十,幼子怀繃,前程难料,自然使黄庭坚感慨叹惜不已。故尔志文确实体现了黄庭坚的真情实感,并非一般墓志铭的泛泛溢美之词。此文未见于《山谷全集》可以补其阙遗。也是研究黄庭坚亲属关系的重要文献。

从书法角度来看,此志书于元祐七年,时黄庭坚年四十八岁。晚于前几年发现的《王纯中墓志铭》(见《书法》一九八四年第二期)较之《王志》行书笔意更浓,而其取侧险之势结字的特点也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看作是其书法从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到极力创新,自成一派的一个过渡。黄庭坚对自己四十九岁以前即元祐间作品曾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而在其病后书《经伏波神祠诗卷》中又说:“…都不成字,若枝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可见黄庭坚晚年对自己元祐间书并不满意。这段时间,也许就是今天艺术创作者们所常说的一种“苦恼期”。既有成就,又不满足,以冀有新的突破,而前途又似暗若明。事实上黄庭坚书法在元祐间早已颇有成就,只是他力争更高境界,毫不满足,才不停地否定自己,经常清醒地看到别人的长处及自己的不足。如在“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中说道:“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软无劲气。”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不断追求的创新意识,使黄庭坚入蜀后,尽管身处逆境,书法创作上却有了新的突破。

2017-03-06 12:11:29

标签:黄庭坚,行楷,徐纯中墓志铭
公众号
0
纠错

猜你喜欢

黄庭坚书法欣赏

评论发表评论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