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经部十九
作者:纪昀等
○礼类一
古称议礼如聚讼。然《仪礼》难读,儒者罕通,不能聚讼。《礼记》辑自汉
儒,某增某减,具有主名,亦无庸聚讼。所辨论求胜者,《周礼》一书而已。考
《大司乐》章先见於魏文侯时,理不容伪。河间献王但言阙《冬官》一篇,不言
简编失次,则窜乱移补者亦妄。三《礼》并立,一从古本,无可疑也。郑康成
《注》,贾公彦、孔颖达《疏》,於名物度数特详。宋儒攻击,仅摭其好引谶纬
一失,至其训诂则弗能逾越。盖得其节文,乃可推制作之精意,不比《孝经》、
《论语》可推寻文句而谈。本汉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义理,亦无
可疑也。谨以类区分,定为六目: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曰
《三礼总义》、曰《通礼》、曰《杂礼书》。六目之中,各以时代为先后,庶源
流同异,可比而考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内府藏本)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玄有《易注》,已著录。公彦,洺州永年人。永徽
中,官至太学博士。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
於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惟《横渠语录》曰:
“《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郑樵《通志》引孙处之言曰
“周公居摄六年之后,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盖周公之为《周礼》,亦犹唐之
显庆、开元礼,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略,
俟其临事而损益之。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
《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
合”云云(案此条所云,惟《召诰》、《洛诰》、《孟子》显相舛异,至《禹贡》
乃唐虞之制,《武成》、《周官》乃梅赜古文《尚书》,《王制》乃汉文帝博士
所追述,皆不足以为难,其说盖离合参半),其说差为近之,然亦未尽也。夫
《周礼》作於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馀年,官
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
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於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
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此亦如后世律令条格,率
数十年而一脩,脩则必有所附益。特世近者可考,年远者无徵,其增删之迹,遂
靡所稽,统以为周公之旧耳。迨乎法制既更,简编犹在,好古者留为文献,故其
书阅久而仍存。此又如开元《六典》、政和《五礼》,在当代已不行用,而今日
尚有传本,不足异也。使其作伪,何不全伪六官,而必阙其一,至以千金购之不
得哉?且作伪者必剽取旧文,借真者以实其赝,古文《尚书》是也。刘歆宗《左
传》,而《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於《周礼》。《仪礼》十七篇,皆在
《七略》所载古经七十篇中;《礼记》四十九篇,亦在刘向所录二百十四篇中。
而《仪礼·聘礼》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鉶壶鼎瓮之列,
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
《礼记·杂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
《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歆果赝托周公为此书,
又何难牵就其文,使与经传相合,以相证验,而必留此异同,以启后人之攻击?
然则《周礼》一书不尽原文,而非出依托,可概睹矣。《考工记》称郑之刀,又
称秦无庐,郑封於宣王时,秦封於孝王时,其非周公之旧典,已无疑义。《南齐
书》称:“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
二尺有奇,得十馀简,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则其为秦
以前书亦灼然可知。虽不足以当《冬官》,然百工为九经之一,其工为九官之一,
先王原以制器为大事,存之尚稍见古制。俞庭椿以下,纷纷割裂五官,均无知妄
作耳。郑《注》《隋志》作十二卷,贾《疏》文繁,乃析为五十卷,《新、旧唐
志》并同。今本四十二卷,不知何人所并。玄於三《礼》之学,本为专门,故所
释特精。惟好引纬书,是其一短。《欧阳修集》有《请校正五经札子》,欲删削
其书。然纬书不尽可据,亦非尽不可据,在审别其是非而已,不必窜易古书也。
又好改经字,亦其一失。然所注但曰“当作某”耳,尚不似北宋以后连篇累牍,
动称错简,则亦不必苛责於玄矣。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
《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盖宋儒惟朱子深於《礼》,
故能知郑、贾之善云。
△《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安石撰。安石事迹详《宋史》本传。晁公武《读书志》曰:“熙宁中置
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经说》。“三经”,《书》、《诗》、
《周礼》也。”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
礼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故朱彝尊《经义考》
不敢著其已佚,但注曰“未见”。然外间实无传本,即明以来内阁旧籍,亦实无
此书。惟《永乐大典》中所载最夥。盖《内阁书目》据《文渊阁书目》,《文渊
阁书目》即修《永乐大典》所徵之书。其时尚有完帙,故采之最详也。考蔡绦
《铁围山丛谈》曰“王元泽奉诏为《三经义》,时王丞相介甫为之提举。《诗》、
《书》盖多出元泽及诸门弟子手,《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者。政和中,
有司上言,天府所籍吴氏资多有王丞相文书。於是朝廷悉藏诸秘阁,用是吾得见
之。《周礼新义》,笔迹如斜风细雨,诚介甫亲书”云云,然则《三经义》中惟
《周礼》为安石手著矣。安石以《周礼》乱宋,学者类能言之。然《周礼》之不
可行於后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尝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当积弱之后,
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於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
口,实非真信《周礼》为可行。迨其后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丛生,
而宋以大坏。其弊亦非真缘《周礼》以致误。罗大经《鹤林玉露》《咏安石放鱼》
诗曰:“错认苍姬六典书,中原从此变萧疏。”是犹为安石所绐,未究其假借六
艺之本怀也。因是而攻《周礼》,因是而攻安石所注之《周礼》,是宽其影附之
巧谋,而科以迂腐之薄谴矣。故安石怙权植党之罪,万万无可辞。安石解《经》
之说,则与所立新法各为一事。程子取其《易解》,朱子、王应麟均取其《尚书
义》,所谓言各有当也。今观此书,惟训诂多用《字说》,病其牵合。其馀依
《经》诠义,如所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
者,皆具有发明,无所谓舞文害道之处。故王昭禹、林之奇、王与之、陈友仁等
注《周礼》,颇据其说,钦定《周官义疏》亦不废采用。又安可尽以人废耶?安
石神宗时所上《五事劄子》及《神宗日录》,载安石所引《周官》及杨时《龟山
集》中所驳平颁兴积一条,其文皆在《地官》中。今《永乐大典》阙《地官》、
《夏官》二卷,其说遂不可考。然所佚适属其瑕类,则所存者益不必苛诋矣。安
石本未解《考工记》,而《永乐大典》乃备载其说。据晁公武《读书志》,盖郑
宗颜辑安石《字说》为之,以补其阙。今亦并录其解,备一家之书焉。
△《周礼详解》·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王昭禹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昭禹,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
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列於龟
山杨时之后,曰字光远,亦不详其爵里。当为徽、钦时人。”今按其书,解“惟
王建国”云:“业格于上下谓之王,或而围之谓之国。”解“匪颁之式”云:
“散其所藏曰匪,以等级之曰颁。故匪从匚从非,言其分而非藏也。颁从分从页,
言自上而颁之下。”解“圃”曰:“园有众甫谓之圃。”解“鲍鱼”曰:“鱼之
鲜者包以致之。”解“鱐”曰:“鱼之乾者肃以致之。”解“司徒”云:“於
文反后为司,盖后从一从厂从口,则所以出命,司反之则守令而已。从一则所以
一众,司反之则分众以治之而已。从厂则承上世之庇覆以君天下,司反之则以君
之爵为执事之法而已。”其附会穿凿,皆遵王氏《字说》。盖当时《三经新义》
列在学官,功令所悬,故昭禹因之不改。然其发明义旨,则有不尽同於王氏之学
者。如解《泉府》“以国服为之息”云:“各以其所服国事贾物为息。若农以粟
米,工以器械,皆以其所有也。周之衰,不能为民正田制地,税敛无度,又从而
贷之,则凶年饥岁无以为偿矣。下无以偿,上之人又必责之,则称贷之法,岂特
无补於民哉?求以国服为之息,恐收还其母而不得。”盖已目睹青苗之弊,而阴
破其说矣。至其阐发《经》义,有足订《注》、《疏》之误者。如解《载师》
“里布屋粟”,谓“国宅无征,民居有征无布。以其不毛,使之有里布。民出耕
在田庐,入居在里,其屋有田以出粟。今不耕田,则计屋而敛之,谓之屋粟。”
不从先儒以里布为二十五家之泉、屋粟为三夫之粟。又解“近郊十一,远郊二十
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固当时正役,后因远近剧易而制云云,皆
为先儒所未发。故宋人释《周礼》者,如王与之《订义》、林之奇《讲义》多引
其说,固不得以遵用新说而尽废之也。五官皆不载《叙官》。宋末朱申作《句解》,
盖从其例,究为一失。今姑仍旧本录之。内附载陆德明《释文》,而卷首以德明
之名冠昭禹前。今考昭禹《自序》末云:“因《释文》而作。”或后人所增入,
以德明时代在前,遂题诸昭禹上欤?今仍录其音释而德明之名则附著於此,不复
并列简端焉。
△《周礼复古编》·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俞庭椿撰。庭椿字寿翁,临川人。乾道八年进士,官古田令。是书《宋志》
作三卷。今本作一卷,标曰:“陈友仁编”。盖友仁订正《周礼集说》,而以此
书附其后也。庭椿之说,谓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其羡者皆取以补《冬官》。
凿空臆断,其谬妄殆不足辨。又谓《天官·世妇》与《春官·世妇》、《夏官·
环人》与《秋官·环人》,为一官复出,当省并之。其说似巧而其谬尤甚。二世
妇与二环人无论职掌各殊。即以《序官》考之,天官世妇为王之后宫,故与九嫔
八十一御女皆无官属。至於《春官》世妇为王之宫官,故每宫卿一人,下大夫四
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十六人,与《天官·世妇》显异。郑
《注》以汉之大长秋、詹事、中少府、太仆为证,其说本确。庭椿乃合而一之,
是误以《春官》之世妇为妇人也。至於《司马》环人之属下士六人,史二人,徒
十有二人。《秋官》环人之属中士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若二环人
是一官,何所属之中、下士及史、胥、徒乃各不同如此耶?此好立异说者之适以
自蔽也。然复古之说始於庭椿,厥后邱葵、吴澄皆袭其谬,说《周礼》者遂有
《冬官》不亡之一派。分门别户,辗转蔓延,其弊至明末而未已。故特存其书,
著窜乱圣经之始,为学者之炯戒焉。
△《礼经会元》·四卷(内府藏本)
宋叶时撰。时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及第,授奉
国军节度推官,历官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
士提举崇福宫。卒谥文康。其立朝无大功过,惟函韩侂胄首以乞和,出时之谋。
是书前有《竹野先生传》,不著撰人名氏。称时奏“侂胄专政无君,罔上不道,
乞枭首置之淮甸,积尸丛冢之间以谢天下,上纳之”云云(案此《传》称宁宗为
上,当出宋人之笔),曲讳其事,非实录也。其书括《周礼》以立论,凡一百篇。
第一篇泛论《礼经》,乃其总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第一百篇补《冬官》之亡。
其发挥《经》义者实九十七篇,内《朝仪》、《宫卫》、《王畿》、《祭乐》、
《明堂》、《分星》六篇各系以图。其《祭乐》后所附之图,实乐舞之图。盖刊
本舛讹,移於前幅。其说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体例略同,议论亦多相出入。
时於伯谦为前辈,然《竹野先生传》中称其晚居嘉兴,乃著此书,以授门人三山
翁合。则二书之作,相去不远。或伯谦取时书而约之,或时因伯谦书而广之,均
未可定。然伯谦所论或有驳杂,时则大体无疵。惟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之类,
颇迂阔尔。其《注疏》一篇谓刘歆诬《周礼》,犹先儒旧论。至谓河间献王以
《考工记》补《冬官》为累《周礼》,且谓汉武帝不信《周礼》由此一篇。其说
凿空无据。又谓郑康成《注》深害《周礼》,诋其不当用纬书注耀魄宝等帝名及
用《国语》注分野,用《司马法》注邱乘,用《左传》注冕服九章,用《礼记》
注袆衣副编。夫康成引纬,欧阳修《乞校正五经劄子》已专论之,无烦时之剿
说。至於《国语》、《司马法》、《左传》、《礼记》皆古书也,时乃谓不当引
以证《经》,然则注《周礼》者当引何等书耶?其《补亡》一篇,谓《冬官》散
见五官,亦俞庭椿之琐说。时不咎其乱《经》,阴相袭用(案《补亡》用庭椿之
说,而不言说出於庭椿),反以读郑《注》者为叛经,傎又甚矣!《传》称其
与紫阳朱文公相友善,然朱子於《诗》攻康成,於《礼》不攻康成。此足知朱子
之得於《礼》者深,时之得於《礼》者浅也。以其大旨醇正,多能阐发“体国经
野”之深意,故数百年来,讲礼者犹有取焉。
△《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内府藏本)
宋郑伯谦撰。伯谦字节卿,永嘉人。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王与之《周
礼订义》,首列宋代说《周礼》者四十五家,伯谦为第三十一,居黄度、项安世
之间。盖宁宗、理宗时人。是书发挥《周礼》之义。其曰《太平经国书》者,取
刘歆“周公致太平之迹”语也。首列四图:一曰《成周官制》,一曰《秦汉官制》,
一曰《汉官制》,一曰《汉南北军》。所图仅三朝之职掌宿卫,盖其大意欲以宫
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於太宰,故惟冠此四图,明古制也。其书为目三十:曰
《教化》、《奉天》、《省官》、《内治》、《官吏》、《宰相》、《宫民》、
《官刑》、《揽权》、《养民》、《税赋》、《节财》、《保治》、《考课》、
《宾祭》、《相体》、《内外》、《官制》、《臣职》、《官民》、《官卫》、
《奉养》、《祭享》、《爱物》、《医官》、《盐酒》、《理财》、《内帑》、
《会计》、《内治》。其中《内外》一门、《会计》一门,又各分为上、下篇,
凡论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设为问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多
参证后代史事,以明古法之善。其论《天官·玉府》诸职一条,车若水《脚气集》
颇称之。然其间命意,间有不可解者。如《齐东野语》记韩侂胄之败,殿司夏震
尚声喏於道旁。《梅磵诗话》记绍定辛卯临安大火,九庙俱毁,独丞相史弥远
赐第以殿司军救扑而存。故洪咨夔诗有“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祖
宗神灵飞上天,痛哉九庙成焦土”之句。其时武统於文,相权可谓重极,而此书
《宰相》一篇,尚欲更重其权。又宋人南渡之馀,湖山歌舞,不复措意中原,正
宜进卧薪尝胆之戒,而此书《奉养》一篇,乃深斥汉文帝之节俭为非,所论皆不
可为训。毋乃当理宗信任贾似道时,曲学阿世以干进欤?以他篇贯通《经》义,
尚颇有发明,旧本流传,久行於世,姑节取焉而已。
△《周官总义》·三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易祓撰。祓有《周易总义》,已著录。是书陈振孙《书录解题》不载,惟
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称许仪为之序,刻於衡阳。今衡阳本世已无传,惟
《永乐大典》尚载其《天官》、《春官》、《秋官》、《考工记》,而《地官》、
《夏官》亦佚。谨裒合四官之文,编次成帙,以存其旧。其《地官》、《夏官》
则采王与之《周礼订义》所引以补其亡。仍依《读书附志》所列,勒为三十卷。
虽非完帙,然十已得其ba6*九矣。其书研索《经》文,断以己意,与先儒颇有异同。
如论《大宰》“九赋”,则援《载师》之任地及《司市》、《司关》、《卝
人》、《角人》、《职币》等职以驳口率出泉之说。论宗庙“九献”,则合《笾
人》、《醢人》、《内宰》、《司尊彝》及《行人》“王礼再祼”之文,以驳列
祼事於九献之说。论《肆师》之“祈珥”,则引《羊人》、《小子》及《山虞》
诸条,以纠改“祈”为“刉”、改“珥”为“衈”之说。论《辀人》之
“四旗”,则历辨《巾车》、《司常》、《大司马》、《大行人》与《考工记》
不合,以明《曲礼》车骑为战国之制。诸如此类,虽持论互有短长,要皆以《经》
释《经》,非凿空杜撰。至於《内宰》“二事”,则改为副贰之贰;於《酒正》
“式法”,则指为九式之法;於园廛、漆林诸赋,则谓以什一取民,又於一分、
中分、十一、十二、二十而三数等而输之於王;於《凌人》“斩冰”,则谓十二
月为建亥之月,先令之於亥月,而后三为凌室,以待亥子丑三月之藏:亦皆自出
新义。而於《职方氏》之地理山川,尤为详悉。盖祓虽人品卑污,而於《经》义
则颇有考据,不以韩侂胄、苏师旦故掩其著书之功也。
△《周礼订义》·八十卷(内府藏本)
宋王与之撰。与之字次点,乐清人。淳祐二年六月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
牒温州宣取是编。知温州赵汝腾奏进,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后终於通判泗州。
此本省牒、州状、都司看详及敕旨均录载卷首,盖犹宋本之旧。前有真德秀《序》,
作於绍定五年壬辰,下距进书时十年。又有赵汝腾《后序》,作於嘉熙元年丁酉,
下距进书时六年。故汝腾奏称“素识其人”,又称“德秀殁后,与之益删繁取要,
由博得约,其书益精粹无疵也。”所采旧说凡五十一家,然唐以前仅杜子春、郑
兴、郑众、郑玄、崔灵恩、贾公彦等六家,其馀四十五家则皆宋人,凡文集、语
录无不搜采。盖以当代诸儒为主,古义特附存而已。德秀称“郑、贾诸儒析名物,
辨制度,不为无功,而圣人微旨终莫之睹。惟洛之程氏、关中之张氏独得圣经精
微之蕴。永嘉王君,其学本於程、张”云云,盖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故所取
宋人独多矣。其注《考工记》,据古文《尚书》、《周官·司空》之职,谓《冬
官》未尝亡,实沿俞庭椿之谬说。汝腾《后序》亦称之,殊为舛误。然庭椿淆乱
五官,臆为点窜,与之则仅持是论而不敢移掇《经》文,视庭椿固为有间。至其
以《序官》散附诸官,考陆德明《经典释文》、晋干宝注《周礼》,虽先有此例,
究事由意创,先儒之所不遵,不得援以为据也。惟是四十五家之书,今佚其十之
ba6*九,仅赖是编以传。虽贵近贱远,不及李鼎祚《周易集解》能存古义,而蒐罗
宏富,固亦房审权《周易义海》之亚矣。又案邱葵《周礼补亡序》称:“嘉熙间
东嘉王次点作《周官补遗》,由是《周礼》之六官始得为全书。”今本实无《补
遗》,未审别为一书,或附此书内而佚之。然凭臆改《经》之说,正以不存为最
善,固无庸深考也。
△《鬳斋考工记解》·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林希逸撰。希逸字肃翁,福清人。端平二年进士,景定间官司农少卿,终
中书舍人。自汉河间献王取《考工记》补《周官》,於是《经》与《记》合为一
书,然后儒亦往往别释之。唐有杜牧注,宋有陈祥道、林亦之、王炎诸家解,今
并不传,独希逸此注仅存。宋儒务攻汉儒,故其书多与郑康成《注》相剌缪。然
以绠参分寸之二为轮外两边有护牙者,以较为车箱前横在式之上,则不合於轮舆
之制;於倨句一矩有半,解仍郑氏《注》。其图乃以鼓为倨,股为句,则不合於
磬折之度;於戈之长内则折前,谓援与胡、句相并如磬之折;於皋鼓之倨句磬折,
谓“鼓为圆物,何缘有倨句磬折之形?恐有脱文”:皆於古器制度未之详核。特
以《经》文古奥,猝不易明。希逸注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且诸工之事非图
不显,希逸以《三礼图》之有关於《记》者,采摭附入,亦颇便於省览。故读
《周礼》者,至今犹传其书焉。
△《周礼句解》·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朱申撰。申事迹无考,里贯亦未详。按《江西通志》有朱申字继宣,宋太
学生。又李心传《道命录》有淳祐十一年新安朱申《序》,其结衔题“朝散大夫
知江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似为二人,不知此书谁所著也。逐句诠释,大
略根据《注》、《疏》,义取简约。其中所见有与《注》、《疏》异者。若太宰
之职“五曰贡赋”,郑《注》曰:“赋,口率出泉也。贡,功也,九职之功所税
也。”是书则易之曰:“赋,税也。贡,献也。”有力主《注》、《疏》而曲为
引证者。若《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以下,则坚守注中“半为附庸”之
说,而不执《孟子》、《王制》以疑《周礼》。至於《注》、《疏》之疑不能决
者,若《小司徒》“四丘为甸”以下,《注》谓旁加之数乃治洫浍之数;《大司
乐》“圜锺为宫”以下,《注》谓天宫夹锺不用中吕等律,以其与地宫同位之类,
则皆阙而不载。虽循文诂义,无大发明。而较之窜乱古《经》、横生新义者,犹
不失谨严之义。惟《序官》乃《经》文之纲领,申以其无假诠释,遂削而不载,
颇乖体要。是则因陋就简之失矣。
△《周礼集说》·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元初陈友仁《序》,称其友“云山沈则正近得此书於霅,
编节条理与《东莱读诗记》、《东斋书传》相类,名氏则未闻也。癸未携以归,
训诂未详者,益以贾氏、王氏之疏说。辨析未明者,附以前辈诸老之议论”云云,
盖友仁因宋人旧本重缉也。友仁字君复,湖州人。《序》题“丙子后九岁”。丙
子为宋亡之岁,友仁不题至元年号而上溯丙子以系年,盖亦宋之遗民,故仿陶潜
不书年号,但称甲子之例。然陶潜在晋诸诗,亦但题甲子,非以入宋之故。原集
具存,友仁未之详考耳。卷首有《总纲领》一篇、《官制总论》一篇、又《凡例》
一篇,分条阐说,极为赅洽。每官之前,又各为《总论》一篇,所引《注》、
《疏》及诸儒之说,俱能撷其精粹,而於王安石《新经义》采摘尤多。盖安石
《三经新义》虽为宋人所攻,而《周官新义》则王昭禹述之於前(见所作《周礼
详解》),林之奇述之於后(案之奇学出吕本中,本元祐一派,而作《周礼全解》
亦用安石之说,见王与之《周礼订义》),故此书亦相承援引,不废其文也。
《考工记》后附俞庭椿《周礼复古编》一卷,殊为疣赘,有失别裁。然不肯变易
古《经》而兼存其说,以待后人之论定,较庭椿之妄诞则略有间矣。原佚《地官》
二卷,其《春官总论》亦佚。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关中刘储秀尝补注以行”,
今未之见,亦姑仍其旧阙之焉。
△《周官集传》·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毛应龙撰。案张萱《内阁书目》称“应龙字介石,豫章人。大德间尝官澧
州教授”,而江西志乘俱轶其名,始末已不可详考矣。是书於诸家训释,引据颇
博,而於郑锷之《解义》、徐氏之《音辨》及欧阳谦之之说,所采尤多。其自出
己意者,则题“应龙曰”以别之。其中有沿袭误说、未考古义者。如《钟师》
“掌金奏,以钟鼓奏《九夏》”,杜子春、郑康成皆以“九夏”为乐曲,而应龙
独引欧阳谦之说,谓“《左传襄四年》曰:‘金奏《肆夏》之三,工歌《文王》
之三。’《文王》而曰工歌,是有诗而可歌者也。《肆夏》而曰金奏,是徒有其
声,可以金奏而无诗可歌明矣”。今考孔颖达《左传疏》云:“作乐先击钟,故
称金奏。此晋人作乐先歌《肆夏》,《肆夏》是作乐之初,故於《肆夏》言金奏
也。次工歌《文王》,乐已先作,非复以金为始,故言工歌也。”其说足与郑
《注》相发明。如以《九夏》之文统“金奏”之下,即以为非乐曲,则《钟师》
又有“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
之文贯於“金奏”下,岂亦均非乐曲乎?又《甸祝》“禂牲禂马”,郑《注》:
“禂读如诛之诛,今侏大字也。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也。”应龙亦主
谦之说,谓:“禂,稠也,祷牲稠盛也。”以康成改读为非。考禂、侏二字
古音本通,非康成改读。扬雄《国三老箴》“负乘覆餗,奸寇侏张”,《晋书
·慕容垂载记》苻坚报书曰“侏张幽显”,《魏书·恩倖传》“侏张不已”,
《北齐书·源彪传》“吴贼侏张”,侏张即诪张。侏与诪,犹侏与禂,音同故
义借,安得指为康成改读乎?又《栗氏》为鬴,应龙引郑锷之说曰:“《晏子》
谓六斗四升为鬴,《管子》谓百升而成釜,康成则谓四升曰豆,四豆曰区,四区
曰釜,为六斗四升。以下文观之,其臀一寸,其实一豆。豆当为斗釜之臀,一寸
而容一斗,则釜之内方一尺而容十斗,无可疑者。十斗则百升,正管仲所谓釜也。
康成谓四升曰豆,每四而加,故区至釜而六斗四升。彼殊不考之於《梓人》也。
梓人为饮器,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夫一
献则一升矣,三酬则九升也。以一合九,非十升为豆而何?而康成谓四升为豆,
失之矣。”今考康成谓鬴六斗四升,实据《经》文方尺、深尺以粟米法算之,盖
粟米法方一尺、深一尺六寸二分乃容一石。锷以鬴容一石,则是鬴方尺深尺六寸
二分矣,其何以解於《经》文方尺、深尺耶?《管子·海王篇》:“盐百升而釜。”
房玄龄注谓:“盐十二两七铢一黍十分之一为升,当米六合四勺。百升之盐,七
十六斤十二两十七铢、二累为釜,当米六斗四升。”则是《海王篇》百升之釜,
乃实百升之盐,非实百升之粟也。今锷以《管子》量盐之鬴为《栗氏》量粟之鬴,
比拟已为不伦。至於康成注《梓人》,以豆为斗,实以豆止四升,不及一献三酬
之数。锷误以豆为饮器,遂牵合十升之文,反诋改豆为斗之非。不知古以斗饮,
不以豆饮。《诗·行苇篇》毛《传》曰:“大斗长三尺。”《战国策》曰:“令
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与代王饮,即因反斗击之。”此斗为饮器之证也。《越
语》曰:“觞酒豆肉。”《韩子·外储篇》曰:“取一豆肉。”是豆实食器,而
非饮器之证也。又安得引《梓人》之文为《管子》之旁证乎?诸如此类,皆未免
胶执旧文,疏於考核。至於冕服车旗之度、庙祧昭穆之制、《司尊彝》之六尊六
彝、《司几筵》之五几五席、方弓义弓之异名、正岁正月之并用,条列引证,颇
为明晰。宋以来诸家散佚之说,尚因是以存其崖略。则蒐辑之功,固亦非鲜矣。
其书诸家著录,皆云二十四卷。今散见於《永乐大典》者,《地官》、《夏官》
适当阙帙。其馀四官,首尾颇为完具。谨录为十六卷,以一官四卷,共得二十四
卷,计之仍其旧第也。应龙所著。别有《周官或问》五卷,在《集传》之外。
《永乐大典》割附《集传》之后。其存者仅《天官》十九条、《春官》十四条、
《秋官》、《冬官》各一条,篇幅寥寥,不能别成一帙。今仍附於各《传》下,
既免以畸零散佚,且使一家之说互相参证,亦足以资发明焉。
△《周礼传》·十卷、《图说》·二卷、《翼传》·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
一阁藏本)
明王应电撰。应电字昭明,昆山人。嘉靖中遭倭乱,避居江西,遂终於泰和。
受业魏校之门,其书中称“师云”者,即述校语。故《明史·儒林传》即附之
《校传》后焉。史称“应电笃好《周礼》,谓《周礼》自宋以后,胡宏、季本各
著书指摘其瑕衅至数十万言,俞寿翁、吴澄则以为《冬官》不亡、杂见於五官中
而更次之,近世何乔新、陈凤梧、舒芬亦各以己意更定。然此皆诸儒之《周礼》
也。乃覃研十数载,先求圣人之心,溯斯礼之源。次考天象之文,原设官之意。
推五官离合之故,见纲维统体之极。因显以探微,因细以绎大,成《周礼传诂》
数十卷”云云,盖应电於《周礼》之学,用力颇深。此三书虽各为卷帙,实相辅
而行。核其大致,亦瑕瑜互见。其《传》十卷,黜《考工记》不录,犹曰专解古
《经》,至割裂《序官》之文,凡同职相统者,使区分部居,各以类从,则颇嫌
窜乱。然论说颇为醇正,虽略於考证,而义理多所发明。其《图说》二卷,用以
稽考《传》义。中如《职方氏》“九州”之类,有图无说。又有如女官、女奚、
nv6*奴诸辨,有说无图。上卷《明堂表》一篇,亦有录无书。盖原本所阙。下卷阙
《井邑》、《邱甸》诸图、则别见《翼传》,故不复载也。所说间有舛误者。如
谓“社即地祗,夏至有事于方泽,乃祭大社”。考《春官·司服》希冕以祀社稷、
五祀序於毳冕以祀四望、山川之下,故郑康成《酒正注》列社稷於小祭,其说本
明。应电以当地祗大祭,殊於《经》义有乖。至谓明堂即王之六寝,宗祀文王以
配上帝,不得於王之寝地,当在南郊,与郊天同。迎尸则於明堂。又谓郊天迎尸,
亦当於明堂。考《通典》载:“南郊去国五十里,明堂在国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则相距凡四十馀里,安有祭时迎尸,远在四十里外者?《周礼·掌次》:“凡祭
祀,张尸次。”盖尸幄切近壝宫,迎尸即於此幄。应电未核《注》、《疏》,故
有此讹。他如图南郊於朝日之前,既从其序,而图祈穀於迎暑之后,又颇颠舛。
然其《自序》,谓旧《周礼》图冕服则类为男女之形,而章服仍不明;井邑则类
为大方隔,而沟洫仍不分:则亦颇有所订正。今姑与其《传》并存,以备一家之
说。其《翼传》二卷,凡分七篇。上卷曰《冬官补义》,曰《天王会通》、曰
《学周礼法》、曰《治地事宜》。下卷曰《握奇经传》、曰《非周礼辨》、曰
《经传正讹》。其《冬官补义》拟补土司空、工师、梓人、器府、四渎、匠人、
垒壁氏、巡方、考工、准人、啬夫、柱下史、左史、右史、水泉、鱼政、盐法、
豕人十八官,未免意为揣测。其《天王会通》,以《天官书》所列诸星分配诸官,
以为王者宪天而出治,亦多涉附会。其《学周礼法》,论《周礼》有必不可复者,
及后人假仿之妄,旧注解释之谬,改声改字之非与细物为自古相传之遗,官事有
兼涉不扰之法,皆为有见。馀则多录旧文。其《治地事宜》,直欲复井田之制,
殊失之迂。其《握奇经传》,杂参以后世之法,亦失之驳。其《非周礼辨》,驳
正诸家,尚为明析。其《经传正讹》,则於《周礼》以外兼涉群经。非惟以篆改
隶,并欲以籀改篆,则拾其师魏校《六书精蕴》之说,而不知其流於诡诞矣。大
抵三书之中,多参臆说,不尽可从。以《周礼》、《仪礼》至明几为绝学,故取
长弃短,略采数家,以姑备一朝之经术。所谓不得已而思其次也。三书凡十四卷,
《明史》作数十卷,盖约举之词。朱彝尊《经义考》惟载《传》十卷,《图说》
二卷,《学周礼法》一卷,《非周礼辨》一卷,而不载《翼传》之名,颇为疏漏。
又所引黄虞稷语,乃《翼传》之解题,而系之《周礼传》下,亦为舛误。岂偶然
疏略,未及检其全书欤?
△《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柯尚迁撰。尚迁字乔可,长乐人。自号阳石山人。嘉靖中由贡生官邢台县
县丞。其书自《天官》至《冬官》凡十二卷,又附以《周礼通论》、《周礼通今
续论》各一卷。前列《序》二篇,《源流序论》一篇,《六官目问》四篇,《全
经纲领》十二条,《释原凡例》七条。书中训解,其称“释”者,皆采辑古注。
其曰“原”者,则尚迁推阐作《经》本意也。《周礼》本阙《冬官》,尚迁宗俞
庭椿之说,稍为变易,取《遂人》以下《地官》之事分为《冬官》,自遂人至旅
下士正六十人,以符六官各六十一之数,故曰“全经”。较庭椿之纷更割裂,似
为稍胜,唐顺之、姜宝皆深是之,然仍不出宋人错简之曲说。且改《经》文“安
扰那国”为“富邦国”,又以吴澄所补“惟王建国”以下四十字冠於《冬官》之
首,则犹之乎窜乱古经矣。以其训诂《经》义尚条畅分明,有所阐发,故与王应
电书皆节取以备一家,朱彝尊《经义考》所载,与此本卷数相同,而注云:“内
《源流叙论》一卷,《通论》一卷。”今此本《通论》之外,尚有《续论》,而
《源流叙论》乃在卷首,不列十四卷之中,与彝尊所注不合。或彝尊未及细检,
亦如王应电书欤?
△《周礼注疏删翼》·三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王志长撰。志长字平仲,昆山人。万历中举人。《明史·文苑传》附见其
兄《志坚传》中,称其亦深於经学。是书於郑《注》、贾《疏》多刊削其繁文,
故谓之“删”。又杂引诸家之说以发明其义,故谓之“翼”。《周礼》一书,得
郑《注》而训诂明,得贾《疏》而名物制度考究大备。后有作者,弗能越也。周、
张、程、朱诸儒,自度徵实之学必不能出汉唐上,故虽盛称《周礼》,而皆无笺
注之专书。其传於今者,王安石、王昭禹始推寻於文句之间;王与之始脱略旧文,
多集新说;叶时、郑伯谦始别立标题,借《经》以抒议。其於《经》义,盖在离
合之间。於是考证之学渐变为论辨之学,而郑、贾几乎从祧矣。志长此书,亦多
采宋以后说,浮文妨要,盖所不免。而能以《注》、《疏》为根柢,尚变而不离
其宗。且自朱申以后,苟趋简易,以《叙官》为无用而删之,《经》遂有目无纲。
俞庭椿、邱葵以后,又多骋臆见,窜乱五官,以补《冬官》之亡,《经》遂更无
完简。沿及明代,弥逐颓波,破碎支离,益非其旧。志长能恪遵古本,亦为力遏
横流。在经学荒芜之日,临深为高,亦可谓研心古义者矣。惠栋作《精华录训纂》,
因金荣误引其文,遂并以村书诋志长,乃相轻已甚之词,不必尽允也。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一部也。考《汉志》载《周官经》六篇、
《传》四篇,故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卫宏、张衡所注,皆称《周官》。
马融、郑玄所注,犹称《周官礼》。迨唐贾公彦作《疏》,始沿用省文,称为
《周礼》,实非本名。今仍题曰《周官》,从其朔也。首冠以御制《日知薈说》
论《周官》者十则,以昭千古之权衡。其采掇群言,则分为七例:一曰正义,直
诂《经》义,确然无疑者也。二曰辨正,后儒驳正,至当不易者也。三曰通论,
或以本节本句参证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互相发明者也。四曰馀论,
虽非正解而依附《经》义,於事物之理有所推阐者也。五曰存疑,各持一说,义
亦可通;又或已经驳论,而持此者多,未敢偏废者也。六曰存异,名物象数,久
远无传,难得其真,或创立一说,虽未即惬人心,而不得不存之以资考辨者也。
七曰总论,本节之义已经训解,又合数节而论之,合一职而论之者也。大抵《周
官》六典,其源确出周公,而流传既久,不免有所窜乱,不必以为疑,亦不必以
为讳。说《周官》者以郑氏为专门,而训诂既繁,不免有所出入,不可护其短,
亦不可没其长。是书博徵约取,持论至平。於《考工记注》奥涩不可解者不强为
之词,尤合圣人阙疑之义也。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也。杭世骏
《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著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也。其书
取《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家,参以己意,以
阐制作之义。虽於郑、贾名物度数之文,多所刊削,而析理明通,措词简要,颇
足为初学之津梁。考其兄光地《榕村集》中,有《周官笔记》一卷,皆标举要义,
不以考证辨难为长。其侄锺伦亦有《周礼训纂》,与光坡此书体例相近。盖其家
学如是也。宋儒喜谈三代,故讲《周礼》者恒多。又鉴於熙宁之新法,故恒牵引
末代弊政,支离诘驳,於《注》、《疏》多所攻击,议论盛而《经》义反淆。光
坡此书,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至如宋学之蔓衍,平心静气,务求理明而词达。
於说经之家,亦可谓适中之道矣。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锺伦撰。锺伦字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未仕而卒。此书自
《天官》至《秋官》,详纂注疏,加以训义。惟阙《考工记》不释,盖以河间献
王所补,非周公之古《经》也。书后有乾隆丁丑其子广平府知府清馥《跋》,称
锺伦初受三《礼》於其叔光坡。康熙癸酉乡荐公车后,日侍其父光地於京邸。及
光地出督顺天学政,复迁直隶巡抚,十馀年中,锺伦皆随行,得其指授。又多与
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等互相讨论。故
其学具有本源。凡所诠释,颇得《周官》大义。惟於名物度数,不甚加意,故往
往考之弗详。如《巾车》“重翟,锡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安车,彫面鹥总。
皆有容盖。”《注》:“总以缯为之,著马勒,直两耳与两镳。容为幨车,山东
谓之裳帷。车衡輨亦宜有焉。盖如今小车盖也。皆有容有盖,则重翟、厌翟,
谓蔽也。安车无蔽,谓去饰也。”锺伦谓:“总惟当施马,於车义无所取。”考
蔡邕《独断》曰:“飞軨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左画苍龙,右画bai6*虎,系
轴头。”《续汉舆服志》曰:“乘舆重牙斑轮,升龙飞軨。”注引薛综《东京
赋注》“飞軨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系轴头。”所云缇油,即注所云总,
以缯为之。所云轴头,即注所云輨。然则飞軨即总之在车者,而锺伦谓总惟
饰马,误矣。锺伦又谓:“容以缯结四旁之上际,其四旁之下际则以翟为蔽。”
考《经》文“皆有容盖”,实兼承上重翟、厌翟、安车而言。但重翟、厌翟二车
既有容盖,又有翟蔽两旁,以画饰,安车则惟有容盖,而无翟饰耳。既无翟饰,
即惟藉裳帷为障蔽。裳帷之制,当四面围合,上下通彻。故《诗》曰:“渐车帷
裳。”《笺》云:“帷裳,童容也。”《方言》:“襜褕,江淮南楚谓之衤童
褣”。童容与衤童褣义同。盖衤童褣长襦,上下相连以覆体,车之帷裳垂
覆上下,形相似也。又《士昏礼》:“妇车亦如之,有裧。”《注》“裧,
车裳帷。”《续汉书舆服志》注:“旧典传车骖驾赤帷裳,惟郭贺为冀州,敕去
襜帷。”《释名》:“衽,襜也。在襜襜然。”云襜帷,盖如裳衽下垂也。凡此
皆同於《巾车》之安车,但有帷裳,无重翟、厌翟者也。如锺伦所云“帷裳但结
四旁之上际,其四旁下际以翟为蔽”,则安车但蔽上际,不复蔽下际矣。《释名》
曰:“容车,妇人所载小车也。其盖施帷,以隐蔽其形容也。”若容但蔽上际,
不及下际,岂能隐蔽形容乎?如此之类,颇为疏舛。然如辨禘祫、社稷、学校诸
篇,皆考证详核。又如《司马法》谓:“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锺伦据蔡氏说,谓:“一乘不止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是轻车用马驰者,
更有二十五人,将重车在后。”今考《新书》:“攻车七十五人,前拒一队,左
右角二队,守车一队,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
攻守二乘,共百人。”又《尉缭子·伍制》:“令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
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起
於五人,讫於百人,盖军中之制,自一乘起。此皆一乘百人之明验,足证其说之
精核。又明於推步之术,训《大司徒》土圭之法,谓:“百六十馀里,景已差一
寸。”亦得诸实测,非同讲学家之空言也。
△《周官集注》·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
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特赐侍讲衔致仕。是编集诸家之
说诠释《周礼》,谓:“其书皆六官程式,非记礼之文。后儒因《汉志·周官》
六篇列於礼家,相沿误称《周礼》。故改题本号,以复其初。”其注仿朱子之例,
采合众说者,不复标目。全引一家之说者,乃著其名。凡其显然舛误之说,皆置
不论。惟似是而非者,乃略为考正。有推极义类、旁见侧出者,亦仿朱子之例,
以圈外别之。训诂简明,持论醇正,於初学颇为有裨。其书成於康熙庚子。后苞
别著《周官辨》十卷,指《周官》之文为刘歆窜改以媚王莽,证以《汉书·莽传》
事迹,历指某节、某句为歆所增,言之凿凿,如目睹其笔削者。自以为学力既深,
鉴别真伪,发千古之所未言。然明代金瑶先有是论,特苞更援引史事耳。持论太
高,颇难依据,转不及此书之谨严矣。
△《礼说》·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惠士奇撰。士奇有《半农易说》,已著录。是编不载《周礼》经文,惟
标举其有所考证辨驳者,各为之说,依《经》文次序编之,凡《天官》二卷,计
六十一条。《地官》三卷,计六十三条。《春官》四卷,计九十五条。《夏官》
二卷,计六十一条。《秋官》二卷,亦六十一条。《考工记》一卷,计四十条。
古圣王经世之道,莫切於《礼》,然必悉其名物而后可求其制度,得其制度而后
可语其精微,犹之治《春秋》者不核当日之事实,即不能明圣人之褒贬。故说
《礼》则必以郑氏为宗,亦犹说《春秋》者必以左传为本。郑氏之时,去周已远。
故所注《周礼》,多比拟汉制以明之。今去汉末复阅千六百年,郑氏所谓犹今某
物、某事、某官者,又多不解为何语。而当日经师训诂,辗转流传,亦往往形声
并异,不可以今音、今字推求。士奇此书,於古音、古字皆为之分别疏通,使无
疑似。复援引诸史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递求
周制,而各阐其制作之深意。在近时说《礼》之家,持论最有根柢。其中如因巫
降之礼,遂谓汉师丹之使巫下神为非惑左道;因《貍首》之射,遂谓周苌宏之射
诸侯为非依物怪;因庶民攻说,翦氏攻禜,遂谓段成式所记西域木天坛法禳虫为
周之遗术:皆不免拘泥古义,曲为之词。又如因含玉而引及餐玉之法,则失之蔓
衍。因《左传》称仍叔之子为弱,遂据以断犁牛之子为犊,亦失之附会。至於引
《墨子》以证司盟之诅,并以证《春秋》之观社,取其去古未远,可资旁证可也,
遂谓不读非圣之书者非善读书,则词不达意,欲矫空谈之弊,乃激而涉於偏矣。
然统观全书,徵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百瑜一瑕,终不能废其所
长也。
△《周官禄田考》·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彤撰。彤有《尚书小疏》,已著录。自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
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说。即有辨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彤独详究周制,
以与之辨。因撰是书,分《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凡田、爵、
禄之数不见於《经》者,或求诸《注》。不见於《注》者,则据《经》起例,推
阐旁通,补《经》所无乃适如《经》之所有。其说精密淹通,於郑、贾《注》、
《疏》以后,可云特出。其中稍有牴牾者,如谓子、男之国不得有中士。考《孟
子》称小国地方五十里,有“中士倍下士”之文。赵岐《注》曰:“子、男为小
国。《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
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孔颖达《疏》谓:“诸侯统公、侯、
伯、子、男。”则子、男有中士矣。《王制》又曰:“其有中士、下士,数各居
其上之三分。”郑《注》谓:“上、中、下士二十七人,各三分之。”《周礼·
太宰》贾《疏》释此文,谓:“朝聘之位,次国之上士当大国之中士,中士当下
士,下士当其空。小国之上士当次国之中士,中士当下士,下士当其空。故云各
居其上之三分。”若子、男无中士,则小国之士不敷三分之数,与《经》文戾矣。
彤又谓:“加田之制,国八十里者,其加田极於百里,四十里者,极於五十里。
二十里者,极於二十五里。”考《司勋》文曰:“凡赏地无常,轻重视功。”又
曰:“惟加田无征。”郑《注》曰:“加田,既赏之又加赐以田。”夫赏田且无
常数,况加田乎?《春秋·宣公十五年传》:“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又赏士伯
以瓜衍之县。”《襄公二十六年传》:“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辂三命之
服,先八邑。”《襄公二十七年传》:“公与免馀邑六十。”《襄公二十八年传》:
“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此无论其为赏为加,率无常数,正可与《司勋》文
相证。而彤定以二十里、十里、五里,稽诸经传,略无明文。又彤算畿内百万井,
去山陵林麓等三十六万井,存田六十四万井,以为三分去一,本於班固《刑法志》。
今考百万井而去三十六万井,乃二十五分而去九。《班志》本不云三分去一,彤
所引殊为误记。且《班志》非为《周官》作注,故立算不必尽据《经》文。今彤
既据《经》文,即当参校《经》义,求其吻合。考郑《载师注》算近郊百里则用
三分去一之法,算六遂以外则用十八分去五之法。盖近郊以内,不易之地家百亩,
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相通三夫,而受六夫之地。至六遂以外,
上地家百亩,莱五十亩;中地家百亩,莱百亩;下地家百亩,莱二百亩。相通六
夫,而受十三夫之地。其所受之田,既较近郊为加多,则所去之地,即当较近郊
为加少。故郊内三分去一,而遂外仅十八分去五也。夫以三分去一算遂外之地,
且犹病其过多,而况於二十五分而去九乎?此不信郑《注》之所以疏也。至谓
《遂人》十夫亦为井田,乃袭宋人绪论,尤疏於考校。然其百虑一失者仅此三四
条耳,亦可云湛深经术者矣。
△《周礼疑义举要》·七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字慎修,婺源人。是书融会郑《注》,参以新说,於《经》
义多所阐发。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如《经》文:“六尺有六寸之轮,
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轸围尺一寸,见於《经》文,而
轐围不著。并轸、轐以求七寸之崇,颇为难合。郑《注》亦未及详解。永则
谓“轸方径二寸七分有半,自轴心上至轸面,总高七寸。毂入舆下,左右轨在毂
上,须稍高,容毂转,故毂上必有轐庋之。轐之围径无正文。《辀人》当兔
之围,居辀长十之一,方径三寸六分,辀亦在舆下庋舆者,则兔围与当兔同可知。
轴半径三寸二分,加轐方径三寸六分,共高五寸八分。以密率算,毂半径五寸
一分弱,中间距轨七分强,可容毂转。以五寸八分,加后轸出轐上者,约一寸
二分,总高七寸。舆版之厚上与轸平,亦以一寸二分为率。后轸在舆下馀一寸五
分,辀踵为缺曲以承之。算加轸与轐之七寸,当从辀算起,盖辀在轴上,必当
舆底相切。而两旁伏兔,亦必与辀齐平。故知辀之当兔围,必与兔围等大。后不
言兔围者,因辀以见”云云。考《释名》曰:“轸横在前,如卧床之有枕也。枕,
横也,横在下也。荐版在上,如荐席也。”似舆板在上而轸在下。永谓轸面与舆
版相平,似乎不合。然舆版之下仍馀轸一寸五分,则其说仍不相悖。又考《说文》
曰:“,车伏兔下革也。”则是伏兔钳毂之处,尚有革承其间。永算伏兔距
毂崇三寸六分,而伏兔下革厚尚未算入。要其增分甚微,固亦无妨於约算也。又
《经》文曰:“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式之制具详於《曲礼》
孔《疏》。其说谓车箱长四尺四寸而三分,前一后二,横一木,下去车床三尺三
寸,谓之为式。又於式上二尺二寸横一木,谓之为较。至宋林希逸,又谓揉者揉
其木使正直而为之。永则谓“揉两曲木,自两旁合於前,通车前三分隧之一,皆
可谓之式。式崇三尺三寸,并式深处言之。两端与两輢之植轵相接,军中望远,
亦可一足履前式,一足覆旁式。《左传》长勺之战‘登轼而望’是也。若较在式
上,如何能登轼而望?若较於隧三分之前横架一木,则在阴版之内,车外不见式
矣。《记》如何云苟有车,必见其式”云云。考郑《注》曰:“兵车之式深尺四
寸三分寸之二”,则《经》所云“一在前者”皆为式。凡一尺四寸有奇之地,
《注》始得云“式深”。若仅於两輢之中横架一木,名之曰式,则一木前后更
不为式,《注》又何得以深浅度式乎?孔《疏》谓横架一木於车箱内,盖未会郑
《注》“式深”二字之义。又郑《注》云“较,两輢上出式者”,两輢则两
箱版也。上出式而度之以两輢,则两较各在两箱之上明矣。故《释名》曰:
“较在箱上”,不云较在式上,是其明证。孔《疏》之误显然。至於《经》文凡
云揉者,皆揉之使曲,而希逸反谓“揉之使直”,尤属不考。均不及永之所说确
凿有徵。其他援引典核,率皆类此。其於古制,亦可谓考之详矣。
──右“礼类”《周礼》之属二十二部,四百五十三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周礼》古谓之《周官》,钦定《三礼义疏》已复其本名。以诸家注
本题《周礼》者十之九,难於一一追改,故姑从郑玄以来相沿之称。)
古称议礼如聚讼。然《仪礼》难读,儒者罕通,不能聚讼。《礼记》辑自汉
儒,某增某减,具有主名,亦无庸聚讼。所辨论求胜者,《周礼》一书而已。考
《大司乐》章先见於魏文侯时,理不容伪。河间献王但言阙《冬官》一篇,不言
简编失次,则窜乱移补者亦妄。三《礼》并立,一从古本,无可疑也。郑康成
《注》,贾公彦、孔颖达《疏》,於名物度数特详。宋儒攻击,仅摭其好引谶纬
一失,至其训诂则弗能逾越。盖得其节文,乃可推制作之精意,不比《孝经》、
《论语》可推寻文句而谈。本汉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义理,亦无
可疑也。谨以类区分,定为六目: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曰
《三礼总义》、曰《通礼》、曰《杂礼书》。六目之中,各以时代为先后,庶源
流同异,可比而考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内府藏本)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玄有《易注》,已著录。公彦,洺州永年人。永徽
中,官至太学博士。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
於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惟《横渠语录》曰:
“《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郑樵《通志》引孙处之言曰
“周公居摄六年之后,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盖周公之为《周礼》,亦犹唐之
显庆、开元礼,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略,
俟其临事而损益之。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
《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
合”云云(案此条所云,惟《召诰》、《洛诰》、《孟子》显相舛异,至《禹贡》
乃唐虞之制,《武成》、《周官》乃梅赜古文《尚书》,《王制》乃汉文帝博士
所追述,皆不足以为难,其说盖离合参半),其说差为近之,然亦未尽也。夫
《周礼》作於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馀年,官
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
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於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
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此亦如后世律令条格,率
数十年而一脩,脩则必有所附益。特世近者可考,年远者无徵,其增删之迹,遂
靡所稽,统以为周公之旧耳。迨乎法制既更,简编犹在,好古者留为文献,故其
书阅久而仍存。此又如开元《六典》、政和《五礼》,在当代已不行用,而今日
尚有传本,不足异也。使其作伪,何不全伪六官,而必阙其一,至以千金购之不
得哉?且作伪者必剽取旧文,借真者以实其赝,古文《尚书》是也。刘歆宗《左
传》,而《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於《周礼》。《仪礼》十七篇,皆在
《七略》所载古经七十篇中;《礼记》四十九篇,亦在刘向所录二百十四篇中。
而《仪礼·聘礼》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鉶壶鼎瓮之列,
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
《礼记·杂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
《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歆果赝托周公为此书,
又何难牵就其文,使与经传相合,以相证验,而必留此异同,以启后人之攻击?
然则《周礼》一书不尽原文,而非出依托,可概睹矣。《考工记》称郑之刀,又
称秦无庐,郑封於宣王时,秦封於孝王时,其非周公之旧典,已无疑义。《南齐
书》称:“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
二尺有奇,得十馀简,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则其为秦
以前书亦灼然可知。虽不足以当《冬官》,然百工为九经之一,其工为九官之一,
先王原以制器为大事,存之尚稍见古制。俞庭椿以下,纷纷割裂五官,均无知妄
作耳。郑《注》《隋志》作十二卷,贾《疏》文繁,乃析为五十卷,《新、旧唐
志》并同。今本四十二卷,不知何人所并。玄於三《礼》之学,本为专门,故所
释特精。惟好引纬书,是其一短。《欧阳修集》有《请校正五经札子》,欲删削
其书。然纬书不尽可据,亦非尽不可据,在审别其是非而已,不必窜易古书也。
又好改经字,亦其一失。然所注但曰“当作某”耳,尚不似北宋以后连篇累牍,
动称错简,则亦不必苛责於玄矣。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
《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盖宋儒惟朱子深於《礼》,
故能知郑、贾之善云。
△《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安石撰。安石事迹详《宋史》本传。晁公武《读书志》曰:“熙宁中置
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经说》。“三经”,《书》、《诗》、
《周礼》也。”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
礼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故朱彝尊《经义考》
不敢著其已佚,但注曰“未见”。然外间实无传本,即明以来内阁旧籍,亦实无
此书。惟《永乐大典》中所载最夥。盖《内阁书目》据《文渊阁书目》,《文渊
阁书目》即修《永乐大典》所徵之书。其时尚有完帙,故采之最详也。考蔡绦
《铁围山丛谈》曰“王元泽奉诏为《三经义》,时王丞相介甫为之提举。《诗》、
《书》盖多出元泽及诸门弟子手,《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者。政和中,
有司上言,天府所籍吴氏资多有王丞相文书。於是朝廷悉藏诸秘阁,用是吾得见
之。《周礼新义》,笔迹如斜风细雨,诚介甫亲书”云云,然则《三经义》中惟
《周礼》为安石手著矣。安石以《周礼》乱宋,学者类能言之。然《周礼》之不
可行於后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尝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当积弱之后,
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於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
口,实非真信《周礼》为可行。迨其后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丛生,
而宋以大坏。其弊亦非真缘《周礼》以致误。罗大经《鹤林玉露》《咏安石放鱼》
诗曰:“错认苍姬六典书,中原从此变萧疏。”是犹为安石所绐,未究其假借六
艺之本怀也。因是而攻《周礼》,因是而攻安石所注之《周礼》,是宽其影附之
巧谋,而科以迂腐之薄谴矣。故安石怙权植党之罪,万万无可辞。安石解《经》
之说,则与所立新法各为一事。程子取其《易解》,朱子、王应麟均取其《尚书
义》,所谓言各有当也。今观此书,惟训诂多用《字说》,病其牵合。其馀依
《经》诠义,如所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
者,皆具有发明,无所谓舞文害道之处。故王昭禹、林之奇、王与之、陈友仁等
注《周礼》,颇据其说,钦定《周官义疏》亦不废采用。又安可尽以人废耶?安
石神宗时所上《五事劄子》及《神宗日录》,载安石所引《周官》及杨时《龟山
集》中所驳平颁兴积一条,其文皆在《地官》中。今《永乐大典》阙《地官》、
《夏官》二卷,其说遂不可考。然所佚适属其瑕类,则所存者益不必苛诋矣。安
石本未解《考工记》,而《永乐大典》乃备载其说。据晁公武《读书志》,盖郑
宗颜辑安石《字说》为之,以补其阙。今亦并录其解,备一家之书焉。
△《周礼详解》·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王昭禹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昭禹,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
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列於龟
山杨时之后,曰字光远,亦不详其爵里。当为徽、钦时人。”今按其书,解“惟
王建国”云:“业格于上下谓之王,或而围之谓之国。”解“匪颁之式”云:
“散其所藏曰匪,以等级之曰颁。故匪从匚从非,言其分而非藏也。颁从分从页,
言自上而颁之下。”解“圃”曰:“园有众甫谓之圃。”解“鲍鱼”曰:“鱼之
鲜者包以致之。”解“鱐”曰:“鱼之乾者肃以致之。”解“司徒”云:“於
文反后为司,盖后从一从厂从口,则所以出命,司反之则守令而已。从一则所以
一众,司反之则分众以治之而已。从厂则承上世之庇覆以君天下,司反之则以君
之爵为执事之法而已。”其附会穿凿,皆遵王氏《字说》。盖当时《三经新义》
列在学官,功令所悬,故昭禹因之不改。然其发明义旨,则有不尽同於王氏之学
者。如解《泉府》“以国服为之息”云:“各以其所服国事贾物为息。若农以粟
米,工以器械,皆以其所有也。周之衰,不能为民正田制地,税敛无度,又从而
贷之,则凶年饥岁无以为偿矣。下无以偿,上之人又必责之,则称贷之法,岂特
无补於民哉?求以国服为之息,恐收还其母而不得。”盖已目睹青苗之弊,而阴
破其说矣。至其阐发《经》义,有足订《注》、《疏》之误者。如解《载师》
“里布屋粟”,谓“国宅无征,民居有征无布。以其不毛,使之有里布。民出耕
在田庐,入居在里,其屋有田以出粟。今不耕田,则计屋而敛之,谓之屋粟。”
不从先儒以里布为二十五家之泉、屋粟为三夫之粟。又解“近郊十一,远郊二十
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固当时正役,后因远近剧易而制云云,皆
为先儒所未发。故宋人释《周礼》者,如王与之《订义》、林之奇《讲义》多引
其说,固不得以遵用新说而尽废之也。五官皆不载《叙官》。宋末朱申作《句解》,
盖从其例,究为一失。今姑仍旧本录之。内附载陆德明《释文》,而卷首以德明
之名冠昭禹前。今考昭禹《自序》末云:“因《释文》而作。”或后人所增入,
以德明时代在前,遂题诸昭禹上欤?今仍录其音释而德明之名则附著於此,不复
并列简端焉。
△《周礼复古编》·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俞庭椿撰。庭椿字寿翁,临川人。乾道八年进士,官古田令。是书《宋志》
作三卷。今本作一卷,标曰:“陈友仁编”。盖友仁订正《周礼集说》,而以此
书附其后也。庭椿之说,谓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其羡者皆取以补《冬官》。
凿空臆断,其谬妄殆不足辨。又谓《天官·世妇》与《春官·世妇》、《夏官·
环人》与《秋官·环人》,为一官复出,当省并之。其说似巧而其谬尤甚。二世
妇与二环人无论职掌各殊。即以《序官》考之,天官世妇为王之后宫,故与九嫔
八十一御女皆无官属。至於《春官》世妇为王之宫官,故每宫卿一人,下大夫四
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十六人,与《天官·世妇》显异。郑
《注》以汉之大长秋、詹事、中少府、太仆为证,其说本确。庭椿乃合而一之,
是误以《春官》之世妇为妇人也。至於《司马》环人之属下士六人,史二人,徒
十有二人。《秋官》环人之属中士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若二环人
是一官,何所属之中、下士及史、胥、徒乃各不同如此耶?此好立异说者之适以
自蔽也。然复古之说始於庭椿,厥后邱葵、吴澄皆袭其谬,说《周礼》者遂有
《冬官》不亡之一派。分门别户,辗转蔓延,其弊至明末而未已。故特存其书,
著窜乱圣经之始,为学者之炯戒焉。
△《礼经会元》·四卷(内府藏本)
宋叶时撰。时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及第,授奉
国军节度推官,历官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
士提举崇福宫。卒谥文康。其立朝无大功过,惟函韩侂胄首以乞和,出时之谋。
是书前有《竹野先生传》,不著撰人名氏。称时奏“侂胄专政无君,罔上不道,
乞枭首置之淮甸,积尸丛冢之间以谢天下,上纳之”云云(案此《传》称宁宗为
上,当出宋人之笔),曲讳其事,非实录也。其书括《周礼》以立论,凡一百篇。
第一篇泛论《礼经》,乃其总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第一百篇补《冬官》之亡。
其发挥《经》义者实九十七篇,内《朝仪》、《宫卫》、《王畿》、《祭乐》、
《明堂》、《分星》六篇各系以图。其《祭乐》后所附之图,实乐舞之图。盖刊
本舛讹,移於前幅。其说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体例略同,议论亦多相出入。
时於伯谦为前辈,然《竹野先生传》中称其晚居嘉兴,乃著此书,以授门人三山
翁合。则二书之作,相去不远。或伯谦取时书而约之,或时因伯谦书而广之,均
未可定。然伯谦所论或有驳杂,时则大体无疵。惟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之类,
颇迂阔尔。其《注疏》一篇谓刘歆诬《周礼》,犹先儒旧论。至谓河间献王以
《考工记》补《冬官》为累《周礼》,且谓汉武帝不信《周礼》由此一篇。其说
凿空无据。又谓郑康成《注》深害《周礼》,诋其不当用纬书注耀魄宝等帝名及
用《国语》注分野,用《司马法》注邱乘,用《左传》注冕服九章,用《礼记》
注袆衣副编。夫康成引纬,欧阳修《乞校正五经劄子》已专论之,无烦时之剿
说。至於《国语》、《司马法》、《左传》、《礼记》皆古书也,时乃谓不当引
以证《经》,然则注《周礼》者当引何等书耶?其《补亡》一篇,谓《冬官》散
见五官,亦俞庭椿之琐说。时不咎其乱《经》,阴相袭用(案《补亡》用庭椿之
说,而不言说出於庭椿),反以读郑《注》者为叛经,傎又甚矣!《传》称其
与紫阳朱文公相友善,然朱子於《诗》攻康成,於《礼》不攻康成。此足知朱子
之得於《礼》者深,时之得於《礼》者浅也。以其大旨醇正,多能阐发“体国经
野”之深意,故数百年来,讲礼者犹有取焉。
△《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内府藏本)
宋郑伯谦撰。伯谦字节卿,永嘉人。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王与之《周
礼订义》,首列宋代说《周礼》者四十五家,伯谦为第三十一,居黄度、项安世
之间。盖宁宗、理宗时人。是书发挥《周礼》之义。其曰《太平经国书》者,取
刘歆“周公致太平之迹”语也。首列四图:一曰《成周官制》,一曰《秦汉官制》,
一曰《汉官制》,一曰《汉南北军》。所图仅三朝之职掌宿卫,盖其大意欲以宫
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於太宰,故惟冠此四图,明古制也。其书为目三十:曰
《教化》、《奉天》、《省官》、《内治》、《官吏》、《宰相》、《宫民》、
《官刑》、《揽权》、《养民》、《税赋》、《节财》、《保治》、《考课》、
《宾祭》、《相体》、《内外》、《官制》、《臣职》、《官民》、《官卫》、
《奉养》、《祭享》、《爱物》、《医官》、《盐酒》、《理财》、《内帑》、
《会计》、《内治》。其中《内外》一门、《会计》一门,又各分为上、下篇,
凡论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设为问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多
参证后代史事,以明古法之善。其论《天官·玉府》诸职一条,车若水《脚气集》
颇称之。然其间命意,间有不可解者。如《齐东野语》记韩侂胄之败,殿司夏震
尚声喏於道旁。《梅磵诗话》记绍定辛卯临安大火,九庙俱毁,独丞相史弥远
赐第以殿司军救扑而存。故洪咨夔诗有“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祖
宗神灵飞上天,痛哉九庙成焦土”之句。其时武统於文,相权可谓重极,而此书
《宰相》一篇,尚欲更重其权。又宋人南渡之馀,湖山歌舞,不复措意中原,正
宜进卧薪尝胆之戒,而此书《奉养》一篇,乃深斥汉文帝之节俭为非,所论皆不
可为训。毋乃当理宗信任贾似道时,曲学阿世以干进欤?以他篇贯通《经》义,
尚颇有发明,旧本流传,久行於世,姑节取焉而已。
△《周官总义》·三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易祓撰。祓有《周易总义》,已著录。是书陈振孙《书录解题》不载,惟
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称许仪为之序,刻於衡阳。今衡阳本世已无传,惟
《永乐大典》尚载其《天官》、《春官》、《秋官》、《考工记》,而《地官》、
《夏官》亦佚。谨裒合四官之文,编次成帙,以存其旧。其《地官》、《夏官》
则采王与之《周礼订义》所引以补其亡。仍依《读书附志》所列,勒为三十卷。
虽非完帙,然十已得其ba6*九矣。其书研索《经》文,断以己意,与先儒颇有异同。
如论《大宰》“九赋”,则援《载师》之任地及《司市》、《司关》、《卝
人》、《角人》、《职币》等职以驳口率出泉之说。论宗庙“九献”,则合《笾
人》、《醢人》、《内宰》、《司尊彝》及《行人》“王礼再祼”之文,以驳列
祼事於九献之说。论《肆师》之“祈珥”,则引《羊人》、《小子》及《山虞》
诸条,以纠改“祈”为“刉”、改“珥”为“衈”之说。论《辀人》之
“四旗”,则历辨《巾车》、《司常》、《大司马》、《大行人》与《考工记》
不合,以明《曲礼》车骑为战国之制。诸如此类,虽持论互有短长,要皆以《经》
释《经》,非凿空杜撰。至於《内宰》“二事”,则改为副贰之贰;於《酒正》
“式法”,则指为九式之法;於园廛、漆林诸赋,则谓以什一取民,又於一分、
中分、十一、十二、二十而三数等而输之於王;於《凌人》“斩冰”,则谓十二
月为建亥之月,先令之於亥月,而后三为凌室,以待亥子丑三月之藏:亦皆自出
新义。而於《职方氏》之地理山川,尤为详悉。盖祓虽人品卑污,而於《经》义
则颇有考据,不以韩侂胄、苏师旦故掩其著书之功也。
△《周礼订义》·八十卷(内府藏本)
宋王与之撰。与之字次点,乐清人。淳祐二年六月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
牒温州宣取是编。知温州赵汝腾奏进,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后终於通判泗州。
此本省牒、州状、都司看详及敕旨均录载卷首,盖犹宋本之旧。前有真德秀《序》,
作於绍定五年壬辰,下距进书时十年。又有赵汝腾《后序》,作於嘉熙元年丁酉,
下距进书时六年。故汝腾奏称“素识其人”,又称“德秀殁后,与之益删繁取要,
由博得约,其书益精粹无疵也。”所采旧说凡五十一家,然唐以前仅杜子春、郑
兴、郑众、郑玄、崔灵恩、贾公彦等六家,其馀四十五家则皆宋人,凡文集、语
录无不搜采。盖以当代诸儒为主,古义特附存而已。德秀称“郑、贾诸儒析名物,
辨制度,不为无功,而圣人微旨终莫之睹。惟洛之程氏、关中之张氏独得圣经精
微之蕴。永嘉王君,其学本於程、张”云云,盖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故所取
宋人独多矣。其注《考工记》,据古文《尚书》、《周官·司空》之职,谓《冬
官》未尝亡,实沿俞庭椿之谬说。汝腾《后序》亦称之,殊为舛误。然庭椿淆乱
五官,臆为点窜,与之则仅持是论而不敢移掇《经》文,视庭椿固为有间。至其
以《序官》散附诸官,考陆德明《经典释文》、晋干宝注《周礼》,虽先有此例,
究事由意创,先儒之所不遵,不得援以为据也。惟是四十五家之书,今佚其十之
ba6*九,仅赖是编以传。虽贵近贱远,不及李鼎祚《周易集解》能存古义,而蒐罗
宏富,固亦房审权《周易义海》之亚矣。又案邱葵《周礼补亡序》称:“嘉熙间
东嘉王次点作《周官补遗》,由是《周礼》之六官始得为全书。”今本实无《补
遗》,未审别为一书,或附此书内而佚之。然凭臆改《经》之说,正以不存为最
善,固无庸深考也。
△《鬳斋考工记解》·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林希逸撰。希逸字肃翁,福清人。端平二年进士,景定间官司农少卿,终
中书舍人。自汉河间献王取《考工记》补《周官》,於是《经》与《记》合为一
书,然后儒亦往往别释之。唐有杜牧注,宋有陈祥道、林亦之、王炎诸家解,今
并不传,独希逸此注仅存。宋儒务攻汉儒,故其书多与郑康成《注》相剌缪。然
以绠参分寸之二为轮外两边有护牙者,以较为车箱前横在式之上,则不合於轮舆
之制;於倨句一矩有半,解仍郑氏《注》。其图乃以鼓为倨,股为句,则不合於
磬折之度;於戈之长内则折前,谓援与胡、句相并如磬之折;於皋鼓之倨句磬折,
谓“鼓为圆物,何缘有倨句磬折之形?恐有脱文”:皆於古器制度未之详核。特
以《经》文古奥,猝不易明。希逸注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且诸工之事非图
不显,希逸以《三礼图》之有关於《记》者,采摭附入,亦颇便於省览。故读
《周礼》者,至今犹传其书焉。
△《周礼句解》·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朱申撰。申事迹无考,里贯亦未详。按《江西通志》有朱申字继宣,宋太
学生。又李心传《道命录》有淳祐十一年新安朱申《序》,其结衔题“朝散大夫
知江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似为二人,不知此书谁所著也。逐句诠释,大
略根据《注》、《疏》,义取简约。其中所见有与《注》、《疏》异者。若太宰
之职“五曰贡赋”,郑《注》曰:“赋,口率出泉也。贡,功也,九职之功所税
也。”是书则易之曰:“赋,税也。贡,献也。”有力主《注》、《疏》而曲为
引证者。若《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以下,则坚守注中“半为附庸”之
说,而不执《孟子》、《王制》以疑《周礼》。至於《注》、《疏》之疑不能决
者,若《小司徒》“四丘为甸”以下,《注》谓旁加之数乃治洫浍之数;《大司
乐》“圜锺为宫”以下,《注》谓天宫夹锺不用中吕等律,以其与地宫同位之类,
则皆阙而不载。虽循文诂义,无大发明。而较之窜乱古《经》、横生新义者,犹
不失谨严之义。惟《序官》乃《经》文之纲领,申以其无假诠释,遂削而不载,
颇乖体要。是则因陋就简之失矣。
△《周礼集说》·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元初陈友仁《序》,称其友“云山沈则正近得此书於霅,
编节条理与《东莱读诗记》、《东斋书传》相类,名氏则未闻也。癸未携以归,
训诂未详者,益以贾氏、王氏之疏说。辨析未明者,附以前辈诸老之议论”云云,
盖友仁因宋人旧本重缉也。友仁字君复,湖州人。《序》题“丙子后九岁”。丙
子为宋亡之岁,友仁不题至元年号而上溯丙子以系年,盖亦宋之遗民,故仿陶潜
不书年号,但称甲子之例。然陶潜在晋诸诗,亦但题甲子,非以入宋之故。原集
具存,友仁未之详考耳。卷首有《总纲领》一篇、《官制总论》一篇、又《凡例》
一篇,分条阐说,极为赅洽。每官之前,又各为《总论》一篇,所引《注》、
《疏》及诸儒之说,俱能撷其精粹,而於王安石《新经义》采摘尤多。盖安石
《三经新义》虽为宋人所攻,而《周官新义》则王昭禹述之於前(见所作《周礼
详解》),林之奇述之於后(案之奇学出吕本中,本元祐一派,而作《周礼全解》
亦用安石之说,见王与之《周礼订义》),故此书亦相承援引,不废其文也。
《考工记》后附俞庭椿《周礼复古编》一卷,殊为疣赘,有失别裁。然不肯变易
古《经》而兼存其说,以待后人之论定,较庭椿之妄诞则略有间矣。原佚《地官》
二卷,其《春官总论》亦佚。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关中刘储秀尝补注以行”,
今未之见,亦姑仍其旧阙之焉。
△《周官集传》·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毛应龙撰。案张萱《内阁书目》称“应龙字介石,豫章人。大德间尝官澧
州教授”,而江西志乘俱轶其名,始末已不可详考矣。是书於诸家训释,引据颇
博,而於郑锷之《解义》、徐氏之《音辨》及欧阳谦之之说,所采尤多。其自出
己意者,则题“应龙曰”以别之。其中有沿袭误说、未考古义者。如《钟师》
“掌金奏,以钟鼓奏《九夏》”,杜子春、郑康成皆以“九夏”为乐曲,而应龙
独引欧阳谦之说,谓“《左传襄四年》曰:‘金奏《肆夏》之三,工歌《文王》
之三。’《文王》而曰工歌,是有诗而可歌者也。《肆夏》而曰金奏,是徒有其
声,可以金奏而无诗可歌明矣”。今考孔颖达《左传疏》云:“作乐先击钟,故
称金奏。此晋人作乐先歌《肆夏》,《肆夏》是作乐之初,故於《肆夏》言金奏
也。次工歌《文王》,乐已先作,非复以金为始,故言工歌也。”其说足与郑
《注》相发明。如以《九夏》之文统“金奏”之下,即以为非乐曲,则《钟师》
又有“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
之文贯於“金奏”下,岂亦均非乐曲乎?又《甸祝》“禂牲禂马”,郑《注》:
“禂读如诛之诛,今侏大字也。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也。”应龙亦主
谦之说,谓:“禂,稠也,祷牲稠盛也。”以康成改读为非。考禂、侏二字
古音本通,非康成改读。扬雄《国三老箴》“负乘覆餗,奸寇侏张”,《晋书
·慕容垂载记》苻坚报书曰“侏张幽显”,《魏书·恩倖传》“侏张不已”,
《北齐书·源彪传》“吴贼侏张”,侏张即诪张。侏与诪,犹侏与禂,音同故
义借,安得指为康成改读乎?又《栗氏》为鬴,应龙引郑锷之说曰:“《晏子》
谓六斗四升为鬴,《管子》谓百升而成釜,康成则谓四升曰豆,四豆曰区,四区
曰釜,为六斗四升。以下文观之,其臀一寸,其实一豆。豆当为斗釜之臀,一寸
而容一斗,则釜之内方一尺而容十斗,无可疑者。十斗则百升,正管仲所谓釜也。
康成谓四升曰豆,每四而加,故区至釜而六斗四升。彼殊不考之於《梓人》也。
梓人为饮器,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夫一
献则一升矣,三酬则九升也。以一合九,非十升为豆而何?而康成谓四升为豆,
失之矣。”今考康成谓鬴六斗四升,实据《经》文方尺、深尺以粟米法算之,盖
粟米法方一尺、深一尺六寸二分乃容一石。锷以鬴容一石,则是鬴方尺深尺六寸
二分矣,其何以解於《经》文方尺、深尺耶?《管子·海王篇》:“盐百升而釜。”
房玄龄注谓:“盐十二两七铢一黍十分之一为升,当米六合四勺。百升之盐,七
十六斤十二两十七铢、二累为釜,当米六斗四升。”则是《海王篇》百升之釜,
乃实百升之盐,非实百升之粟也。今锷以《管子》量盐之鬴为《栗氏》量粟之鬴,
比拟已为不伦。至於康成注《梓人》,以豆为斗,实以豆止四升,不及一献三酬
之数。锷误以豆为饮器,遂牵合十升之文,反诋改豆为斗之非。不知古以斗饮,
不以豆饮。《诗·行苇篇》毛《传》曰:“大斗长三尺。”《战国策》曰:“令
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与代王饮,即因反斗击之。”此斗为饮器之证也。《越
语》曰:“觞酒豆肉。”《韩子·外储篇》曰:“取一豆肉。”是豆实食器,而
非饮器之证也。又安得引《梓人》之文为《管子》之旁证乎?诸如此类,皆未免
胶执旧文,疏於考核。至於冕服车旗之度、庙祧昭穆之制、《司尊彝》之六尊六
彝、《司几筵》之五几五席、方弓义弓之异名、正岁正月之并用,条列引证,颇
为明晰。宋以来诸家散佚之说,尚因是以存其崖略。则蒐辑之功,固亦非鲜矣。
其书诸家著录,皆云二十四卷。今散见於《永乐大典》者,《地官》、《夏官》
适当阙帙。其馀四官,首尾颇为完具。谨录为十六卷,以一官四卷,共得二十四
卷,计之仍其旧第也。应龙所著。别有《周官或问》五卷,在《集传》之外。
《永乐大典》割附《集传》之后。其存者仅《天官》十九条、《春官》十四条、
《秋官》、《冬官》各一条,篇幅寥寥,不能别成一帙。今仍附於各《传》下,
既免以畸零散佚,且使一家之说互相参证,亦足以资发明焉。
△《周礼传》·十卷、《图说》·二卷、《翼传》·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
一阁藏本)
明王应电撰。应电字昭明,昆山人。嘉靖中遭倭乱,避居江西,遂终於泰和。
受业魏校之门,其书中称“师云”者,即述校语。故《明史·儒林传》即附之
《校传》后焉。史称“应电笃好《周礼》,谓《周礼》自宋以后,胡宏、季本各
著书指摘其瑕衅至数十万言,俞寿翁、吴澄则以为《冬官》不亡、杂见於五官中
而更次之,近世何乔新、陈凤梧、舒芬亦各以己意更定。然此皆诸儒之《周礼》
也。乃覃研十数载,先求圣人之心,溯斯礼之源。次考天象之文,原设官之意。
推五官离合之故,见纲维统体之极。因显以探微,因细以绎大,成《周礼传诂》
数十卷”云云,盖应电於《周礼》之学,用力颇深。此三书虽各为卷帙,实相辅
而行。核其大致,亦瑕瑜互见。其《传》十卷,黜《考工记》不录,犹曰专解古
《经》,至割裂《序官》之文,凡同职相统者,使区分部居,各以类从,则颇嫌
窜乱。然论说颇为醇正,虽略於考证,而义理多所发明。其《图说》二卷,用以
稽考《传》义。中如《职方氏》“九州”之类,有图无说。又有如女官、女奚、
nv6*奴诸辨,有说无图。上卷《明堂表》一篇,亦有录无书。盖原本所阙。下卷阙
《井邑》、《邱甸》诸图、则别见《翼传》,故不复载也。所说间有舛误者。如
谓“社即地祗,夏至有事于方泽,乃祭大社”。考《春官·司服》希冕以祀社稷、
五祀序於毳冕以祀四望、山川之下,故郑康成《酒正注》列社稷於小祭,其说本
明。应电以当地祗大祭,殊於《经》义有乖。至谓明堂即王之六寝,宗祀文王以
配上帝,不得於王之寝地,当在南郊,与郊天同。迎尸则於明堂。又谓郊天迎尸,
亦当於明堂。考《通典》载:“南郊去国五十里,明堂在国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则相距凡四十馀里,安有祭时迎尸,远在四十里外者?《周礼·掌次》:“凡祭
祀,张尸次。”盖尸幄切近壝宫,迎尸即於此幄。应电未核《注》、《疏》,故
有此讹。他如图南郊於朝日之前,既从其序,而图祈穀於迎暑之后,又颇颠舛。
然其《自序》,谓旧《周礼》图冕服则类为男女之形,而章服仍不明;井邑则类
为大方隔,而沟洫仍不分:则亦颇有所订正。今姑与其《传》并存,以备一家之
说。其《翼传》二卷,凡分七篇。上卷曰《冬官补义》,曰《天王会通》、曰
《学周礼法》、曰《治地事宜》。下卷曰《握奇经传》、曰《非周礼辨》、曰
《经传正讹》。其《冬官补义》拟补土司空、工师、梓人、器府、四渎、匠人、
垒壁氏、巡方、考工、准人、啬夫、柱下史、左史、右史、水泉、鱼政、盐法、
豕人十八官,未免意为揣测。其《天王会通》,以《天官书》所列诸星分配诸官,
以为王者宪天而出治,亦多涉附会。其《学周礼法》,论《周礼》有必不可复者,
及后人假仿之妄,旧注解释之谬,改声改字之非与细物为自古相传之遗,官事有
兼涉不扰之法,皆为有见。馀则多录旧文。其《治地事宜》,直欲复井田之制,
殊失之迂。其《握奇经传》,杂参以后世之法,亦失之驳。其《非周礼辨》,驳
正诸家,尚为明析。其《经传正讹》,则於《周礼》以外兼涉群经。非惟以篆改
隶,并欲以籀改篆,则拾其师魏校《六书精蕴》之说,而不知其流於诡诞矣。大
抵三书之中,多参臆说,不尽可从。以《周礼》、《仪礼》至明几为绝学,故取
长弃短,略采数家,以姑备一朝之经术。所谓不得已而思其次也。三书凡十四卷,
《明史》作数十卷,盖约举之词。朱彝尊《经义考》惟载《传》十卷,《图说》
二卷,《学周礼法》一卷,《非周礼辨》一卷,而不载《翼传》之名,颇为疏漏。
又所引黄虞稷语,乃《翼传》之解题,而系之《周礼传》下,亦为舛误。岂偶然
疏略,未及检其全书欤?
△《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柯尚迁撰。尚迁字乔可,长乐人。自号阳石山人。嘉靖中由贡生官邢台县
县丞。其书自《天官》至《冬官》凡十二卷,又附以《周礼通论》、《周礼通今
续论》各一卷。前列《序》二篇,《源流序论》一篇,《六官目问》四篇,《全
经纲领》十二条,《释原凡例》七条。书中训解,其称“释”者,皆采辑古注。
其曰“原”者,则尚迁推阐作《经》本意也。《周礼》本阙《冬官》,尚迁宗俞
庭椿之说,稍为变易,取《遂人》以下《地官》之事分为《冬官》,自遂人至旅
下士正六十人,以符六官各六十一之数,故曰“全经”。较庭椿之纷更割裂,似
为稍胜,唐顺之、姜宝皆深是之,然仍不出宋人错简之曲说。且改《经》文“安
扰那国”为“富邦国”,又以吴澄所补“惟王建国”以下四十字冠於《冬官》之
首,则犹之乎窜乱古经矣。以其训诂《经》义尚条畅分明,有所阐发,故与王应
电书皆节取以备一家,朱彝尊《经义考》所载,与此本卷数相同,而注云:“内
《源流叙论》一卷,《通论》一卷。”今此本《通论》之外,尚有《续论》,而
《源流叙论》乃在卷首,不列十四卷之中,与彝尊所注不合。或彝尊未及细检,
亦如王应电书欤?
△《周礼注疏删翼》·三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王志长撰。志长字平仲,昆山人。万历中举人。《明史·文苑传》附见其
兄《志坚传》中,称其亦深於经学。是书於郑《注》、贾《疏》多刊削其繁文,
故谓之“删”。又杂引诸家之说以发明其义,故谓之“翼”。《周礼》一书,得
郑《注》而训诂明,得贾《疏》而名物制度考究大备。后有作者,弗能越也。周、
张、程、朱诸儒,自度徵实之学必不能出汉唐上,故虽盛称《周礼》,而皆无笺
注之专书。其传於今者,王安石、王昭禹始推寻於文句之间;王与之始脱略旧文,
多集新说;叶时、郑伯谦始别立标题,借《经》以抒议。其於《经》义,盖在离
合之间。於是考证之学渐变为论辨之学,而郑、贾几乎从祧矣。志长此书,亦多
采宋以后说,浮文妨要,盖所不免。而能以《注》、《疏》为根柢,尚变而不离
其宗。且自朱申以后,苟趋简易,以《叙官》为无用而删之,《经》遂有目无纲。
俞庭椿、邱葵以后,又多骋臆见,窜乱五官,以补《冬官》之亡,《经》遂更无
完简。沿及明代,弥逐颓波,破碎支离,益非其旧。志长能恪遵古本,亦为力遏
横流。在经学荒芜之日,临深为高,亦可谓研心古义者矣。惠栋作《精华录训纂》,
因金荣误引其文,遂并以村书诋志长,乃相轻已甚之词,不必尽允也。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一部也。考《汉志》载《周官经》六篇、
《传》四篇,故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卫宏、张衡所注,皆称《周官》。
马融、郑玄所注,犹称《周官礼》。迨唐贾公彦作《疏》,始沿用省文,称为
《周礼》,实非本名。今仍题曰《周官》,从其朔也。首冠以御制《日知薈说》
论《周官》者十则,以昭千古之权衡。其采掇群言,则分为七例:一曰正义,直
诂《经》义,确然无疑者也。二曰辨正,后儒驳正,至当不易者也。三曰通论,
或以本节本句参证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互相发明者也。四曰馀论,
虽非正解而依附《经》义,於事物之理有所推阐者也。五曰存疑,各持一说,义
亦可通;又或已经驳论,而持此者多,未敢偏废者也。六曰存异,名物象数,久
远无传,难得其真,或创立一说,虽未即惬人心,而不得不存之以资考辨者也。
七曰总论,本节之义已经训解,又合数节而论之,合一职而论之者也。大抵《周
官》六典,其源确出周公,而流传既久,不免有所窜乱,不必以为疑,亦不必以
为讳。说《周官》者以郑氏为专门,而训诂既繁,不免有所出入,不可护其短,
亦不可没其长。是书博徵约取,持论至平。於《考工记注》奥涩不可解者不强为
之词,尤合圣人阙疑之义也。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也。杭世骏
《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著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也。其书
取《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家,参以己意,以
阐制作之义。虽於郑、贾名物度数之文,多所刊削,而析理明通,措词简要,颇
足为初学之津梁。考其兄光地《榕村集》中,有《周官笔记》一卷,皆标举要义,
不以考证辨难为长。其侄锺伦亦有《周礼训纂》,与光坡此书体例相近。盖其家
学如是也。宋儒喜谈三代,故讲《周礼》者恒多。又鉴於熙宁之新法,故恒牵引
末代弊政,支离诘驳,於《注》、《疏》多所攻击,议论盛而《经》义反淆。光
坡此书,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至如宋学之蔓衍,平心静气,务求理明而词达。
於说经之家,亦可谓适中之道矣。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锺伦撰。锺伦字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未仕而卒。此书自
《天官》至《秋官》,详纂注疏,加以训义。惟阙《考工记》不释,盖以河间献
王所补,非周公之古《经》也。书后有乾隆丁丑其子广平府知府清馥《跋》,称
锺伦初受三《礼》於其叔光坡。康熙癸酉乡荐公车后,日侍其父光地於京邸。及
光地出督顺天学政,复迁直隶巡抚,十馀年中,锺伦皆随行,得其指授。又多与
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等互相讨论。故
其学具有本源。凡所诠释,颇得《周官》大义。惟於名物度数,不甚加意,故往
往考之弗详。如《巾车》“重翟,锡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安车,彫面鹥总。
皆有容盖。”《注》:“总以缯为之,著马勒,直两耳与两镳。容为幨车,山东
谓之裳帷。车衡輨亦宜有焉。盖如今小车盖也。皆有容有盖,则重翟、厌翟,
谓蔽也。安车无蔽,谓去饰也。”锺伦谓:“总惟当施马,於车义无所取。”考
蔡邕《独断》曰:“飞軨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左画苍龙,右画bai6*虎,系
轴头。”《续汉舆服志》曰:“乘舆重牙斑轮,升龙飞軨。”注引薛综《东京
赋注》“飞軨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系轴头。”所云缇油,即注所云总,
以缯为之。所云轴头,即注所云輨。然则飞軨即总之在车者,而锺伦谓总惟
饰马,误矣。锺伦又谓:“容以缯结四旁之上际,其四旁之下际则以翟为蔽。”
考《经》文“皆有容盖”,实兼承上重翟、厌翟、安车而言。但重翟、厌翟二车
既有容盖,又有翟蔽两旁,以画饰,安车则惟有容盖,而无翟饰耳。既无翟饰,
即惟藉裳帷为障蔽。裳帷之制,当四面围合,上下通彻。故《诗》曰:“渐车帷
裳。”《笺》云:“帷裳,童容也。”《方言》:“襜褕,江淮南楚谓之衤童
褣”。童容与衤童褣义同。盖衤童褣长襦,上下相连以覆体,车之帷裳垂
覆上下,形相似也。又《士昏礼》:“妇车亦如之,有裧。”《注》“裧,
车裳帷。”《续汉书舆服志》注:“旧典传车骖驾赤帷裳,惟郭贺为冀州,敕去
襜帷。”《释名》:“衽,襜也。在襜襜然。”云襜帷,盖如裳衽下垂也。凡此
皆同於《巾车》之安车,但有帷裳,无重翟、厌翟者也。如锺伦所云“帷裳但结
四旁之上际,其四旁下际以翟为蔽”,则安车但蔽上际,不复蔽下际矣。《释名》
曰:“容车,妇人所载小车也。其盖施帷,以隐蔽其形容也。”若容但蔽上际,
不及下际,岂能隐蔽形容乎?如此之类,颇为疏舛。然如辨禘祫、社稷、学校诸
篇,皆考证详核。又如《司马法》谓:“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锺伦据蔡氏说,谓:“一乘不止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是轻车用马驰者,
更有二十五人,将重车在后。”今考《新书》:“攻车七十五人,前拒一队,左
右角二队,守车一队,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
攻守二乘,共百人。”又《尉缭子·伍制》:“令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
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起
於五人,讫於百人,盖军中之制,自一乘起。此皆一乘百人之明验,足证其说之
精核。又明於推步之术,训《大司徒》土圭之法,谓:“百六十馀里,景已差一
寸。”亦得诸实测,非同讲学家之空言也。
△《周官集注》·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
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特赐侍讲衔致仕。是编集诸家之
说诠释《周礼》,谓:“其书皆六官程式,非记礼之文。后儒因《汉志·周官》
六篇列於礼家,相沿误称《周礼》。故改题本号,以复其初。”其注仿朱子之例,
采合众说者,不复标目。全引一家之说者,乃著其名。凡其显然舛误之说,皆置
不论。惟似是而非者,乃略为考正。有推极义类、旁见侧出者,亦仿朱子之例,
以圈外别之。训诂简明,持论醇正,於初学颇为有裨。其书成於康熙庚子。后苞
别著《周官辨》十卷,指《周官》之文为刘歆窜改以媚王莽,证以《汉书·莽传》
事迹,历指某节、某句为歆所增,言之凿凿,如目睹其笔削者。自以为学力既深,
鉴别真伪,发千古之所未言。然明代金瑶先有是论,特苞更援引史事耳。持论太
高,颇难依据,转不及此书之谨严矣。
△《礼说》·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惠士奇撰。士奇有《半农易说》,已著录。是编不载《周礼》经文,惟
标举其有所考证辨驳者,各为之说,依《经》文次序编之,凡《天官》二卷,计
六十一条。《地官》三卷,计六十三条。《春官》四卷,计九十五条。《夏官》
二卷,计六十一条。《秋官》二卷,亦六十一条。《考工记》一卷,计四十条。
古圣王经世之道,莫切於《礼》,然必悉其名物而后可求其制度,得其制度而后
可语其精微,犹之治《春秋》者不核当日之事实,即不能明圣人之褒贬。故说
《礼》则必以郑氏为宗,亦犹说《春秋》者必以左传为本。郑氏之时,去周已远。
故所注《周礼》,多比拟汉制以明之。今去汉末复阅千六百年,郑氏所谓犹今某
物、某事、某官者,又多不解为何语。而当日经师训诂,辗转流传,亦往往形声
并异,不可以今音、今字推求。士奇此书,於古音、古字皆为之分别疏通,使无
疑似。复援引诸史百家之文,或以证明周制,或以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以递求
周制,而各阐其制作之深意。在近时说《礼》之家,持论最有根柢。其中如因巫
降之礼,遂谓汉师丹之使巫下神为非惑左道;因《貍首》之射,遂谓周苌宏之射
诸侯为非依物怪;因庶民攻说,翦氏攻禜,遂谓段成式所记西域木天坛法禳虫为
周之遗术:皆不免拘泥古义,曲为之词。又如因含玉而引及餐玉之法,则失之蔓
衍。因《左传》称仍叔之子为弱,遂据以断犁牛之子为犊,亦失之附会。至於引
《墨子》以证司盟之诅,并以证《春秋》之观社,取其去古未远,可资旁证可也,
遂谓不读非圣之书者非善读书,则词不达意,欲矫空谈之弊,乃激而涉於偏矣。
然统观全书,徵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百瑜一瑕,终不能废其所
长也。
△《周官禄田考》·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彤撰。彤有《尚书小疏》,已著录。自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
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说。即有辨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彤独详究周制,
以与之辨。因撰是书,分《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凡田、爵、
禄之数不见於《经》者,或求诸《注》。不见於《注》者,则据《经》起例,推
阐旁通,补《经》所无乃适如《经》之所有。其说精密淹通,於郑、贾《注》、
《疏》以后,可云特出。其中稍有牴牾者,如谓子、男之国不得有中士。考《孟
子》称小国地方五十里,有“中士倍下士”之文。赵岐《注》曰:“子、男为小
国。《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
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孔颖达《疏》谓:“诸侯统公、侯、
伯、子、男。”则子、男有中士矣。《王制》又曰:“其有中士、下士,数各居
其上之三分。”郑《注》谓:“上、中、下士二十七人,各三分之。”《周礼·
太宰》贾《疏》释此文,谓:“朝聘之位,次国之上士当大国之中士,中士当下
士,下士当其空。小国之上士当次国之中士,中士当下士,下士当其空。故云各
居其上之三分。”若子、男无中士,则小国之士不敷三分之数,与《经》文戾矣。
彤又谓:“加田之制,国八十里者,其加田极於百里,四十里者,极於五十里。
二十里者,极於二十五里。”考《司勋》文曰:“凡赏地无常,轻重视功。”又
曰:“惟加田无征。”郑《注》曰:“加田,既赏之又加赐以田。”夫赏田且无
常数,况加田乎?《春秋·宣公十五年传》:“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又赏士伯
以瓜衍之县。”《襄公二十六年传》:“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辂三命之
服,先八邑。”《襄公二十七年传》:“公与免馀邑六十。”《襄公二十八年传》:
“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此无论其为赏为加,率无常数,正可与《司勋》文
相证。而彤定以二十里、十里、五里,稽诸经传,略无明文。又彤算畿内百万井,
去山陵林麓等三十六万井,存田六十四万井,以为三分去一,本於班固《刑法志》。
今考百万井而去三十六万井,乃二十五分而去九。《班志》本不云三分去一,彤
所引殊为误记。且《班志》非为《周官》作注,故立算不必尽据《经》文。今彤
既据《经》文,即当参校《经》义,求其吻合。考郑《载师注》算近郊百里则用
三分去一之法,算六遂以外则用十八分去五之法。盖近郊以内,不易之地家百亩,
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相通三夫,而受六夫之地。至六遂以外,
上地家百亩,莱五十亩;中地家百亩,莱百亩;下地家百亩,莱二百亩。相通六
夫,而受十三夫之地。其所受之田,既较近郊为加多,则所去之地,即当较近郊
为加少。故郊内三分去一,而遂外仅十八分去五也。夫以三分去一算遂外之地,
且犹病其过多,而况於二十五分而去九乎?此不信郑《注》之所以疏也。至谓
《遂人》十夫亦为井田,乃袭宋人绪论,尤疏於考校。然其百虑一失者仅此三四
条耳,亦可云湛深经术者矣。
△《周礼疑义举要》·七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字慎修,婺源人。是书融会郑《注》,参以新说,於《经》
义多所阐发。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如《经》文:“六尺有六寸之轮,
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轸围尺一寸,见於《经》文,而
轐围不著。并轸、轐以求七寸之崇,颇为难合。郑《注》亦未及详解。永则
谓“轸方径二寸七分有半,自轴心上至轸面,总高七寸。毂入舆下,左右轨在毂
上,须稍高,容毂转,故毂上必有轐庋之。轐之围径无正文。《辀人》当兔
之围,居辀长十之一,方径三寸六分,辀亦在舆下庋舆者,则兔围与当兔同可知。
轴半径三寸二分,加轐方径三寸六分,共高五寸八分。以密率算,毂半径五寸
一分弱,中间距轨七分强,可容毂转。以五寸八分,加后轸出轐上者,约一寸
二分,总高七寸。舆版之厚上与轸平,亦以一寸二分为率。后轸在舆下馀一寸五
分,辀踵为缺曲以承之。算加轸与轐之七寸,当从辀算起,盖辀在轴上,必当
舆底相切。而两旁伏兔,亦必与辀齐平。故知辀之当兔围,必与兔围等大。后不
言兔围者,因辀以见”云云。考《释名》曰:“轸横在前,如卧床之有枕也。枕,
横也,横在下也。荐版在上,如荐席也。”似舆板在上而轸在下。永谓轸面与舆
版相平,似乎不合。然舆版之下仍馀轸一寸五分,则其说仍不相悖。又考《说文》
曰:“,车伏兔下革也。”则是伏兔钳毂之处,尚有革承其间。永算伏兔距
毂崇三寸六分,而伏兔下革厚尚未算入。要其增分甚微,固亦无妨於约算也。又
《经》文曰:“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式之制具详於《曲礼》
孔《疏》。其说谓车箱长四尺四寸而三分,前一后二,横一木,下去车床三尺三
寸,谓之为式。又於式上二尺二寸横一木,谓之为较。至宋林希逸,又谓揉者揉
其木使正直而为之。永则谓“揉两曲木,自两旁合於前,通车前三分隧之一,皆
可谓之式。式崇三尺三寸,并式深处言之。两端与两輢之植轵相接,军中望远,
亦可一足履前式,一足覆旁式。《左传》长勺之战‘登轼而望’是也。若较在式
上,如何能登轼而望?若较於隧三分之前横架一木,则在阴版之内,车外不见式
矣。《记》如何云苟有车,必见其式”云云。考郑《注》曰:“兵车之式深尺四
寸三分寸之二”,则《经》所云“一在前者”皆为式。凡一尺四寸有奇之地,
《注》始得云“式深”。若仅於两輢之中横架一木,名之曰式,则一木前后更
不为式,《注》又何得以深浅度式乎?孔《疏》谓横架一木於车箱内,盖未会郑
《注》“式深”二字之义。又郑《注》云“较,两輢上出式者”,两輢则两
箱版也。上出式而度之以两輢,则两较各在两箱之上明矣。故《释名》曰:
“较在箱上”,不云较在式上,是其明证。孔《疏》之误显然。至於《经》文凡
云揉者,皆揉之使曲,而希逸反谓“揉之使直”,尤属不考。均不及永之所说确
凿有徵。其他援引典核,率皆类此。其於古制,亦可谓考之详矣。
──右“礼类”《周礼》之属二十二部,四百五十三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周礼》古谓之《周官》,钦定《三礼义疏》已复其本名。以诸家注
本题《周礼》者十之九,难於一一追改,故姑从郑玄以来相沿之称。)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宋史》 ◎职官六 ○殿前司 侍卫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五十五
《新唐书》 ◎裴阳宋杨崔李解 裴漼,绛卷五 北朝
《历代兵制》〈北朝〉 汉光武始以南庭数万徙入西说唐后传-第55回-王敖祖救活世子-平辽王双美团圆
《说唐全传》 诗曰: &nb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三国演义》 却说当夜两兵混战,直到天明,各自卷二十三 魏二
《战国策》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卷五十二 论二
《文选》 【王命论】 〔善曰:王命,卷十八 甄监生浪吞秘药 春花婢误泄风情
《二刻拍案惊奇》 诗云: 自古成仙必有缘,仙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新唐书》 ◎艺文三 丙部子录,其类十说唐前传-第47回-乔公山奉命招降-尉迟恭无心背主
《说唐全传》 当下秦王安营事毕,便问茂公道:&qu卷一百十四 列传第二
《明史》 ◎后妃二 ○孝宗孝康张皇后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
《清史稿》 ○五岱 五福 海禄 成德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宋史》 ○宗室世系二十六 (表略)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宋史》 ○宗室世系十 (表略)第七卷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醒世恒言》 渔船载酒日相随,短笛芦花深处吹。安娜_卡列宁娜(上)-第3部-02
《安娜·卡列尼娜》 六卷三
《曹子建集》 ○感婚赋 阳气动兮淑清,百卷八 本纪第八
《旧唐书》 ◎玄宗上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卷四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南齐书》 ◎江敩 何昌宇 谢抃 王思卷一三九 集古录跋尾卷六
《欧阳修集》 【唐八都坛实录〈垂拱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