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试一试教学设计
语文 课文 时间:2023-03-14 07:45:50
课文《自己试一试》出自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一位科(kē)学家在学校向孩子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他在一个盛[chéng]满水的鱼缸(gāng)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màn)出来了。科学家说:“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谁能够回答这是为什么?”
一个同学说:“因为金鱼的肚子很大,它把水喝到自己肚子里去了。”同学们都笑起来。
另一个同学说:“金鱼身上有很多鳞(lín)片,它张开鳞片,把水夹(jiā)在鳞片里面了。”同字们又笑起来。谁看过金鱼老是张着鳞片呢?
伊(yī)伦(lún)娜(nà)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想了想,说:“你既(jì)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
一句话提醒了伊伦娜,于是她找来一个鱼缸,盛满水,再放进一条小金鱼。刹(chà)那间,她惊讶地叫起来:“妈妈,这是怎么回事?金鱼放进盛满水的鱼缸里,水照样漫出来了。”
妈妈笑了,说:“本来,在盛满水的鱼缸里,不管放什么东西进去,水都会漫出来。答案(àn)找到了吧!”
第二天,伊伦娜又见到了那位科学家。她很不高兴地对他说:“伯伯,科学家怎么可以提出错误(wù)的问题呢?”
科学家笑了笑,说:“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què)的呢?”
伊伦娜被这句话问住了。她想了想,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也高兴地笑了。
【教材简说】
《自己试一试》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在学校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水会马上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谁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对这个问题没有疑问,都讲各自猜想的理由,只有伊伦娜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在妈妈的启发下,自己去试一试,才知道科学家的问题是错误的,并且明白了这位科学家提这个错误问题的用意。
【学习目标】
(一)会认11个生字:科、缸、漫、夹、鳞、伦、既、刹、案、误、确。会写8个字:夹、试、提、校、科、颗、觉、意,及以下词语:提醒、学校、科学家、觉得、用意。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第2题。
(三)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自己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要有敢于向权威的结论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方案一】
(一)课前准备(略)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认识的11个字,除了“夹”字,其余都是合体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字的特点,归类识字。比如“漫、伦、刹、案、误”都是形声字,要记住它们的读音比较容易。有些字可组成词语记字,如“科学”“水缸”“错误”“正确”等等。
2.写字。
“试、提、校”三个字左窄右宽,“科、颗”两个字左右各半。“试”字的第2笔、第3笔、“提”字的第8笔、“科”字的第2笔、“颗”字的第5笔都是横,写在横中线上。
“觉”字上中下三部分对正,中间“冖”要写得宽一些,以盖住下面的“见”字。
“意”字要摆正“立、日、心”三部分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是长句子还要注意停顿,可以抽出来先读一读。如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停顿:一位科学家//在学校/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中还有好几处是反问句,要指导学生读好它们。读出反问的语气。
2.指导分角色朗读。在熟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提示语分清讲话的人物(即角色)——科学家、两个同学、伊伦娜和伊伦娜的妈妈。再找出各个角色说了什么话,自己先练读,读出各角色说话的不同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最后各组轮流到讲台上表演读。(也可以各组派代表充当一个角色到班上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感悟理解
第1—2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知道“如果在装满水的鱼缸里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不会溢出来”就是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科学家说的话。
第3—4自然段,体会这两个学生对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即对科学家的话)深信不疑;其他同学笑这两个同学的答案不正确,但并没有人怀疑科学家的问题不对。
第5—7自然段,思考伊伦娜是怎么想的,在妈妈的启发下怎么做的。理解词语“提醒”“本来”“答案”,理解反问句: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体会这句的意思就是: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第8—10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反问句:(1)伯伯,科学家怎么可以做出错误的结论呢?(2)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都是正确的呢?老师不要一下子就把这两句反问句的意思说出来,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句子,自己理解,得出结果。可结合课后思考题3,读一读句子,帮助理解。
课后思考题2,想一想,说一说:伊伦娜明白了科学家的什么用意?要结合课文中的反问句来理解科学家的用意:他想让学生明白,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想不明白的问题,应该自己去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可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五)实践活动
(1)让学生也试一试,证明科学家提出的这个奇怪的问题是错误的。
(2)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案二】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里看看(可以看图画讲述)。
2.同学们,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为了证明别人说的话对不对,我们就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自己试一试》。
3.齐读课题。向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看谁读得最好,进步最快。
3.检查认读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引导探究,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1至第2自然段,明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用“——”线画出。
(2)学生自由读第2至第8自然段,想想同学们听了是怎么回答的,伊伦娜又是怎么做的。
A.对比理解:①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
②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B.你认为哪句好?多读几次。(第①句应读出反问的语气。)
C.分小组做试验,在鱼缸里放满水,分别放金鱼和小石头,观察水是否漫出来。
(3)轻声读第9至第11自然段,用不同符号标出科学家的话和伊伦娜的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①自由练习读,看谁读得最好,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说说句子的意思。
③相机出示人物对话,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3.指导读好人物对话,重点指导伊伦娜找到答案的惊奇和反问科学家时不高兴的语气,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四、提出疑问,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喜欢课文中的伊伦娜吗?为什么?
【教学方案三】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到科学家的用意。那么,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二、再读感悟
1.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好伙伴听。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找伙伴分角色练习读。
(2)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最好,说说好在哪里。
三、合作识字
1.每小组发一份生字卡,合作识字。(如组内可以轮流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说记字方法……充分让学生识字自主、合作识字。)
2.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
3.识记生字(先说识字方法,再读读记记)。
如:(1)熟字加偏旁:是—提交—校斗—科
式—试音—意果—颗
(2)拆字方法:觉
4.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试、校、提”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试”字不要在最后加一撇“丿”变成“”。
四、积累词语
1.把你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五、说心里话。
课文中的科学家这样做,你觉得对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