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序原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时间:2022-03-30 04:38:31
宋神宗
原文: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译文/翻译: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尚书》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丘明《国语》,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zhí)取传记,收集天下轶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例。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
……《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资治通鉴》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