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画于汤子三年见其画水入妙自谓颇得其意

作者:殳丹生 朝代:清代

原文

宋公画山得山骨,五百年来纸犹湿。

米公画山不画山,晴天雨天推烟鬟。

汤子画水亦如此,十日五日袖五指。

忽然倒峡与奔流,幻出澄江对窗几。

画涛画雪兼画冰,低头听之声泠泠。

老人事过即忘却,惟此欲忘心不能。

古来多少餐霞客,误落尘中人不识。

汤家水,米家山,只在虚无缥缈间。

说与世人皆大笑,五百年来称二妙。

诗词问答

问:《余学画于汤子三年见其画水入妙自谓颇得其意作画水歌》的作者是谁?答:殳丹生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殳丹生的名句有哪些?答:殳丹生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槜李诗系卷二十六

参考注释

山骨

(1).山中岩石。 唐 刘师服 侯喜 等《石鼎联句》:“巧匠斲山骨,刳中事煎烹。” 金 元好问 《十一月五日暂往西张》诗:“林烟漠漠鸦边暗,山骨稜稜雪外青。” 明 袁宏道 《祝雨》诗:“洗山山骨新,洗花花色故。”

(2).山的内在神韵。指绘画而言。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三:“﹝ 范宽 ﹞卜居 终南 、 大华 ,徧观奇胜,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而与 关 李 并驰方驾也。”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晴天

天空中没有云或云很少

烟鬟

亦作“烟鬟”。1.指妇女的鬓发。亦形容鬓发美丽。 唐 韩愈 《题炭谷湫祠堂》诗:“祠堂像侔真,擢玉紆烟鬟。” 唐 罗邺 《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 稽岭 春生酒冻销,烟鬟红袖恃娇饶。”参见“ 烟鬟雾鬢 ”。

(2).喻云雾缭绕的峰峦。 宋 苏轼 《凌虚台》诗:“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 宋 范成大 《题城山挂月堂壁》诗:“百迭烟鬟得眼明,坐来心跡喜双清。” 邵瑞彭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怜他一片盈盈水,照出烟鬟为阿谁。”

画水

(1).划水。《晋书·艺术传·吴猛》:“因还 豫章 , 江 波甚急, 猛 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 宋 苏轼 《画鱼歌》:“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鉤画水如耕犂。”

(2).以水为题材作画。 唐 方干 《卓山人画水》诗:“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

(3).指以水为题材的图画。 宋 苏轼 《画水记》:“近日 常州 戚氏 画水,世或传寳之。”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余观 高邮寺 壁 曹仁熙 画水,感事伤时,呈 以道 舍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赵州画水》:“ 赵州 画水,世传是 吴道子 笔。”

(4).民间的一种迷信活动。迷信职业者口念咒语,手指画碗里的水,画后,水给病家饮服治病。 沙汀 《还乡记》二:“这是个险恶的征兆,丈夫已经动手准备后事,但 冯大妈 不甘心,摸黑跑 白沟口 ,求卦婆 张姨娘 画水去了。”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十日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

五日

(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灵运须》:“ 中宗 时, 安乐公主 五日斗百草。” 宋 姜夔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词:“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怀》诗:“两衙决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问谁?”参见“ 五日京兆 ”。

五指

(1).五个手指。《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詘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左传·宣公四年》“子公食指动” 唐 孔颖达 疏:“然则手之五指之名,曰巨指(拇指)、食指、将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也。”《水浒传》第三二回:“ 武行者 听了,跳起身来,叉开五指望店主人脸上只一掌。”

(2).五个脚指。《素问·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忽然

突然地,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天气忽然冷了起来

倒峡

(1).谓江水倾峡而出。 宋 朱熹 《同子澄及诸僚友游三峡过山房登折桂分韵得万字》:“散目山崔嵬,纵轡路脩蔓。凭栏快倒峡,躋壑困脱輓。”

(2).比喻文章气势磅礴。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搆》:“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

奔流

(1) 流得很急

这条河奔流入海

(2) 流得很急的水流

澄江

(1).清澈的江水。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 宋 柳永 《轮台子》词:“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

(2).水名。在 海南岛 上。有二源:一出 琼山县 西石山 ,叫 内澄江 ;一出 琼山县 虎村岭 ,叫 外澄江 。二水在 澄迈县 南汇合入海。江水清澈,故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六·琼州府》:“ 澄江 在县东,源出山谷间,下流达 新安江 。”

(3). 江苏省 江阴市 的别称。古 长江 流到这里,江面骤宽,流缓沙沉,故有此称。 宋 俞巨源 《<江阴县志>序》:“ 大江 自 京口 来,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 澄江 之区。” 宋 元 时城内置 澄江驿 。旧称县城北门为 澄江门 ,门外有 澄江河 ,有桥叫 澄江桥 。

低头

(1)

(2) 垂下头

低头默哀

(3) 比喻屈服

低头认罪

泠泠

(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老人

(1) 上年纪的或较老的人

(2) 上了年纪的父母或祖父母

事过

犹过失。《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焦氏 ﹞一日趁老公不在家,寻起 李承祖 事过,揪来打駡。”

忘却

不记得;忘记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古来

自古以来

古来如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 李白《将进酒》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清· 林觉民《与妻书》

多少

(1) 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你有多少钱

(2) 或多或少;未特别指出的或未确定的东西(如数量或价格)

按多少钱一里收费

(3) 稍微

天气多少有些变化

(4) 疑问代词

(5) 问数量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水浒传》

(6) 表示不定的数量

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欢乐,只有这位业余作者才知道

餐霞客

指修仙学道的人。 唐 卢拱 《中元日观法事》诗:“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唐 施肩吾 《秋夜山居》诗之一:“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唐 顾非熊 《送内乡张主簿赴任》诗:“松窗久是餐霞客,山县新为主印官。”

落尘

(1).《西京杂记》卷四:“ 东方生 善啸,每曼声长啸,輙尘落帽。”后以“落尘”形容歌声美妙。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亦犹琴之舞鹤跃鱼,歌之遏云落尘。”《 * 词话》第四三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2).下凡。《红楼梦》第一回:“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3).篦梳的别名。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篦梳一名落尘。”

中人

(1) 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2) 一般人;中等人

中人之家

(3) 宦官

中人监织造者。——《明史》

(4) 普通人

才能不及中人。——汉· 贾谊《过秦论》

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米家山

宋 米芾 善以水墨点染写山川岩石。虽似不求工细,但云烟连绵、林木掩映,别具疏秀脱俗之风格。其子 友仁 继承家学,并在山水技法上有所发展。世因称其父子所画山水为“米家山”。 明 汪砢玉 《名画题跋四》有《元人题米家山》一首。

只在

(1).总在;仍在。 宋 苏轼 《殢人娇·赠朝云》词:“朱脣筯点,更髻鬟生彩。这些箇,千生万生只在。” 宋 李莱老 《谒金门》词:“旧恨新愁都只在,东风吹柳带。”《三国志平话》卷中:“见二嫂灵前烧香奠酒啼哭, 关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水浒传》第八回:“那人问道:‘ 薛端公 在何处住?’ 董超 道:‘只在前边巷内。’”《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这酸子。’”

虚无缥缈

虚幻渺茫,捉摸不定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唐· 白居易《长恨歌》

世人

世上的人;普通人

世人皆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宋· 周敦颐《爱莲说》

大笑

笑的动作或情况

那惹人爱的容颜变成了微笑,而微笑又变成了大笑

五百

(1).古代在官舆前导引的役卒。《后汉书·宦者传·曹节》:“越骑营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从求之,五百不敢违。” 李贤 注引 韦昭 《辩释名》:“五百,字本为‘伍’。伍,当也;伯,道也。使之导引当道中以驱除也。”

(2).执杖行刑。《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言不逊顺…… 祖 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 李贤 注:“五百,犹今之问事也。”《三国志·蜀志·刘琰传》:“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与 后主 有私,呼五百挝 胡 。”《续通典·职官十五》:“五百本为执楚导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后皆无此职名。”

二妙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 晋 卫瓘 、 索靖 。《晋书·卫瓘传》:“ 瓘 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 敦煌 索靖 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臺二妙’。”(2)指 唐 韦维 、 宋之问 。《新唐书·韦维传》:“﹝ 韦维 ﹞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 宋之问 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3)指 宋 艾淑 、 陈容 。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四:“﹝ 艾淑 ﹞善画竹,与 陈所翁 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4)指 金 段克己 段成己 《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 金 段克己 段成己 诗集也……初, 克己 成己 均早以文章擅名, 金 尚书 赵秉文 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是名。”

(2).称自己推重的二人。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二妙驰轩陛,三英咏袴襦。”原注:“ 庾三十二 杜十四 并居此省。” 明 何景明 《李川甫戴时亮过访》诗:“岂是高人室,能劳二妙来。” 清 赵翼 《浙二子歌赠张仲雅程春庐两孝廉》诗:“文章有神父有道,晚年乃见此二妙。”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