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屋东老梅一株,邻家有竹百余个,相

作者:谢应芳 朝代:元代

原文

竹与梅花,偃蹇冰霜,堪称二难。
我依梅傍竹,借人茅舍,吟风弄月,坐个蒲1一1团。
梅样精神,竹般标致,遮莫清*未是寒。
柴门外,好一湖春水,似拍银盘。
昔人恨橘多酸。
我只笑青松也拜官。
每醉时低唱,沧浪一曲,闲时高卧,红日三竿。
儿辈前来,老夫说与,梅要新诗竹问安。
余无事,只粗茶淡饭,尽有余欢。

诗词问答

问:《沁园春 屋东老梅一株,邻家有竹百余个,相》的作者是谁?答:谢应芳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谢应芳的名句有哪些?答:谢应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偃蹇

(1) 高耸

(2) 骄横;傲慢

惧其偃蹇。——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那些督抚贵人点了点头,他就得意的了不得,从此就故作偃蹇之态去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 困顿;窘迫

叔宝道:“小弟当时偃蹇。——《隋唐演义》

(4) 形容委曲婉转的样子

冰霜

(1)

(2) 比喻操守纯洁清白

志固冰霜。——《临川烈武王道规传》

(3) 比喻神色严肃或态度冷淡

凛若冰霜

冷若冰霜

堪称

可以叫做;可以称为;称的上

例句:

雕鹰堪称“鹰中之最”

二难

(1).两件难事。《左传·襄公十年》:“ 子产 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唐太宗 《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2).谓兄弟皆佳,难分高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陈羣 与 陈忠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於 太丘 。 太丘 曰:‘ 元方 难为兄, 季方 难为弟。’” 唐 包何 《和苗员外寓直中书》诗:“朝列称多士,君家有二难。”《水浒传》第四九回:“手执莲花铁钂,腰悬蒲叶尖刀,豹皮裙子虎筋绦, 解氏 二难年少。” 明 谢谠 《四喜记·紫禁明扬》:“战捷南宫羡二难,明朝挟艺上金鸞。”参见“ 难兄难弟 ”。

(3).指贤主嘉宾。因二者难以并得,故称。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盼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 明 王世贞 《鸣凤记·花楼春宴》:“四美二难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儔。”

茅舍

茅屋;草屋

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吟风弄月

(1) 用风花雪月作题材写作以抒发超然、闲适的心情。现也指作品内容空虚,逃避现实,用为贬义

《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宋· 程颢、 程颐《遗书》

(2) 也说“吟风咏月”

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标致

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的

标致的面孔

遮莫

亦作“ 遮末 ”。1.尽管;任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 宋 苏轼 《次韵答宝觉》:“芒鞵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风月閒人,倒落得个散诞消遥百不忧,遮莫的山崩海漏,鸟飞也那兔走。” 叶叶 《九秋》诗:“飘零遮莫与君同,岑寂关山行李中。”

(2).不论;不管。 宋 杨万里 《和张功父梅诗》之一:“老无半点看花意,遮莫明朝雨及晴。” 元 曹德 《折桂令·登灵鹫山》曲:“便休提鐘鼎山林,遮莫荣枯,总是消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妙观 道:‘遮莫是甚么事,且説将来,奴依他便了。’”

(3).即使;假如。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道:‘小牌上有言在前,遮末是高手也要饶他一先,决不自家下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

(4).莫要;不必。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敛色却行。 五嫂 咏曰:‘他家解事在,未肯輒相瞋。径须刚捉著,遮莫造精神。’” 宋 晏殊 《秋蕊香》词之二:“今朝有酒今朝醉,遮莫更长无睡。” 清 黄景仁 《感旧》诗:“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

(5).什么;为何。 唐 李白 《寒女吟》:“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证学》:“其一谓志学者,即应犯不较逆不难,不然落乡人臼矣,遮莫不是名谊心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杂记五则》:“媪怒,大声詈曰:‘遮莫来撩拨尔祖姥?我将齩尔爹黑鸟!’”

(6).莫非;或许。 清 黄景仁 《念奴娇·虞山旅舍夜起是日稚存归里》词:“遮莫 九龙山 下月,今夜是君行处?” 黄澜 《送李生孟夐留学美利坚》诗:“悬知共乘多贤达,遮莫先驱到望舒。”

(7).大约;约摸。 刘大白 《龙山梦痕序》:“遮莫四年前,从 杭州 回到离开已久的故乡去,在船上偶然胡诌了这两首七律。”

柴门

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春水

(1).春天的河水。《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黄武 元年,迁左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诗之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杨维桢 《雨后云林图》诗:“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餘春水生。”

(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赠》诗:“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3).指帝王春季游猎。《金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之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赏擢,故皆勉力。”

银盘

(1)

(2) 银制的盘

(3) 家用银质的或贱金属上镀银的盘碟和中空器皿

(4) 在银河系的旋臂和银道面中,恒星和星际物质的扁平分布

昔人

前人;古人

青松

青翠的松树

拜官

旧时指封官

低唱

轻柔地歌唱。 宋 苏轼 《赵成伯家有丽人仆徒吟春雪美句次韵一笑》:“试问高吟三十韵,何如低唱两三杯。” 元 萨都剌 《游西湖》诗之六:“水面夜深银烛小, 越 娘低唱月生眉。”

沧浪

(1).古水名。有 汉水 、 汉水 之别流、 汉水 之下流、 夏水 诸说。《书·禹贡》:“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又东为 沧浪 之水。” 孔 传:“别流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夏水》:“ 刘澄之 著《永初山川记》云:‘ 夏水 ,古文以为 沧浪 ,渔父所歌也。’”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 沔 ,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2).青苍色。多指水色。《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 李善 注:“ 孟子 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 清 毕沅 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 清 龚自珍 《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3).借指青苍色的水。 唐 韩愈 《合江亭》诗:“长綆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明 高棣 《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 华硕宣 ﹞《湖上》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 唐 寒山 《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鷦鵊在沧浪。”

(4).形容头发斑白。 唐 姚合 《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遶鬢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关河 泱漭连兵气,齿髮沧浪寄病身。”

(5).《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

一曲

(1).水流弯曲处。《诗·魏风·汾沮洳》:“彼 汾 一曲,言采其藚。” 朱熹 集传:“谓水曲流处。” 唐 刘禹锡 《送李尚书镇滑州》诗:“ 黄河 一曲当城下,緹骑千重照路傍。”

(2).犹一弯。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一曲横河水,风定波光静。”

(3).犹一隅。曲,局部,片面。《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 杨倞 注:“一曲,一端之曲説。” 汉 桓宽 《盐铁论·论邹》:“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準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之圆也。”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皇帝陛下奬引士伦,推崇世教,小艺片言之善,偏长一曲之材,皆欲养成,未尝弃废。”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上》:“人虽得乎全,其间则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于一曲。”

(4).犹一缕。 唐 张泌 《题华严寺木塔》诗:“一曲晚烟浮 渭水 ,半桥斜日照 咸阳 。”

一首乐曲。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盃,弹琴一曲。”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当此夜深孤闷之时,我试理一曲消遣咱!” 沉祖棻 《高阳台·访媚香楼遗址》词:“青山几点胭脂血,做千秋凄怨,一曲娇嬈。” 艾青 《向太阳》诗:“我的灵魂,不论白日和黑夜,永远的唱着一曲人类命运的悲歌。”

闲时

闲暇;空闲时间

他闲时总喜欢钓鱼

高卧

(1) 高枕而卧

解衣铺被,准备高卧

(2) 比喻隐居;亦指隐居不仕的人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世说新语·排调》

红日三竿

太阳升起已有三竹竿之高。谓时光已晚。 宋 谢逸 《蝶恋花》词:“红日三竿帘幕捲,画楼影里双飞燕。” 元 吕止庵 《集贤宾·叹世》套曲:“有何拘繫?则不如一枕安然,直睡到红日三竿未起。”《红楼梦》第一回:“ 士隐 送 雨村 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

儿辈

孩子们;后辈

前来

(1).到这里来;向这个方向来。《隋书·裴矩传》:“天子大出珍物,今在 马邑 ,欲其蕃内多作交关。若前来者,即得好物。” 明 唐顺之 《海贼分道侵突疏》:“十九日辰时大伙 倭 贼约二千餘突衝前来。”

(2).以前;上次。《宋史·河渠志三》:“ 安持 ( 吴安持 )称候涨水相度,乃是悠悠之谈。前来涨水并今来涨水,各至 澶州 德清军 界, 安持 首尾九年,岂得不见。” 宋 范仲淹 《奏乞拒契丹所请绝元昊和约》:“ 元昊 岂肯以前来所许,屈伏於朝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你好不分晓,是前来科段,今番又再使。”

老夫

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诗竹

竹名。因叶大而坚厚,可代笺写诗,故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诗竹》:“ 鄠县 多竹园,有诗竹,茎短而叶大,坚厚,土人以代笺幅。”

问安

向尊长询问安好

无事

(1).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 郑玄 注:“事谓征伐。”《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天下无事,百姓和乐。” 明 陈子龙 《议财用》:“若云多事,则自古亦无无事之国也。”

(2).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道人本无事,何苦尘中为?”

(3).无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史记·张仪列传》:“ 陈軫 曰:‘公何好饮?’ 犀首 曰:‘无事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词:“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4).无须;没有必要。《后汉书·臧洪传》:“ 洪 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 明 刘基 《题枯木图》诗:“白髮死枕席,无事伤其躬。” 清 纳兰性德 《梦江南》词:“ 江 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緑残红叶胜於花,无事避风沙。”

(5).无端;没有缘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定是 怀王 作计悮,无事翻覆用 张仪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诗:“威名功业吾何有?无事飘飘犯百蛮。”

粗茶淡饭

简单粗劣的饮食

请来…与我们同吃这粗茶淡饭

余欢

亦作“ 餘懽 ”。充分的欢欣。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与 李陵 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趋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餘欢。” 汉 繁钦 《与魏文帝笺》:“是以因笺,先白委曲,伏想御闻必含餘懽。” 唐 姚合 《送韦瑶校书赴越》诗:“晨省高堂后,餘欢杯酒间。” 宋 秦观 《满庭芳·茶》词:“频相顾,餘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