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陈紫微

作者:刘天益 朝代:宋代

呈陈紫微原文

欲下未下属玉双,喧瀑飞雪明石矼。
扁舟激沥苍雪淙,断岸菰柳穿蓬窗。
舟程未达君子邦,心源直指如湍泷。
后生薄俗邪说咙,老成砥柱回淳庞。
雄文翼道宝鼎扛,日月旂常九仞杠。
急流通退挂冠逄,饮水啮雪嗤羊腔。
孤轮绝翳空吠尨,飞蛾眇影捉明釭。
翻思解缆鹿城江,寸莛不揣洪钟撞。
八年乔岳劳心悾,北望云迷翠羽幢。
袖裹虹霓气不降,珍储未辨珉与玒。
借公大扣声枞枞,庶几蚊蝱附奔駹。

诗词问答

问:呈陈紫微的作者是谁?答:刘天益
问:呈陈紫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天益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天益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属玉

(1).即鸀鳿。水鸟名。 唐 李宣古 《听蜀道士琴歌》:“朝雉飞,双鹤离,属玉夜啼独鶩悲。” 宋 张孝祥 《蝶恋花》词:“漠漠飞来双属玉。一片秋光,染就瀟湘緑。”

(2). 汉 宫观名。详“ 属玉观 ”。

明石

即明矾。参见“ 明矾 ”。

扁舟

小船

一叶扁舟

扁舟寻钓翁。——唐· 李白《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断岸

江边绝壁。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 宋 苏轼 《后赤壁赋》:“ 江 流有声,断岸千尺。” 清 曹寅 《北行杂诗》之二十:“野风吹侧帽,断岸始登高。”

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心源

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宋 邵雍 《暮春吟》:“自问心源无所有,答云疎懒味偏长。”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浑沦与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贞统於《乾》《坤》之妙。”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纯莹智照直证心源,不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发挥光大。”

直指

(1).笔直指向;直趋。《周礼·考工记·轮人》:“辐也者,以为直指也。” 贾公彦 疏:“入轂入牙,并须直指,不邪曲也。”《后汉书·朱儁传》:“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 咸阳 。”《隋书·赵煚传》:“请从 河北 ,直指 太原 ,倾其巢穴,可一擧以定。”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布帆一片,直指 河间 。” 毛 * 《如梦令·元旦》词:“今日向何方,直指 武夷山 下。”

(2).直言指出,无所回避。《荀子·不苟》:“正义直指,擧人之过,非毁疵也。”《韩非子·说难》:“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王先慎 集解:“直指,言无所迴避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黄·屈原不会是弄臣》:“他眉清目秀,无疑还齿白唇红。但有这样生理上的优点,我们不好便直指他为天生的弄臣。”

(3). 汉 武帝 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又称“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民力屈,财货竭,因之以凶年,羣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衣,持斧鉞,斩断于郡国,然后胜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直指平米价,民大譁,拥门不得解,丞一言而定。” 章炳麟 《訄书·商鞅》:“繇 弘 、 汤 、 仲舒 之法,终于盗贼满山,直指四出,上下相蒙,以空文为治,何其与 鞅 反也。”

湍泷

(1).形容水流急疾。 宋 张淏 《云谷杂纪》卷一:“ 王观国 《学林》云:‘ 离水 在 汉 属 零陵郡 ,南过 桂林 ,入 苍梧 ,石滩延亙,屈曲湍瀧。舟之行也,縈廻避石,阻碍万端。’”

(2).指急流。

后生

(1) 少年时代与壮年期之间任何年龄的男子

(2) 青年男子,小伙子

(3) 相貌年轻

他长得后生,看不出是四十岁的人

薄俗

轻薄的习俗,坏风气。《汉书·元帝纪》:“民渐薄俗,去礼义,触刑法,岂不哀哉!”《晋书·虞预传》:“穷奢竭费谓之忠义,省烦从简呼为薄俗,转相放效,流而不反。”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人生交分耻苟合,贵以道义久可要,薄俗盈虚逐势利,清风緜邈日已凋。” 清 唐孙华 《哭顾观庐侍郎》诗:“共惜斯人没,谁令薄俗敦?”

邪说

不正当的议论、主张

辟邪说

老成

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

幼年丧父使他变得少年老成

砥柱

山名,位于河南三门峡以东黄河急流中,形象像柱

淳庞

亦作“湻庞”。犹淳厚。 宋 文天祥 《跋<刘父老季文画像>》:“予观其田里淳庞之状,山林朴茂之气,得寿於世,非曰偶然。” 明 高攀龙 《<虑得集>序》:“读兹集者,观其湻庞敦朴之意,可以知其源与根矣。” 清 曹寅 《咏桐君木枕》:“何甘糟粕羣容与,自近淳庞益醒然。”

雄文

有才气、魄力的文章

宝鼎

(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大盂鼎》:“ 盂 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 南公 宝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获宝鼎,迎日推筴。”《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 汉 ,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 眉州 鼎皇山 下 江水 中得宝鼎。”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百年归 汉 室,锦帆终古似 隋 家。”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颺起,细煎花乳翻白。”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旂常

1.旂与常。旂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语本《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王建大常,诸侯建旂。” 明 张居正 《答应天巡抚孙小溪》:“先朝名臣,所以铭旂常、垂竹素者,不过奉公守法、洁己爱民而已。”

2.借指王侯。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以不贪为寳,均珠玉以咳唾;以无事为贵,比旂常於粪土。”

九仞

六十三尺。一说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极高或极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簣。” 孔 传:“八尺曰仞。” 陆德明 释文:“七尺曰仞,一云八尺曰仞。”《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赵岐 注:“軔,八尺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没地无慙,顾九仞之深可匿。” 宋 叶适 《何伦秀才亲丧不能举》诗:“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 郭沫若 《谢陈代新》:“说了一句外行话,敌对者会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流通

(1)

(2) 货币或其他交换手段在整个团体或社会内从人到人的传递

收回流通中的金币

(3) 供图书馆外使用的书籍或其他图书资料的出借

(4) 从人到人或地区到地区之间的传递

(5) 循环流动

空气流通

挂冠

辞官

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汉书·逢萌传》

饮水

(1).喝水。《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孙希旦 集解:“饮有浆醴之属,今但饮水而已,饮之贫也。” 唐 韩愈 《复志赋》:“固余异於牛马兮,寧止乎饮水而求芻?”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名迹》:“其诗有‘人到心閒饮水甜’之句,余甚爱之。”亦指喝的和做饭用的水。

(2).谓清廉。语本《晋书·良吏传·邓攸》:“时 吴郡 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 攸 。 攸 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 吴 水而已。” 唐 杜甫 《赠裴南部》诗:“尘满 莱芜 甑,堂横 单父 琴。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给牲口喝水。《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店一连也有十几间门面……门前搭着一路罩棚,棚下摆着走桌条凳,棚口边安着饮水马槽。”亦指给花木菜蔬浇水。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之上:“浇花木菜蓏曰饮水。”

啮雪

谓嚼雪以止渴充飢。常比喻生活极端艰苦而坚贞不屈。《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元 丁鹤年 《自咏》之十:“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明 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啮雪吞毡, 苏卿 犹健。”

羊腔

指羊的肋肉。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雌声吐款要,酒壶缀羊腔。” 宋 陆游 《秋日郊居》诗:“两翁儿女旧论姻,酒担羊腔喜色新。”

孤轮

指月亮。 唐 刘禹锡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逈见孤轮出,高从倚盖旋。”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看千峰云散晚天屯,正孤轮雪霽,寒潭印门,连枯草红残烧痕。”

吠尨

亦作“ 吠厖 ”。吠叫的狗。语本《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金 王琢 《七月十五夜看月》诗:“歷树有惊鹊,悄隣无吠厖。” 元 曹伯启 《九日省舅氏郭 * 行因书所见》诗之一:“田家桑梓碧幢幢,过客鞭声引吠尨。” 明 刘基 《凉夜》诗:“瀟瀟凉雨泻簷瀧,聒聒鸣蛙似吠厖。”

飞蛾

蛾子。有趋光的习性。 晋 崔豹 《古今注·虫鱼》:“飞蛾善拂灯,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晋 张协 《杂诗》之一:“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唐 杜甫 《写怀》诗之二:“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

翻思

(1).回想。 唐 杜甫 《北征》诗:“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唐 长孙佐辅 《代别后梦别》诗:“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

(2).反复思考。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解缆

解去系船的缆绳。指开船。 南朝 梁 江淹 《谢法曹赠别》诗:“解缆候前侣,还望方鬱陶。” 南唐 李中 《送姚端先辈归宁》诗:“解缆汀洲晓,张帆烟水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次日, 程君 入城作答,鬚眉清古,劝续前游。而予匆匆解缆,逾年再至 苏州 , 程君 已为异物。” 萧应棠 《巧渡金沙江》:“两条木船便一先一后解缆离岸了。”

不揣

(1).不考虑,不估量。《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 赵岐 注:“ 孟子 言,夫物当揣量其本,以齐等其末,知其大小轻重,乃可言也。”

(2).犹言不自量。多用作谦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机速房》:“ 许自 乃一不通世务之 闽 士……而乃令当此。选用之者固谬而自亦可谓不揣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小生不揣有恳,因恶旅邸冗杂,早晚难以温习经史,欲假一室,晨昏听讲。”《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老夫不揣,止有一女,年十九岁了……情愿奉侍箕帚。”

洪钟

大钟

声如洪钟

乔岳

见“ 乔岳 ”。

亦作“ 乔岳 ”。高山。本指 泰山 ,后成泛称。《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及 河 乔岳。” 毛 传:“乔,高也。高岳, 岱宗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秋风动乔岳,黄叶辞中林。”

劳心

(1) 动脑筋

(2) 费心思,忧心

劳心苦思

望云

(1).犹望气。《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2).仰望白云。谓仰慕君王。语出《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序:“因仰 长安 而就日,赴帝乡以望云。” 宋 张方平 《乞致仕表》:“精騖紫宸,犹结望云之恋;迹还白社,终怀乐善之心。”

(3).仰望白云。谓思念家乡;思念父母。 唐 杜甫 《客堂》诗之二:“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孩儿久离膝下,未展趋庭。今慰望云,当图捧日。”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姬素恋切所生,恒见望云兴叹。”参见“ 望断白云 ”。

(4).谓企求自由。《文选·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望云慙高鸟,临水愧游鱼。” 李善 注:“言鱼鸟咸得其所,而己独违其性也。”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 清 梁逢辰 和韵:“爱日且增初日学,望云兼慰看云情。”

翠羽

(1).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逸周书·王会》:“正南: 甌邓 、 桂国 、 损子 、 产里 、 百濮 、 九菌 ,请令以珠璣、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 * 为献。”《文选·曹植<七启>》:“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 刘良 注:“金摇,釵也;熠烁,光色也;又饰以翡翠之羽於上也。” 唐 卢照邻 《刘生》诗:“翠羽装剑鞘,黄金鏤马缨。”

(2).翠鸟。 唐 顾况 《芙蓉榭》诗:“文鱼翻乱叶,翠羽上危栏。” 宋 杨万里 《憩怀古堂》诗:“便有白鸥下,惊起翠羽飞。” 清 曹寅 《二十八日偕朴仙看梅清凉山》诗:“飞来翠羽正啁啾,冉冉斜阳坐衰草。”

(3).绿色的羽毛。 唐 罗隐 《鹦鹉》诗:“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 南地暖 陇 西寒。”

(4).指鸟翼。 前蜀 韦庄 《归国谣》词:“早晚得同归去,恨无双翠羽。”

(5).比喻青葱的树叶。 唐 杨炯 《折杨柳》诗:“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唐 杜甫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芊芊烱翠羽,剡剡生银汉。” 宋 苏轼 《浣溪沙》词:“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6).借指珍宝。《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金膏翠羽将其意,脂韦便辟导其诚。” 李周翰 注:“将其意,谓以寳币申厚意也。”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

虹霓

见“ 虹蜺 ”。

枞枞

(1).隆起貌;高耸貌。《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樅” 唐 孔颖达 疏:“ 孙炎 曰:‘业所以饰栒,刻板捷业如锯齿也。’其悬钟磬之处,又以彩色为大牙,其状隆然,谓之崇牙,言崇牙之状樅樅然。” 宋 黄庭坚 《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用寄明略和父韵》之四:“往时高交友,宰木已樅樅。”

(2).排比貌。 唐 李德裕 《讨袭回鹘事宜状》:“今即取郤公主,又与 回鶻 接战,即须翦除令尽,不得遗生后患。兼令拣 退浑 、 沙陀 共三千骑,樅樅排比。”

庶几

(1) 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几乎!

(3) 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蚊蝱

亦作“蚉虻”。亦作“蟁虻”。即蚊虻。亦比喻坏人。《荀子·解蔽》:“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蝱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淮南子·俶真训》:“夫忧患之来攖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蚉蝱之惨怛也。”《汉书·匈奴传下》:“其视 戎 狄 之侵,譬犹蟁蝱之螫,敺之而已。”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呜呼!天降兇孽,祸乱相寻,蚊蝱乱飞,处处皆有。” 清 赵翼 《园居》诗之三:“蚊蝱本化生,非有卵与核。”参见“ 蚊虻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