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金人捧露盘

作者:贺铸 朝代:宋代

凌歊/金人捧露盘原文

控沧江。
排青嶂,燕台凉。
驻采仗、乐未渠央。
岩花磴蔓,妒千门、珠翠倚新妆。
舞闲歌悄,恨风流、不管馀香。
繁华梦,惊俄顷,佳丽地,指沧茫。
寄一笑、何与兴亡。
量船载酒,赖使君、相对两胡床。
缓调清管,更为侬、三弄斜阳。

诗词问答

问:凌歊/金人捧露盘的作者是谁?答:贺铸
问:凌歊/金人捧露盘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凌歊/金人捧露盘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贺铸的名句有哪些?答:贺铸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沧江

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 子牟 恋魏闕,渔父爱沧江。” 明 张含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比来消息风尘断,白首沧江学钓鱼。”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 子陵 留高臺,西面沧江緑。”

青嶂

如屏障的青山。《文选·沉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鬱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 吕向 注:“山横曰嶂。” 唐 杜甫 《月》诗之一:“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宋 贺铸 《凌歊·铜人捧露盘引》词:“控沧江,排青嶂, 燕臺 凉。”

燕台

(1).指 战国 时 燕昭王 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 河北省 易县 东南。相传 燕昭王 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见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后作为君主或长官礼贤之典。 唐 李白 《江上答崔宣城》诗:“谬忝 燕臺 召,而陪 郭隗 踪。” 金 元好问 《即事呈邦瑞》诗:“明日 燕臺 传盛事,坐中宾客尽名流。” 明 陈所闻 《玉交枝·寄平湖沉海曙》曲:“再休嗟明珠暗投,正 燕臺 把千金骏求。”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用其韵》:“三品席珍虚鹿币,千金市骨上 燕臺 。” 唐 高适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题诗 碣石馆 ,纵酒 燕王臺 。” 唐 高骈 《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诗:“匹马东归羡知己, 燕王臺 上结交新。” 唐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此时闻有 燕昭臺 ,挺身东望心眼开。”

(2).指 冀 北一带。 唐 祖咏 《望蓟门》诗:“ 燕臺 一望客心惊:簫鼓喧喧 汉 将营。” 明 何景明 《送马公顺视学湖南》诗之一:“同是 燕臺 旧游客,可堪相见又相违。” 陈毅 《闻八路军大捷》诗:“抗 日 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出薄 燕臺 。”

(3).指幕府。 唐 李商隐 《梓州罢吟寄同舍》:“长吟远下 燕臺 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冯浩 笺注:“ 燕臺 ,指幕府……言我惟怀府公之德,别无閒情牵绕也。” 唐 黄滔 《南海幕和段先辈送韦侍御赴阙》:“魏闕别当飞羽翼, 燕臺 独且占风流。” 南唐 李中 《和胊阳载笔鲁裕见寄》:“ 燕臺 多事每开颜,相许论交淡薄间。”

未渠央

亦作“ 未遽央 ”。未能仓猝即尽。 晋 陶潜 《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瘁未遽央。” 宋 王安石 《少狂喜文章》诗:“良夜未遽央,青灯对寒更。”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千门

(1).犹千家。 宋 韩维 《和景仁元夕》诗:“簫鼓千门沸,弓刀万马腾。” 陈三立 《十月十四夜饮秦淮楼感赋》诗:“狼嘷豕突哭千门,溅血车菌处处村。”

(2).众多宫门。亦借指众多宫殿。 汉 班固 《西都赋》:“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闔。” 唐 杜甫 《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緑。”《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元年》:“流血千门,僵尸万计。” 胡三省 注:“ 汉武帝 起 建章宫 ,度为千门万户,后世遂谓宫门为千门。” 清 吴伟业 《海市》诗之四:“千门听击 冯夷 鼓,六博看投玉女壶。”

(3).佛教语。谓种种修行的法门。千,言其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

珠翠

珍珠翡翠,泛指用珍珠翡翠做成的各种装饰品

新妆

(1) 女子刚修饰好的仪容

(2) 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修饰

闲歌

亦作“间歌”。古时吹笙与歌唱相交替的一种礼制。语出《仪礼·乡饮酒礼》:“乃閒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仪》。”《荀子·乐论》:“閒歌三终,合乐三终。” 唐 归登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请神》:“间歌在堂,万舞在庭。”

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不管

(1)

不顾,不被相反的力量阻塞或阻止;无视不利的结果

不管身体好坏,他都工作到深夜

(2)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总”“也”等跟他呼应

只看到他的一些缺点,认为这些缺点在他身上是不可饶恕的,而不管这些缺点在别人身上的情况如何

繁华梦

繁盛美好的梦。 宋 贺铸 《凌歊·铜人捧露盘》词:“繁华梦,惊俄顷,佳丽地,指苍茫。” 宋 陆游 《怀成都》诗:“ 放翁 五十犹豪纵, 锦城 一觉繁华梦。”

俄顷

片刻;一会儿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佳丽

(1) 美丽

(2) 美貌的女子

(3) 美好

沧茫

无边无际、视野迷茫的样子

何与

(1).何如;比……怎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齐王 ﹞田於海滨……射中获多,矜而自功。顾谓僕曰:‘ 楚 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 楚王 之猎何与寡人?’” 裴骃 集解引 郭璞 曰:“与犹如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此何与於 殷 人屡迁,前八而后五?” 李善 注:“言欲迁都 洛阳 ,何如 殷 之屡迁乎?言似之也。”

(2).犹言与谁。《汉书·东方朔传》:“方今 公孙丞相 、 儿大夫 、 董仲舒 …… 司马迁 之伦,皆辩知閎达,溢于文辞,先生自视,何与比哉?”

(3).犹言何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此守臣职也,於都吏何与焉?” 明 李贽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寃不寃与此人何与,但恐傍观者丑耳。” 清 李渔 《闲情偶记·颐养·行乐》:“人之行乐,何与於我?”

兴亡

兴盛与衰亡

使君

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相对

(1) 面对面;相向

大与小相对

(2) 非绝对的(跟“绝对”相对)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3) 比较来说

相对不错

胡床

亦作“ 胡床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 超 等奄至,公犹坐胡牀不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 渊 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 杜甫 《树间》诗:“几回霑叶露,乘月坐胡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虏来,始名胡牀, 桓伊 下马据胡牀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 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咸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 陶穀 《清异录·逍遥座》:“胡牀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清 赵翼 《饭馀》诗:“携得胡牀临水坐,柳荫深处看荷花。”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牀玩月。”

清管

声音清越的管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江妃赋》:“建羽旌而逶迤,奏清管之依微。” 南朝 梁简文帝 《<临安公主集>序》:“凤桐遐远,清管辽亮。” 唐 张祜 《杂曲歌辞·少年乐》:“緑鬟深小院,清管下高楼。”

更为

更加

自从那次大病以后她更为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三弄

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唐 李郢 《赠羽林将军》诗:“惟有 桓伊 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 宋 贺铸 《忆仙姿》词:“半醉倚迷楼,聊送斜阳三弄。”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今宵灯下弹三弄,可使游鱼出听无?” 明 无名氏 《玉环记·皋谒延赏》:“緑阶隔断火云峰,一曲瑶琴三弄。”

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诗文赏析


此为登临怀古之作,约写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至大观二年(1108)作者任太平州通判时。
上片前三句写登凌歊台而看到的山川形势。长江流至当涂以后,因两岸山势陡峭,夹峙大江,江面变得比较狭窄 ,形成天门、牛渚两处极为险要的处所,为自古以来的江防重地。故而《姑熟志序》在写到太平州的风俗形胜时说 :“左天门,右牛渚,当涂、采石之险,实甲于东南 。”此处用一“控”字,写出峭壁临江,形同锁钥;用一“排”字,写出江水排开青山 ,冲突而下 。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山川形胜,尽收眼底。“燕台凉”句转入史实,说凌歊台。
以下数句写凌歊台当时之盛及转瞬之衰。燕台消夏,彩仗驻山,随行的妃嫔宫娥(千门珠翠指宫中妇女),个个盛妆靓饰,千娇百媚,以至使得山花失色,自愧不如。这里,用一个“妒”字,把本没有感情的“岩花磴蔓”写得像人那样产生了“妒”意,写足了宋孝武帝的穷奢极侈,写足了凌歊台当年的盛况。然而,曾几何时,那个“乐未渠央”的喧闹场面,已经风流云散,只给这里留下了破败荒凉的萧条景象。词人以“舞闲歌悄”一句把昔日极盛一笔揭过,又写出“恨风流不管余香”这无限感慨的结句来。此处“余香 ”,是词人由眼前的岩花磴蔓而产生丰富联想的结果 。这些“ 妒”过“千门珠翠倚新妆”的“岩花磴蔓 ”,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凌歊极盛的当年,也曾被脂水香风所浸润,几百年来,花开花落,今天似乎还残存着余香。然而一代风流,杳如黄鹤,眼前却依然是花红欲燃,蔓翠欲滴,这怎是那些醉生梦死之徒所能料到的呢?词人用一个“恨”字,表示了对统治者奢侈淫逸的谴责,也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为下片抒怀作引导。
下片前四句承上作出总结。花团锦簇般的繁华岁月 ,转眼之间就如梦云消散;千古如斯的秀丽江山,依然笼罩在一派烟水迷茫的暮霭之间。词人在一“惊”、一“指”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感慨。
“寄一笑”句是领会此词深意的关键所在。作者此时,官不过佐贰,人已入暮年。昔日请长缨、系天骄的雄心壮志 ,已经消磨殆尽 ,所以只好把千古兴亡,寄之一笑 。这“笑”,如同东坡《念奴娇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中之“笑”,都是痛感壮志未酬 ,烈士暮年的自嘲 、自笑 。词人虽然口称“ 何与 ”,但他毕竟在这一句之前之后,都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他不仅已经“与”,而且“与”得相当执着。因此,这“一笑”中寄寓着词人英雄末路的凄凉和苦涩。
“量船”至歇拍,故作旷达之语,但字里行间仍然充满着浓郁的感伤情调,与前句一脉相承。词人量船载酒,随波泛舟,徜徉在苍芒的山水之间,所幸还有知心好友与自己相对胡床,差可相慰。在一派凄迷的夕阳残照里,词人请他“缓调清管 ”,为自己吹奏笛曲三弄,借以宣泄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气。这里,词人化用了一个古典 。据《晋书·桓伊传》载:“王徽之赴召京师 ,泊舟青溪侧 。(伊)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 ,素闻徽之名 ,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桓伊曾与谢玄等在淝水大破苻坚 ,稳定了东晋的政局 。很明显,作者在词中是以桓伊称许友人的。
作者此处化用古典,依然是抒发自己不得志于时、不能见赏于执政者的郁郁之情。
综上 ,此词上片由写景引入怀古 ,下片情中置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全词把登临怀古与写景抒怀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词人对于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和对于人生易逝的遗恨,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