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

作者:石珝 朝代:明代

远游原文

君之出矣,游如之何?朝览冀野,夜浮滹沱。
帝子不逢,中流扬歌。
高鸟堕云,游鳞溯波。
曷发昆仑?曷濯洧盘?禾黍蔽野,童欣耄欢。
新声在梁,清酒在尊。
聊以永日,以抒忧烦。

诗词问答

问:远游的作者是谁?答:石珝
问:远游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石珝的名句有哪些?答:石珝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如之何

(1).怎么;为什么。《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孟子·梁惠王上》:“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礼记·檀弓上》:“ 子柳 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

(2).怎么样;怎么办。《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唐 柳宗元 《师友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如若此子至,其事将如之何?”

冀野

唐 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伯乐 一过 冀 北之野,而马羣遂空。”因以“冀野”指人材聚积之地。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适当视事之初,愿效 孙阳 ,相神驹於 冀 野;窃希 雷焕 ,辨寳鍔於 丰城 。”按, 孙阳 字 伯乐 。参见“ 冀北 ”。

滹沱

亦作“ 滹沲 ”。水名。即 滹沱河 。在 河北省 西部。出 山西省 繁峙县 东之 泰戏山 ,穿割 太行山 ,东流入 河北平原 ,在 献县 和 滏阳河 汇合为 子牙河 。至 天津市 ,会 北运河 入海。 唐 李颀 《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诗:“寒风卷叶渡 滹沱 ,飞雪覆地悲峨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凡 大河 、 漳水 、 滹沲 ……悉是浊流。”

帝子

帝王的子女

中流

(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

大石当中流。——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

(2) 江河的中段

长江中流

(3) 中等

扬歌

高声歌唱。《艺文类聚》卷六三引 晋 孙楚 《登楼赋》:“牧竪吟啸於行陌,舟人鼓枻而扬歌。”

高鸟

(1).高飞的鸟。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唐 杜甫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诗之一:“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神狐善埋搰,高鸟喜回翔。”

(2).比喻信使。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二:“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游鳞

(1).游鱼。 晋 潘岳 《闲居赋》:“游鳞瀺灂,菡萏敷披。”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三:“设罝守毚兔,垂钓伺游鳞。” 元 廼贤 《赋环波亭送杨校勘归豫章》诗:“天空夕阴敛,川迴游鳞跃。” 郭沫若 《女神·登临》:“哦,死水一池!几匹游鳞,喁喁地向我私语。”

(2).指龙。《文选·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游鳞萃灵沼,抚翼希天阶。” 李善 注:“游鳞,龙也。”

指游鱼。 晋 左思 《吴都赋》:“北山亡其翔翼,西海失其游鳞。” 唐 方干 《陪胡中丞泛湖》诗:“綺绣峰前闻野鹤,旌旗影里见游鳞。” 清 吴嘉洤 《行感》诗之四:“官吏潜踪同伏鼠,商民逐货似游鳞。”

昆仑

亦作“崐仑2”。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洧盘

古代神话中的水名。据说发源于 崦嵫山 。《楚辞·离骚》:“夕归次於 穷石 兮,朝濯髮乎 洧盘 。” 王逸 注:“ 洧盘 ,水名。《禹大传》曰:‘ 洧盘 之水出 崦嵫之山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丹木》:“爰有丹木,生彼 洧盘 。”

禾黍

(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后汉书·承宫传》:“后与妻子之 蒙阴山 ,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 宫 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袴襦优足徧里巷,禾黍丰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千载 吴 宫皆禾黍。嘆故国已无望。” 清 周实 《重九偕吹万天梅亚希哲夫石子平子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诗之一:“松楸抱恨依残日,禾黍伤心赋变风。”

蔽野

遮盖原野。形容数量众多。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庐宅始成,桑麻纔有,居之歷岁,子孙相续,桃李杏梅,菴丘蔽野。”《宋书·谢灵运传》:“澄流引源,桑麻蔽野,强富之实,昭然可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旌旗蔽野,势张甚。”

新声

(1).新作的乐曲;新颖美妙的乐音。《国语·晋语八》:“ 平公 説新声。” 晋 陶潜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清歌散新声,緑酒开芳颜。” 唐 孟郊 《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握中有新声, 楚 竹人未闻。” 元 王士熙 《李宫人琵琶引》:“新声不用黄金拨,玉指萧萧弄晚凉。” 章炳麟 《辨诗》:“ 李延年 復依西域《摩訶兜勒》之曲,以造新声二十八解。”

(2).指新乐府辞或其他不能入乐的诗歌。 姚华 《论文后编》:“诗本乐章,自古辞不入今乐,则变为新声,及其递变,新声又不入乐, 宋 元 而后,悉为徒诗矣。”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诗:“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 欧 亚 造新声。”

清酒

(1) 古代指祭祀用的陈酒

(2) 清醇的酒;美酒

(3) 醒酒

食之可以清酒。——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永日

(1).长日,漫长的白天。《梁书·王规传》:“玄冬脩夜,朱明永日。” 唐 李咸用 《宿隐者居》诗:“永日连清夜,因君识躁君。” 宋 陆游 《闲居书事》诗:“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阮中丞被围》:“ 阮中丞 始出视事,时方盛夏……偃卧时,稍起行,即手薙榛莽以消永日耳。”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归田多暇,时诵 杜 诗,以消永日。”

(2).从早到晚;整天。 汉 刘桢 《公讌》诗:“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 前蜀 韦庄 《丙辰鄜州遇寒食》诗之五:“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毬声。”《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倘然是一种名花,家中没有的,或虽有,已开过了,便将正事撇在半边,依依不捨,永日忘归。” 清 陈梦雷 《生年不满百》诗:“永日恣挥觴,沉醉勿復醒。”

(3).多日;长久。 南朝 陈 徐陵 《文帝登祚尊皇太后诏》:“皇嗣元良,藐在 崤 渭 。二臣奉迎,川途靡从。六传还朝,淹留永日。”

(4).谓消磨时日。《诗·唐风·山有枢》:“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后汉书·崔駰传》:“聊优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 唐 张九龄 《登郡城南楼》诗:“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

忧烦

忧愁烦闷

无需为那些闲言碎语忧烦

诗文赏析

【注释】:
(成、弘之间,长沙李文正公继金华、庐陵之后,雍容台
阁,执化权,操文柄,弘奖风流,长养善类,昭代之人文
为之再盛。百年以来,士大夫学知本原,词尚体要,彬彬
焉,彧彧焉,未有不出于长沙之门者也。藁城以下六公,
其苏门六君子之选乎?南城枋国献规请削门生之籍,其称
寿之词曰:“白头王孝逸,北面敢徐徐?”则其非背负师
门可知已矣。文词崛奇,自出手眼;横从百变,不失指授
。韩门之有持正,苏门之有鲁直,所谓惟古于词必已出,
非苟为同异也。录六公之诗,用以彰一代之盛事,俯仰叹
息,盖不胜高曾规矩之慨焉。)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