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崔道士原文
四海兵戈无静处,人家废业望烽烟。九华道士浑如梦,犹向尊前笑揭天。
诗词问答
问:赠崔道士的作者是谁?答:杜荀鹤
问:赠崔道士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赠崔道士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杜荀鹤的名句有哪些?答:杜荀鹤名句大全
杜荀鹤赠崔道士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693-33
参考注释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兵戈
(1).指兵器。 唐 李白 《大猎赋》:“韜兵戈,火网罟。”
(2).指战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欲兴兵戈,以诛暴 楚 。”《后汉书·独行传·谯玄》:“时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学业。”《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復废法,何以讨贼耶?” 清 周亮工 《即席次韵赠信州周公鼎》诗:“兵戈十载后,穷巷远游人。”
(3).指军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玉楼之丝管宵咽,桂岸之兵戈昼逼。” 宋 岳飞 《奉诏移伪齐檄》:“顺逆二途,蚤宜择处。兵戈既逼,虽悔何追。”
静处
(1).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2).犹静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清净、安静之处。 宋 陆游 《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
人家
(1) 代词,指说话人或听话人以外的人
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2) 代词,指某个人或某些人
把信给人家送去
(3) 代词,指说话者本人
人家等你半天了
废业
(1).中止学业。《礼记·檀弓上》:“大功废业。” 陈澔 集说:“业者,身所习,如学舞、学射,学琴瑟之类。废之者,恐其忘哀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朱詹 ﹞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2).荒废本业。《后汉书·王丹传》:“ 丹 每岁农时,輒载酒肴於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輒晓其父兄,使黜责之。”
(3).谓倾尽家产。 明 高启 《胡松岩墓志铭》:“后叔父废业,君资奉之甚至。”
(4).指当办而未办的事业。《后汉书·许杨传》:“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童謡之言,将有徵於此。”
烽烟
烽火台报警之烟
九华
(1).山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旧称 九子山 。因有九峰如莲花,故改为今名。 唐 李白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 青阳县 南有 九子山 ,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予乃削其旧号,加以 九华 之目。”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三:“ 九华 本名 九子 , 李太白 为易名。”主峰 天台峰 ,有 化城寺 、 百岁宫 、 回香阁 和古拜经台等古刹名胜,与 峨眉 、 五台 、 普陀 等山合称 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参见“ 九子山 ”。
(2).宫殿名。 后赵 石虎 建。《拾遗记·晋时事》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 石虎 席卷西京,崇丽妖虐,外僭和鸞文物之仪,内修 三英 、 九华 之号。” 齐治平 注:“ 九华 ,宫名。”《清一统志》:“ 后赵 石虎 建,以三三为位,故谓之 九华 。”
(1).重九之花,指菊花。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序:“余閒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於言。”
(2).花朵繁茂。喻妇德昭彰。 北周 庾信 《周仪同松滋公拓跋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标梅三实,无闕其时;夭桃九华,能修其政。”
道士
(1) 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
那道士又执令牌,烧了符檄。——《西游记》
(2) 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
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盂兰盆经疏下》
浑如
非常像;酷似
尊前
(1).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唐 马戴 《赠友人边游回》诗:“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宋 晏几道 《满庭芳》词:“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风。” 明 陈所闻 《初春看晴雪》曲:“喜尊前花萼相辉,听曲里阳春同调。”
(2).尊长之前。书信中的敬词。《西游记》第八九回:“我看他帖子上写着‘……右启,祖翁 九灵元圣 老大人尊前’。”
揭天
谓声音高入天际。 前蜀 尹鹗 《金浮图》词:“玉立纤腰,一片揭天歌吹。” 宋 王清惠 《满江红》词:“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明 陈所闻 《懒画眉·燕子矶即事》曲之一:“ 江 城日暮酒船迴,揭天簫鼓中流沸,我笑傲烟霞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