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和山

作者:杜海亨 朝代:明代

登太和山原文

重叠山头一览空,人间天上许谁同。

碧桃杨柳朝含雨,翠竹苍松夜吼风。

钟磬音随香篆杳,修真人与道心通。

红莲碧藕天遗种,元妙原非斧凿工。

诗词问答

问:登太和山的作者是谁?答:杜海亨
问:登太和山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登太和山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注释

重叠

(1)

(2) 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

机构重叠

(3) 部分相一致

哲学和心理学重叠的领域

(4) 叠加,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

把不同光源形成的两个图像重叠起来

山头

(1) 山的顶部

(2) 山峰

(3) 比喻独占一方的宗派

拉山头

一览

用图表或简明的文字做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做书名)

“北京名胜古迹一览”

人间天上

(1).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 元 曾允元 《水龙吟·春梦》词:“甚依稀难记,人间天上,有缘重见。” 明 刘基 《小重山·咏月》词:“人间天上一般秋。银潢水何事独西流。”

(2).犹人间天堂。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水浒传》第五九回:“ 宋江 閒步看那 西岳庙 时,果然是盖造得好;殿宇非凡,真乃人间天上!”

碧桃

一种供观赏的桃树,花重瓣,有白、粉红、深红等颜色

杨柳

(1) 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2) 专指柳树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 古曲名,即“折杨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

翠竹

绿竹。 南朝 齐 谢朓 《游后园赋》:“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 唐 鲍溶 《云溪竹园翁》诗:“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生。” 明 何景明 《过马溪田村居》诗:“宛宛清河曲,团团翠竹村。” 叶圣陶 《线下·金耳环》:“绿意弥漫的原野在两旁平转;时时有一丛深树或翠竹一闪而过,标识着那里有村落。”

钟磬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 郑玄 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汉 末丧乱,絶无金石之乐。 魏武帝 至 汉中 ,得 杜夔 旧法,始復设轩悬钟磬。”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 郭受 寄 杜 云:‘春兴不知凡几首。’ 杜 答云:‘药裹关心诗总废。’皆如钟磬在簴,扣之则应。”

(2).佛教法器。 金 王庭筠 《超化寺》诗:“隔竹微闻钟磬音,墻头脩緑冷阴阴。”

(3).指钟、磬之声。 金 赵亮功 《甘露寺》诗:“别后闻钟磬,山阴空夕阳。”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礼记·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记·乐书》:“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2).钟和磬。借指礼乐。 清 欧榘甲 《新广东》五:“ 满清 之入关,孰不有 汉 人为之功狗,以剗灭销磨华种,以奉异族之鐘磬哉!”

(3).钟和磬。佛教法器。 唐 岑参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猿鸟乐鐘磬,松萝泛天香。” 巴金 《秋》二五:“他走到家不过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阵钟磬声和念佛声送进他的耳里来。”

香篆

(1).香名,形似篆文。 宋 洪刍 《香谱·香篆》:“﹝香篆,﹞鏤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於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宋 洪刍 《香谱·百刻香》:“﹝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已。” 宋 张孝祥 《蓦山溪》词:“绣工慵,围棋倦,香篆频销印。”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

(2).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因其曲折似篆文,故称。 宋 范成大 《社日独坐》诗:“香篆结云深院静,去年今日燕来时。” 金 萧贡 《拟回文》诗之三:“风幌半縈香篆细,碧窗斜影月笼纱。” 清 汪懋麟 《三月晦日漫兴》诗之四:“静看香篆低帘影,默听飞虫绕鬢丝。”

真人

(1) 亲身和活着的人

在银幕上…但决非真人

(2) 道教称有养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做称号

道心

(1).指天理,义理。《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於中而应於外者也。指其发於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於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见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 冯友兰 等注:“ 宋 儒认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是精微的,人欲是危险的。”

(2).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汉 王充 《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难得道心,人犹不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爰自 风 姓,暨於 孔氏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陆侃如 注:“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应该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四·释道温》:“义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坛经·般若品》:“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西游记》第一回:“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臂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红莲

(1).红色荷花。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 唐 王维 《山居即事》诗:“緑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是愁。”

(2).指女子的红鞋。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之三:“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花月痕》第八回:“一个十四五岁的,身穿一件白纺绸大衫,二蓝摹本缎的半臂,头上挽了个 * 髻,当头插一朵芍药花,下截是青縐镶花边裤,微露出红莲三寸。”

(3).早稻名。 唐 陆龟蒙 《别墅怀归》诗:“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土物下》:“红莲稻,自古有之……此米中间絶不种,二十年来农家始復种,米粒肥而香。” 宋 范成大 《再到虎丘》诗:“觉来饱喫红莲饭,正是塘东稻熟天。”

碧藕

(1).神话传说中仙人所食的藕。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鬱水 ﹞生碧藕,长千常,七尺为常也。”

(2).指碧莲。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碧藕花开水簟凉,万年枝外转红阳。”

(3).指莲茎入泥部分。即藕。肉厚色白,微甜而质脆。俗名“藕鞭”。 清 吴伟业 《九峰·薛山》诗:“坐来石榻苍苔冷,採得溪毛碧藕鲜。”

遗种

(1).传种;繁育后代。《国语·越语下》:“又一年,王召 范蠡 而问焉,曰:‘吾与子谋 吴 ,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后汉书·窦融传》:“天下安危未可知, 河西 殷富,带 河 为固, 张掖 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絶 河 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蝗灾告城隍文》:“神其速殛之幽,毋尽伤于我黍稷,毋俾遗种于此。”

(2).指人或动植物的后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候其穀稼将熟,輒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宋 苏辙 《葵花》诗:“浮根不任雪,採剥收遗种。”《明史·外国传二·安南》:“明年春, 汝敬 等还, 利 復言 陈氏 无遗种,请别命。”《西游记》第六三回:“至今有个九头虫滴血,是遗种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某人悚然具服曰:实与某氏有积讐,拟手刃其一门,使无遗种。”

元妙

(1).玄妙,奥妙。 明 高攀龙 《讲义·仁者其言也訒章》:“凡《论语》言仁,都是朴实头如此。可见为仁,只在言行上,别无元妙。”

(2).道教语。谓深奥微妙之道。《镜花缘》第九三回:“我看贤妹仙风道骨,大约上了 小蓬莱 ,已得了元妙。”

斧凿

在石面凿棱用的凿子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