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玉泉山北高峰作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登玉泉山北高峰作歌原文

玉泉山本两高峰,南实较高北峰矣。

然论山脉所由来,固知数典当于此。

东麓徘徊憩众人,乘凉造极斯时耳。

肩舆历磴陟砐硪,五步十步一齐止。

处逸忘劳戒已躬,勖进无退非夫子。

是时寥天雨始收,烟云犹恋冈峦委。

萦青缭白披蒙茸,甫至峰腰云脚底。

苍茫一片白容容,俯看何异圣湖水。

拈毫恍若乙酉春,彼两高峰原在是。

诗词问答

问:登玉泉山北高峰作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登玉泉山北高峰作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

参考注释

玉泉山

(1).山名。在 北京市 西北,山下有 玉泉 ,因以得名。参见“ 玉泉 ”。

(2).山名。在 湖北 当阳县 西。山有乳窟,玉泉交流其中。山下有 玉泉寺 。 唐 李白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常闻 玉泉山 ,山洞多乳窟。” 王琦 注引《潜确居类书》:“ 玉泉山 ,在 当阳 ,泉色白而莹,又曰 珠泉 。泉南为 天台 智者 道场。”

高峰

最高点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学高峰

山脉

向一定方向延展、像脉络似的群山

祁连山脉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 翦伯赞《内蒙访古》

所由

(1).所经历的道路。《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杨树达 疏证:“由,行也。所由谓其所由行之径路。” 汉 班固 《东都赋》:“今论者……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 汉 德之所由。”

(2).所自,所从来。 晋 陆机 《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毛 * 《矛盾论》三:“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

(3).见“ 所由官 ”。

典当

(1) 典和当,以财产作低押借钱

(2)

(3) 当铺

于此

(1).在此。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顺天道以杀伐,时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依世尚同,诡时则异。有一於此,两非默置。”

(2).如此。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思计此变,无伤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还之。”

(3).至此;至今。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碑》:“独 韩文公 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復归于正,盖三百年於此矣。”

东麓

东边山脚。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轮移北隍,窀穸东麓。”《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白 晚好 黄 老 ,渡 牛渚磯 ,至 姑孰 ,悦 谢 家 青山 ,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宋 苏轼 《送王伯敭守虢》诗:“ 华山 东麓 秦 遗民,当时依山来避 秦 。”

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众人

(1) 大多数人

众人都感到惊奇

(2) 大家

众人竭力。——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之众人。——唐· 韩愈《师说》

为众人师。——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众人待其身。——唐· 韩愈《原毁》

众人皆以奢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泯然众人。——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乘凉

为避热而在阴凉处歇息

造极

(1).到达最高点。 晋 庐山诸道人 《游石门诗》序:“既至,则援木寻葛,歷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於是拥胜倚巖,详观其下。” 清 唐甄 《潜书·虚受》:“其心如是,是以受摄广大,造极无上,而与天地準也。”

(2).喻达到完美之境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 陆侃如 等注:“达到理想的境地。” 唐 皎然 《诗式·文章宗旨》:“ 康乐公 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大概 李 ( 李白 )写景入神, 王 ( 王昌龄 )言情造极。”

肩舆

代步工具,由人抬着走

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资治通鉴》。胡注:“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

砐硪

高大貌。《文选·郭璞<江赋>》:“ 阳侯 砐硪以岸起,洪澜涴演而云廻。” 张铣 注:“砐硪,高大貌,言波高大如岸起也。” 清 钱谦益 《题<将相谈兵图>为范司马蔡将军作》诗:“庙廊谁子紆筹策,图画有人殊砐硪。” 潘飞声 《牛房洞至大冬岭》诗:“ 牛房 更砐硪,积铁自太古。”

一齐

同时

处逸

(1).隐居;隐逸。《后汉书·郑玄传》:“游学 周 秦 之都,往来 幽 、 并 、 兖 、 豫 之域,获覲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

(2).生活于安逸之中。 唐 许敬宗 《奉和圣制登三台言志应制》:“形言防处逸,粹藻发嘉猷。”

忘劳

不感觉劳苦;不知疲倦。《礼记·祭义》:“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郑玄 注:“思父母之慈爱,已而自忘己之劳苦。”《新唐书·儒学传上·徐文远》:“ 文远 説经,徧举先儒异论,分明是非,乃出新意以折衷,听者忘劳。”

非夫

谓非大丈夫,懦夫。《左传·宣公十二年》:“闻敌强而退,非夫也。” 杜预 注:“非丈夫。”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鹿鸣皆缀士,雌伏竟非夫。” 宋 梅尧臣 《逢雷太简殿丞》诗:“今看髭已白,议论耻非夫。”

天雨

天降雨。 战国 宋玉 《高唐赋》:“遇天雨之新霽兮,观百谷之俱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宋 有富人,天雨墙坏。”

烟云

烟气和云

烟云缭绕

冈峦

一个连一个,起伏不断的山冈

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蒙茸

蓬松;杂乱的样子

杂花蒙茸

蒙茸山麓。——〔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脚底

〈方〉∶脚用来接触地面的部分,即脚掌

苍茫

空旷辽远

苍茫大地

暮色苍茫

一片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 李陵 ﹞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后汉书·周燮等传序》:“﹝ 閔仲叔 ﹞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 元 张养浩 《游香山》诗:“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 辽 金 。”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诗:“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荡寇志》第八六回:“只见 永清 的后面一层人霍地分开,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 秦皇岛 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龙潭池 。”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瑞雪一片,仙童两人。”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 《春日游镜湖乡人请赋山阴风物遂作四绝句》之二:“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臺泛水来。”

(4).数量词。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诗:“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宋 方岳 《山居》诗:“我爱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远方的天边有一片红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动,那是 南京路 一带霓虹灯光的照耀。”

(5).数量词。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 宋 朱淑贞 《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昇平。”《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荣 一片声叫道:‘我得何罪?’”《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慌慌张张爬到墙上,踹的那瓦一片山响。” 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水下, * 加快了凿岩速度,响声连成一片。”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词:“一片 宋玉 情怀,十分 卫郎 清瘦。”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则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肠,在这功名之上。”《西游记》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诚, 雷音 只在眼下。” 顾笑言 《你现在想什么》十三:“老伴还真没有辜负了 乌长青 的一片心愿。”

(7).数量词。用于文字、语言。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十三妹 听了 邓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着劝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么谈吐来。”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桦林霸 随手研墨蘸笔,铺开一张大纸,写了一片字交给 康顺风 。”

(8).整片;整体。《陆象山语录》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箇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毛 *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在战时,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官兵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

容容

(1).纷乱动荡貌。《楚辞·九章·悲回风》:“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朱熹 集注:“容容,纷动之貌。”《史记·淮阴侯列传》:“夫鋭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翩翼翼以左右兮,纷悠悠以容容。”

(2).烟云浮动貌。《楚辞·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南朝 齐 王融 《青青河畔草》诗:“容容寒烟起,翘翘望行子。”

(3).盛多貌。《楚辞·九辩》:“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汉书·扬雄传上》:“壄尽山穷,囊括其雌雄,沉沉容容,遥噱虖紭中。”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沉容双声字,谓禽兽众多之貌。” 清 唐甄 《潜书·大命》:“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 清 黄景仁 《貂裘换酒·题万黍维<持筹读律图>》词:“阿堵且难求便得,大愿几时方足?总输与容容之福。”

(4).随众附和。《史记·张丞相列传》:“其治容容随世俗浮沉,而见谓諂巧。”《汉书·翟方进传》:“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无忠固意,将何以辅朕帅道羣下?” 颜师古 注:“容容,随众上下也。”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諤諤非 周 舍,容容类 胡广 ,何其无諍臣哉!”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九:“方 刘 项 之势,雌雄未决也,其间岂无容容狡诈之士,首鼠两端,以观成败。而为身谋者乎?”

(5).飞扬飘动貌。《汉书·礼乐志》:“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 颜师古 注:“容容,飞扬之貌。”

何异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汉 贾谊 《鵩鸟赋》:“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 晋 张协 《七命》:“今公子违世陆沉,避地独窜……愁洽百年,苦溢千岁,何异促鳞之游汀泞,短羽之栖翳薈。”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八:“岁暮等沦落,何异蒿与蓬?” 毛 * 《向 * 的十点要求》:“以此制宪,何殊官样文章。以此行宪,何异 * 。”

拈毫

见“ 拈毫弄管 ”。

恍若

(1).茫然。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使者復命, 顺 忽然而寤,恍若自失。” 金 段成己 《醒心亭》诗:“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灵。”

(2).好像,仿佛。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 元宾 之面容,恍若相接。” 宋 叶适 《医工叹重赠柳山人》诗:“一身尽异形质变,恍若土木徒人言。”《老残游记》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刘白羽 《火光照红海洋》:“狂啸的海风与澎湃的海涛从几面袭来,使你恍若置身于海上悬崖。”

乙酉

(1) 六十甲子第二十二位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

是岁乙酉五月。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