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古诗文

朝代:宋代,共收录663篇诗文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诗词问答

问:陈与义是哪个朝代的人?答:陈与义是宋代的人。
问:陈与义的诗词作品有多少首?答:我们已收录 663 篇陈与义的作品。
问:陈与义的名句有哪些?答:陈与义名句大全

人物评价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在北宋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他虽然推重苏轼和黄庭坚,却更佩服陈师道,把对这些近代人的揣摩作为学杜甫的阶梯,同时他跟江西派不很相同,因为他听说过“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慎不可以有意于用事”。我们看他前期的作品,古体诗主要受了黄、陈的影响,近体诗往往要从黄、陈的风格过渡到杜甫的风格。杜甫律诗的声调音节是公推为唐代律诗里最弘亮而又沉著的,黄庭坚和陈师道费心用力的学杜甫,忽略了这一点。陈与义却注意到了,所以他的诗尽管意思不深,可是词句明净,而且音调响亮,比江西派的讨人喜欢。靖康之难发生,宋代诗人遭遇到天崩地塌的大变动,在流离颠沛之中,才深切体会出杜甫诗里所写安史之乱的境界,起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同感,先前只以为杜甫“风雅可师”,这时候更认识他是个患难中的知心伴侣。王铚“别孝先”就说:“平生尝叹少陵诗,岂谓残生尽见之;后来逃难到襄阳去的北方人题光孝寺壁也说:“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都可以证明身经离乱的宋人对杜甫发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新关系。诗人要抒写家国之痛,就常常自然而然效法杜甫这类苍凉悲壮的作品,前面所选吕本中和汪藻的几首五律就是例子,何况陈与义本来是个师法杜甫的人。他逃难的第一首诗“发商水道中”可以说是他后期诗歌的开宗明义:“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诗!”他的“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又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表示他经历了兵荒马乱才明白以前对杜甫还领会不深。他的诗进了一步,有了雄阔慷慨的风格。在他以前,这种风格在李商隐学杜甫的时候偶然出现;在他以后,明代的“七子”像李梦阳等专学杜甫这种调门,而意思很空洞,词句也杂凑,几乎像有声无字的吊嗓子,比不上陈与义的作品。虽然如此,就因为这点类似,那些推崇盛唐诗的明代批评家对“苏门”和江西派不甚许可,而看陈与义倒还觉得顺眼。
 
    陈与义在南宋诗名极高,当时有几个学他的人,像他的表侄张铚和朱熹的父亲朱松。然而他的影响看来并不大,也没有人归他在江西派里,张铚讲他的诗学的时候,就半个字没提起黄庭坚。南宋末期,严羽说陈与义“亦江西之派而小异,刘辰翁更把他和黄庭坚、陈师道讲成一脉相承;方回尤其仿佛高攀阔人作亲戚似的,一口咬定他是江西派,从此淆惑了后世文学史家的耳目。
 
    “简斋集”有胡穉的注本,在宋人注的宋诗里恐怕是最简陋的一种。
--钱钟书<宋诗选注>

陈与义古诗文大全(第1页):

  • 寒食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
  • 观江涨

    涨江临眺足消忧,倚杖江边地欲浮。叠浪併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鼋鼍杂怒争新穴,鸥鹭惊飞失故洲。可为
  •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白竹
  • 次韵乐文卿北园

    红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且复
  • 巴丘书事

    标签:忧国忧民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未必
  • 除夜二首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
  • 襄邑道中

    标签:古诗三百首,写云,抒情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 玉楼春(青墩僧舍作)

    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支郎分半境。残年藜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
  • 归洛道中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人生
  • 得张正字诗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