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丞相章公(时提举洞霄)

作者:释道潜 朝代:宋代

呈丞相章公(时提举洞霄)原文

大涤仙翁谢往还,萧然几席奉清闲。

胸中旧已吞云梦,人望从来重泰山。

书到钟王方绝学,文非典诰不须攀。

名言一一皆公语,它日亲闻广坐间。

诗词问答

问:呈丞相章公(时提举洞霄)的作者是谁?答:释道潜
问:呈丞相章公(时提举洞霄)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呈丞相章公(时提举洞霄)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释道潜的名句有哪些?答:释道潜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删韵

2. 时提举洞霄

参考注释

仙翁

(1).称男性神仙,仙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郑魁铭研诗》:“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西湖佳话·葛岭仙迹》:“神异如此,人人皆道他是仙翁再世。”

(2).对道官的敬称。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仙翁拜揖,念小生与仙翁素乏平生,何以见顾?”

往还

去和来;往来

萧然

(1).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2).空寂;萧条。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 便桥 ,帝仓黄出居 陕 ,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袁鹰 《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3).稀疏;虚空。 宋 叶适 《题<林秀文集>》:“鬢髮萧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皋谒延赏》:“双亲弃世十八年,囊篋尽萧然。”《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州尝被贼,居民萧然。”

(4).简陋。 宋 陆游 《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5).萧洒;悠闲。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宋 苏轼 《游惠山》诗序:“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 北京 事情的态度,真不同!”

几席

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史记·礼书》:“疏房牀笫几席,所以养体也。”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诗:“岂如几席间,百态生浓纤。暮云点新翠,孤烟起朝嵐。” 清 吴伟业 《松鼠》诗:“寻绳透帘幕,掉尾来几席。”

清闲

摆脱工作或摆脱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云梦

亦作“ 云瞢 ”。1.古薮泽名。 汉 魏 之前所指 云梦 范围并不很大, 晋 以后的经学家才将 云梦泽 的范围越说越广,把 洞庭湖 都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 荆州 ,其山镇曰 衡山 ,其泽藪曰 云瞢 。” 郑玄 注:“ 衡山 在 湘 南, 云瞢 在 华容 。”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韩信》:“ 淮阴 总 汉 兵, 燕 齐 擅远声……所悲 云梦泽 ,空伤狡兔情。” 唐 李频 《湘口送友人》诗:“去雁远衝 云梦 雪,离人独上 洞庭 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 洞庭 ,苍苍 云梦 ,控西南之险,当 江 汉 之衝。”

(2).借指古代 楚 地。 唐 陆龟蒙 《庆封宅古井行》:“一朝 云梦 围兵至,胸陷锋鋩脑涂地。”

人望

(1) 人心所向;众人所仰望;威望,声望

文武资人望,谋猷简圣情。——唐·钱起《送李九归河北》

(2) 众望所归的人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从来

向来,一向——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那样

从来如此

泰山

(1) 东岳,中国五岳之首,中国名山,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墨迹,为旅游胜地

(2) 古人把泰山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宝贵的事物

有眼不识泰山

(3) 妻父的代称

呼妻父为泰山,一说云,泰山有丈人峰。—— 晁说之《晁氏客语》

钟王

三国 魏 书法家 钟繇 和 晋 书法家 王羲之 的并称。《晋书·王羲之传论》:“ 伯英 临池之妙,无復餘踪; 师宜 悬帐之奇,罕有遗跡。逮乎 钟 王 以降,略可言焉。”《周书·赵文深传》:“ 文深 雅有 钟 王 之则,笔势可观。” 唐 皎然 《张伯英草书歌》:“先贤草律 * 狂,风云阵发愁 钟 王 。” 宋 欧阳修 《试笔·李邕书》:“因见 邕 书,追求 钟 王 以来字法,皆可以通。” 清 吴伟业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诗:“近代丹青推 董 巨 ,名家毫素重 钟 王 。”

绝学

失传的学问

不然起绝学,犹当垂后统。——刘因《张燕公读书堂》

典诰

(1).《尚书》中《尧典》、《汤诰》等篇的并称。亦泛指经书典籍。《汉书·王莽传中》:“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誥之文。”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孟坚 辞惟温雅,理多愜当。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迨已极其暴厉恣睢之能事,犹恐力有弗逮,则又文之以古昔之典誥,夸之以神武之声威。”

(2).指典章诏令一类文字。《三国志·吴志·王蕃华覈等传论》:“ 华覈 文赋之才,有过於 曜 ,而典誥不及也。” 南朝 梁 沉约 《修定乐书疏》:“《檀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誥之书也。”

(3).指草拟诏令的官职。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近者,代言之臣未尝副吾意;若使居典誥之任,亦国华也。”

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名言

1.称说;描述。 2.著名的言论或话语。

一一

一个一个地;依次地

一一检查

好一一听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一一以叶自彰。——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一一为具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一一自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一一详述之。——清·方苞《狱中杂记》

它日

以后的某一天。 唐 无名氏 《迷楼记》:“它日,倭民 王义 上奏。” 明 何景明 《祭李默庵先生文》:“所自就立者,已弗若公所望见者也。即它日又有能自就立,公又安能知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入其室,金玉斕然盈目。其人恣取以出,而不觉遗其引。它日,内库失金,守藏吏以闻。引有人姓名,曰必此人所盗也。”

坐间

(1).顷刻,登时。 宋 苏轼 《浣溪沙》词:“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那作怪的书生,坐间悄一似风魔颠倒。”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窗外日光弹指过,帘前花影坐间移。”

(2).座席之中。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石莲叶研》:“余过 嘉禾 王悟靖 处士,坐閒有客怀出莲叶研, 端 石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