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原文
目力所见处,耳闻不能到。
隔窗人语闻,耳力目弗照。
闻性近而沉,外物弗能摇。
见性远而浮,一指当前拗。
曰见不如闻,闻远知何调。
曰闻不如见,见近蔽空眊。
此诎彼则信,理趣符道要。
诗词问答
问:理趣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理趣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六
参考注释
目力
视力
一个目力很好的年青人
见处
见地;见解。 宋 许顗 《彦周诗话》:“僕尝三復玩味之,知前辈观书,自有见处。” 明 李贽 《答周西岩书》:“据渠见处,恰似有人生知,又有人不生知。”
耳闻
耳朵所听到的;亲耳闻听
他的一些事我早有耳闻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耳力
耳朵辨音的能力
外物
(1).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龙逄 诛, 比干 戮, 箕子 狂, 恶来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中食论》:“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 唐 高适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宋 曾巩 《救灾议》:“先王之於救灾,髮肤尚无所爱,况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为外物所移夺者,自轻者也。”
(2).谓超脱于物欲之外。《庄子·大宗师》:“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弃志,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劳生愧 严 郑 ,外物慕 张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讯访东宫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坏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于前,且补接既多,不可见移,亦恐外物或为异论,不审可有垂许送东府斋理不?”《梁书·陶弘景传》:“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为务。” 唐 元稹 《赠乐天》诗:“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宋 陆游 《感怀》诗:“一窗修灯下,超然傲 羲 轩 。外物自变迁,内景常默存。”
见性
佛教语。谓悟彻清净的佛性。《坛经·般若品》:“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若人能空之,则不得谓之太虚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学者专以见性为极则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锁闭三年併五载,试他见性与明心。”
一指
(1).一个指头。《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宋 苏辙 《御风辞》:“子轻如鸿毛,彼将以为千石之钟;子细如一指,彼将以为十仞之墉。”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汉 王充 《论衡·程材》:“直言一指,触讳犯忌。”《晋书·苻生载记》:“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天戈一指士争奋,鼠窜狼奔返 晋阳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们脚上的伙计们回来了?’”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后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晋 潘岳 《秋兴赋》:“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於一指。”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虚以同条,齐得失於一指者,爱恶未始有所繫,穷通不足以滑和。”参见“ 一指马 ”。
(4).一个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
当前
目前;现在
人的职责就在于完成当前的任务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理趣
(1).义理情趣。《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每与诸兄论经义,理趣超远,诸兄深以叹伏。”《西游记》第一百回:“主公文辞高古,理趣渊微。”
(2).指思理情致。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右丞 诸作,吐属高华,实宜臺阁;唯《哭殷瑶诗》为特沉痛;《黄花川》、《石门》等作,亦能得山水理趣。”
道要
(1).大要;最主要的方面。《管子·任法》:“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鐘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淮南子·原道训》:“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於无穷之地。”
(2).道教的要义。 晋 葛洪 《神仙传·张道陵》:“ 陵 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 唐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明 屠隆 《綵毫记·访道仙翁》:“向蒙尊师许授道要,面订后期,今弟子已脱世尘,游身物外,入道此其时矣。”
(3).某种学说的精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布衣入馆》:“制曰:‘尔学有师承,亲闻道要,藴櫝既久,声实自彰。’” 宋 张绎 《寄友人》诗:“六经乃道要,无以利心求。” 清 陈确 《别刘伯绳序》:“期以开示来学,发明道要而止。”
(4).指治国的要务。 汉 王逸 《九思·疾世》:“访 太昊 兮道要,云靡贵兮仁义。” 唐 冯万石 《对求贤策》:“拜輶轩於受命之初,希俊贤於御极之首,兹乃 羲 轩 之志, 尧 禹 之心,勤求道要,实所望清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