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丁余膰置酒招绰中德粲逢年

作者:洪迈 朝代:宋代

原文

我生无几求,毕愿老葭菼。
谁令事斗禄,饭粝羹不糁。
书生亦可怜,微物有先感。
朝来食指动,膰肉丰咀啖。
恭惟鱼司寇。
道大长壈坎。
空余祠千载,不救陈蔡惨。
永言百世师,愿学吾岂敢。
当饥不忘歌,既咆复何憾。
安能如王孙,长物贮颐颔。
急呼讲肆人,一醉舍铅椠。
相携桃李径,历乱蹴红毵。
言强三尺喙,气溢一身胆。
平生超然处,独嗜逾昌歜。
诗持寄君,莫遗儿辈览。

诗词问答

问:《上丁余膰置酒招绰中德粲逢年》的作者是谁?答:洪迈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洪迈的名句有哪些?答:洪迈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我生

(1).我之行为。《易·观》:“六三:观我生进退。” 孔颖达 疏:“我生,我身所动。” 朱熹 本义:“我生,我之所行也。”

(2).生我者。指母亲。《后汉书·崔駰传》:“岂无 熊僚 之微介兮?悼我生之歼夷。” 李贤 注:“我生,谓母也。”

无几

(1) 很少,没有多少

所剩无几

(2) 没有多久;不久

无几死于任

毕愿

(1).谓心愿得到满足。《三国志·魏志·王修传》“世称其知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吾薄志毕愿,山藪自处……以此自誓。”

(2).谓满足心愿。 宋 朱熹 《游白鹿得谢字》诗:“会当求敕赐,毕愿老耕稼。” 宋 叶适 《改东门出》诗之一:“我老皮骨销,扶行叹逶迟。安得有远志,毕愿藏郊扉。”

葭菼

芦与荻。均为水生植物名。《诗·卫风·硕人》:“葭菼揭揭。” 毛 传:“葭,芦;菼,薍也。” 汉 张衡 《东京赋》:“内阜川禽,外丰葭菼。”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今復吏于海隅葭菼之中,与国家补錙銖之利。” 清 黄景仁 《过高淳湖》诗:“何物舟背沙沙声,葭菼丛中靡舟入。”

斗禄

微薄的俸禄。 宋 欧阳修 《送郑革先辈赐第南归》诗:“试问尘埃勤斗禄,何如琴酒老云巖。” 宋 曾巩 《杂诗》之三:“ 孔 孟 非其称,斗禄应未取。” 元 张宇 《送田茂卿赴都》诗:“黄卷可能无斗禄,青云自是有天梯。”

不糁

(1).谓无米以和羹。《庄子·让王》:“ 孔子 穷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 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

(2).谓粒米不进。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李文公夜醮》:“夫人背疽,明日内溃,果噦食,昏瞑百刻不糝,徧召医药,曾无少瘳。”

书生

(1) 读书人

白面书生

(2) 指抄写的人

可怜

(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微物

(1).细小的东西;小的生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昔嘉量微物,盘盂小器,犹其昭德记功,载在铭典。” 明 韩洽 《雪下红》诗:“天道存微物,韶华惜岁阑。” 清 黄鷟来 《甲戌晤张蔚生喜而有赋》诗之二:“微物知报德,径寸传 隋 珠。”

(2).喻指卑下者。《南史·周朗传》:“ 朗 悖礼利口,宜合翦戮,微物不足乱典刑,特锁付边郡。”

(3).作自称之谦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仰閲丰施,降惟微物。” 李善 注:“微物,自谓也。”

(4).菲薄的礼物。用作谦词。 明 杨珽 《龙膏记·旤媒》:“这些微物,聊充涂中之费。” 鲁迅 《书信集·致宋琳》:“极欲略备微物,聊申祝意,而南北道远,邮寄不便。”

朝来

早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 元 顾德辉 《青玉案》词:“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食指动

预兆将有口福。语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视而笑。公问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 宋 朱松 《答保安江师送米》诗:“朝来食指动,忽接送米书。”

膰肉

古代祭祀用的熟肉。《孟子·告子下》:“ 孔子 为 鲁 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作“膰肉不至”。 宋 陆游 《舍北摇落景物殊佳偶作》诗:“东邻膰肉至,一笑举新醅。”

咀啖

嚼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雀鳅蛇蟹之异》:“﹝ 吕五 ﹞每以一大斛,置鰍满中,投以盐醯,听其咀啖至困,然后始加刀炙。”

恭惟

见“ 恭维 ”。

司寇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

(2) 姓

大长

首领。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使东三省尚在,而 满洲 大长得以兼统汉人,吾民犹勉自抑制以事之。”

骨牌用语。《红楼梦》第四十回:“ 鸳鸯 道:‘有了一副,左边是个大长五。’”

壈坎

坎壈。 唐 张彪 《北游还酬孟云卿》诗:“行行无定心,壈坎难归来。” 宋 司马光 《上许州吴给事书》:“东西南北,崎嶇壈坎。” 明 唐顺之 《莆田林氏先墓表》:“虽壈坎其身,必发之于其子孙。”

空余

(1) 空着的;未被占用的

空余房屋

空余病床

(2) 空闲;闲工夫

没有空余跟你开玩笑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永言

长言;吟咏。《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孔 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 晋 何敬祖 《杂诗》:“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援 灵均 以永言兮,绎 羲 文 之所指。”

百世师

谓人的品德学问永远为后代的表率。语出《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清 唐甄 《潜书·辨儒》:“ 求 ( 冉求 ) 赐 ( 端木赐 )之学多疾,宜若无功者;诸儒之学如锡百火,可为百世师,宜若有功者。然而得失相反、功业相远也。”

岂敢

(1) 怎么敢;不敢。表示谦逊或讥讽的意思

我岂敢单独行动

(2) 怎敢

他岂敢欺骗她

(3) 我不值得如此称赞。谦辞

岂敢,岂敢!

王孙

(1) 王爵的子孙

(2) 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

王孙公子

长物

原指多余的东西,后来也指象样的东西

别无长物

颐颔

(1).腮颊。 汉 无名氏 《杂事祕辛》:“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靨颐頷,位置均适。”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王大笑曰:‘駙马竟未能忘情於小女颐頷间乎?’” 宋 俞文豹 《吹剑三录》:“《易·颐卦》曰:‘舍我灵龟,观尔朶颐,凶。’灵龟,心也。颐頷肥拥如朵下垂也。从事口腹而失其良心,故凶也。” 清 沉宗骞 《芥舟学画编·相势》:“又将耳根一笔,细细对定,落準其颐頷相接之处。”参见“ 腮颊 ”。

(2).谓点头。表示同意。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上帝追摄王远知易总》:“ 远知 ( 王远知 )战悸对曰:‘ 青邱元老 ,以臣不逮,故传授焉。’老人颐頷。”

肆人

(1).市井之人。《文选·张衡<西京赋>》:“彼肆人之男女,丽美奢乎 许 史 。” 薛综 注:“言 长安 市井之人,被服皆过此二家。”

(2).指店铺中人。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制府》:“近闻其乡人言,有童子窃葱数茎,为肆人告发,公即请王命诛之,人皆以为过当。”

铅椠

(1).古人书写文字的工具。铅,铅粉笔;椠,木板片。语出《西京杂记》卷三:“ 掦子云 好事,常怀铅提槧,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 隋 江总 《皇太子太学讲碑》:“外史所掌,广内所司,靡不饰以铅槧,雕以緗素,此文教之修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一出:“因此远抛铅槧,专习韜鈐。” 清 王韬 《<法越交兵纪>序》:“ 啸云 遂日操铅槧,记事陈词。”

(2).指写作,校勘。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老懒无鬭心,久不事铅槧。” 宋 陆游 《即事》诗:“所惭贪坐睡,铅槧少新功。”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路叙》:“ 汉 将日徵兵,有谁人问及铅槧经生。” 郁达夫 《寄曼陀长兄》诗:“三年铅槧貂裘敝,一服参苓痼疾深。”

(3).指文章,典籍。 唐 卢照邻 《秋霖赋》:“别有东国儒生,西都才子,屋满铅槧,家虚儋石。” 宋 叶适 《次韵韩仲止》:“常日锥刀希 楚 富,千年铅槧讳 丘 穷。” 清 曹寅 《送程吉士》诗:“自我离羣久废学,嬾从铅槧搜糟粕。”

相携

亦作“相擕”。互相搀扶;相伴。《东观汉记·邓禹传》:“ 禹 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以迎,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宋 苏轼 《甘露寺》诗:“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採蕋的游蜂,两两相携;弄巧的黄鸝,双双作对。”《儒林外史》第八回:“当下会了帐,两人相携着下了船坐下。”

见“ 相携 ”。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历乱

亦作“歴乱”。1.纷乱,杂乱。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剉檗染黄丝,黄丝歷乱不可治。” 唐 卢照邻 《芳树》诗:“风归花歷乱,日度影参差。” 宋 梅尧臣 《送周直儒秘校和州都曹》诗:“湿雁不起沙上嘶,君思歷乱如盎丝。” 清 吴伟业 《退谷歌》:“庭草彷彿 江 南緑,客心歷乱登高目。” 冰心 《超人》:“繁星历乱的飞舞进来。”

(2).烂熳。 南朝 梁 简文帝 《采桑》诗:“细萍重叠长,新花歷乱开。” 元 张雨 《燕山亭·杨梅》词:“纤手素盘,歴乱殷红,浮沉半壶脂水。”《天雨花》第一回:“一头黄髮挽时新,野花歷乱簪双鬓。”

三尺喙

(1).《庄子·徐无鬼》:“ 丘 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於此乎言之。 市南宜僚 弄丸而两家之难解, 孙叔敖 甘寝秉羽而 郢 人投兵。 丘 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宋 苏轼 《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臣等虽三尺之喙,日诵五车之书,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 宋 杨万里 《和王司法雨中惠诗》之一:“絶怜法曹三尺喙,不辨太仓五升米。”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宋 刘克庄 《吊锦鸡一首呈叶任道》诗:“酷哉三尺喙,残此一段锦。”

一身

(1) 全身,浑身

一身正气

(2) 一套(衣服)

一身新衣服

(3) 一个人

孑然一身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超然

(1) 超脱世俗

历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态度

(2) 怅惘的样子

超然不对

昌歜

(1).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 菖 ”。古以飨他国之来使,以示优礼。

(2).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 菖 ”。传说 周文王 嗜昌歜, 孔子 慕 文王 而食之以取味。后以指前贤所嗜之物。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唐 皮日休 《郢州孟亭记》:“既慕其名,亦覩其貌,盖 仲尼 思 文王 ,则嗜昌歜。” 宋 苏轼 《仁宗皇帝御飞白记》:“存昌歜以追嗜好,不若因褒贬以想见其所与之人。” 宋 陆游 《夜坐观小儿作拟毛诗欣然有赋》:“即今见汝尚懽欣,此癖真同嗜昌歜。”

(3).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 菖 ”。端午节有食菖蒲菹与饮菖蒲酒之俗。 宋 范成大 《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之三:“黍筒小费名田课,昌歜多浮乐圣杯。” 清 宫鸿历 《长安午日》诗:“綵结灵符聊辟鬼,盘堆昌歜故愁吾。”

持寄

持物寄人。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唐 权德舆 《郴州换印因寄员外使君》诗:“缄题 桂阳 印,持寄 朗陵 兄。” 宋 王安石 《怀元度》诗之三:“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儿辈

孩子们;后辈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