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中丞王阳明抚镇江右

作者:白圻 朝代:明代

送中丞王阳明抚镇江右原文

龙江风静潮初落,枫叶芦花秋漠漠。

船头击鼓催发船,为君起舞劝君酌。

怜君独擅八斗才,夙承家学继抡魁。

纳忠一疏昭日月,谪官三载留尘埃。

清朝选拔采廷论,碧海神虬岂终困。

省寺回翔几十年,超陟内台持帝宪。

惭予仰德如斗山,敢云契谊同金兰。

二子从君辱陶冶,耳提面命开蒙顽。

使旌摇曳西江路,天子恩威两宣布。

礼乐三年笔底翻,甲兵数万胸中富。

大敷文教畅武功,帝曰汝来匡朕躬。

唐虞治道在古学,朝夕岩廊沃圣衷。

诗词问答

问:送中丞王阳明抚镇江右的作者是谁?答:白圻
问:送中丞王阳明抚镇江右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白圻的名句有哪些?答:白圻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十五

参考注释

枫叶

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晚出西射堂》诗:“晓霜枫叶丹,夕曛嵐气阴。”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潯阳 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明 徐霖 《绣襦记·共宿邮亭》:“山远天高烟水寒,两岸楼臺枫叶丹。” 杨朔 《香山红叶》:“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芦花

芦苇的白色花毛

漠漠

(1) 寂静无声

漠漠门长掩

(2) 密布;布满

云漠漠,风瑟瑟

(3) 迷蒙

天漠漠

雨漠漠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雁荡经行云漠漠。——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广阔

荒原漠漠

(5) 冷淡,不关心

何乃视之漠漠

(6) 茂盛、浓郁

漠漠芳馨

船头

即“船首”

击鼓

打鼓作声;用鼓声打出信号或表示愿望

击鼓(吹号)要求休战谈判

催发

催促出发。 宋 柳永 《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俺们也是从征的。俺本官説这坊厢里,有箇 花弧 ,教俺们来催发他,一同去路。快着些。”

起舞

亦作“ 起儛 ”。1.起身舞蹈。《国语·晋语二》:“ 驪姬 许诺,乃具,使 优施 饮 里克酒 。中饮, 优施 起舞。”《隋书·五行志上》:“ 武帝 讲於 重云殿 ,沙门 誌公 忽然起儛歌乐,须臾悲泣。” 宋 王安石 《后元丰行》:“ 吴 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太宗 起舞,诸王等更迭奉觴。”

(2).“闻鷄起舞”的省略。表示志士及时奋发,刻苦磨炼。典出《晋书·祖逖传》。 宋 苏辙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诗:“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清 纳兰性德 《满庭芳·题元人<芦州聚雁图>》词:“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应中宵起舞到鷄鸣,练腰脚。”参见“ 闻鸡起舞 ”。

独擅

独自据有;独揽

独擅此技

八斗才

旧时比喻高才。典出宋·无名氏《释常谈》:“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家学

书香世家中相延续的学问

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 苏轼《刘壮与长官是堂》

抡魁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亦指中选第一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开庆六士》:“时相好名,牢笼 宜中 为抡魁,餘悉擢巍科。”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文省幸抡魁,到皇都赴礼闈。”《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功名着意本抡魁,一字争差不得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生以是抡魁。明年,举进士,授词林。”

忠一

忠诚专一。《新唐书·朱敬则传》:“ 元忠 、 説 秉心忠一,而所坐无名,杀之失天下望。”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谪官

(1).贬官另任新职。 唐 杜甫 《所思》诗:“苦忆 荆州 醉司马,謫官樽俎定常开。”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后果謫官於 邠 。”

(2).被贬降的官吏。《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大王者,仙府之謫官也。”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况 介 等此者虽为謫官,幸蒙陛下宽恩,各得为郡,未至失所。”

尘埃

(1) 飞扬的尘土

尘埃传播病菌

(2) ;比喻污浊的东西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唐· 杜甫《兵车行》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蒙世俗之尘埃。

清朝

清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八:“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宋 苏辙 《僧伽塔》诗:“方丈近闻延老宿,清朝留客语逡巡。” 明 唐寅 《白发》诗:“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

清明的朝廷。《后汉书·列女传·班昭》:“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 子穀 负辱清朝。” 唐 罗隐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诗之二:“敢恨甲兵为弃物,所嗟流品误清朝。” 宋 苏轼 《故李承之待制之六丈挽词》:“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 明 刘基 《拟连珠》之六八:“舞法之吏,不乐清朝。”

选拔

按条件进行挑选

在选拔赛中合格的队

廷论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上善《穀梁》,后大儒 萧望之 等廷论二家同异,多从《穀梁》。由是《穀梁》学復兴。” 宋 陈亮 《王珪确论如何》:“诸公亦奋然并见其才,而无相媢之意,虽至於廷论之际,辩其所长,如数黑白,则诸公岂不各以 * 哉!”

(2).朝廷上的议论。 明 王世贞 《少保王公督府奏议序》:“下有不一之将心,而上有不一之廷论。”

碧海

碧蓝色的海

神虬

神龙。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倾庶鸟之巢,则灵凤不集;漉鱼鳖之池,则神虬遐逝。”

省寺

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於 靖安里 ,下及 天寳 ,五世其居,冕昪駢比,罗列省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朝廷闢西苑,广御池,而尚书无厅事,郎曹无本局,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礼部试士或就 武成王庙 ,是岂太平之制度邪!望别修省寺,用列职官。”

回翔

(1).盘旋飞翔。 汉 王褒 《九怀·昭世》:“世溷兮冥昏,违君兮归真,乘龙兮偃蹇,高回翔兮上臻。” 晋 傅玄 《秋兰篇》诗:“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南齐书·祥瑞志》:“十一月,虏国民 齐祥 归入 灵丘关 ,闻殷然有声,仰视之,见山侧有紫气如云,众鸟回翔其间。” 唐 孟浩然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诗:“遥怜 上林 雁,冰泮也回翔。”

(2).徘徊;流连。 宋 苏轼 《奉和凝祥池》诗:“鸣鑾自容与,立马久回翔。” 元 范梈 《翰林杨仲弘诗集序》:“ 皇庆 初, 仲宏 与余同为史官,会时有纂述事,每同舍下直,已而犹相与回翔留署,或至见月,月尽继烛。”

(3).往返,往复。 宋 曾巩 《侍中制》:“某行蹈中和,学通古今,从容应物,有适用之材,慷慨立朝,多据经之论,比回翔於禁闥,遂更践於枢庭。” 明 李东阳 《送都御使陈公之南京诗序》:“公( 陈德政 )举 天顺 甲申进士,自吏部而南,专领刑狱,回翔郎署间久。” 清 钱谦益 《太常寺少卿郑三俊授中宪大夫》:“﹝ 郑三俊 ﹞性资恢杰,风操端庄,初以循良,进於留署,回翔守郡,敭歷宪司。”

(4).悠闲自适貌。 汉 王粲 《杂诗》之一:“回翔游广囿,逍遥波水间。” 清 王先谦 《朱梅崖溪音序》:“ 筠园 方壮时,以诗名天下,尝游太学……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谿上,其诚有所乐耶?”

亦作“廻翔”。1.盘旋飞翔;回旋。《楚辞·九歌·大司命》:“君迴翔兮以下,踰 空桑 兮从女。” 南朝 梁 沉约 《咏湖中雁》:“白水满春塘,旅鴈每廻翔。” 清 蒲松龄 《蝗赋》:“或轩翥而竞去,或迴翔而顿止。” 茅盾 《子夜》一:“从屋子里散射出来的无线电音乐在空中回翔。”

(2).指盘旋而行。 明 汤显祖 《游罗浮山赋》序:“从数羽衣人芟藴而上,鸟道三十餘里,迴翔眩视,草树飞走,光气有异,非所经识,意谓灵境。” 清 戴名世 《书许翁事》:“尝与余登高山,驰马直腾,迴翔上下,趫健如少壮。” 清 蒲松龄 《南山寿毕年伯母》诗:“八袠康强尚如昔,弛杖迴翔步高甬。”

(3).水回流。《文选·枚乘<七发>》:“迴翔 青篾 ,衔枚 檀桓 。” 李善 注:“迴翔,水復流也。”

(4).回转;返回。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九:“一去 崑崙 西,何时復迴翔。”

(5).逗留;徘徊。《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军师进曰:‘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係四方;輜车直入无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 唐 无名氏 《白蛇记》:“二 * 曰:‘娘子住此之东,今先去矣,郎君且此迴翔,某即出奉迎耳。’” 明 徐渭 《又启诸南明侍郎》:“怜惜之心,或夺於顾忌;扶持之力,遂阻於迴翔。”

(6).指任职或施展才干。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西川 是宰相迴翔地。” 清 归庄 《左柱国光禄大夫路文贞公行状》:“已而里居,久之,復迴翔清署。”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前的社会组织,不能供他回翔。”

(7).反复。 清 戴名世 《与何屺瞻书》:“余读之,廻翔往復,不能释去。”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援鹑堂笔记》:“见壁间悬有 归有光 文,今之 欧阳子 也,迴翔雒诵,不能舍去。”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超陟

越格提升。 唐 元稹 《杨嗣复授尚书兵部郎中制》:“尔其试守兹任,为予简稽。苟能修明,旋议超陟。”

内台

(1).尚书省。《南齐书·王思远传》:“ 建武 中,迁吏部郎。 思远 以从兄 晏 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臺权要之职,上表固让。”

(2).指御史台。《元史·百官志二》:“ 江南 诸道行御史臺,设官品秩同内臺。 至元 十四年始置 江南 行御史臺于 扬州 ,寻徙 杭州 ,又徙 江州 。二十三年迁于 建康 ,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臺。”

斗山

(1).北斗和 泰山 。比喻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为人们所敬仰的人。 宋 楼钥 《送张定叟尚书镇襄阳》诗:“ 南轩 传圣学,后进斗山仰。” 明 杨珽 《龙膏记·开阁》:“老相公斗山在望,鼎鼐久调,小生猥以鄙贱之姿,谬奉特达之愿。” 清 赵翼 《故吏部尚书汪文端公》诗:“吾师 松泉公 ,一代斗山仰。”

(2).比喻人们对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者的敬仰。 明 张居正 《和答龙湖阁老舟中见示》:“海内几年公辅望,士林今日斗山情。”

契谊

交情,友谊。 元 萨都剌 《峨眉云歌谢照磨李伯贞遗白石》:“古人契谊重金石,此物岁寒冰雪心。” 明 何景明 《六子诗·王职方尚絅》:“职方吾益友,契谊鲜与同。”

金兰

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

山公与 嵇、阮一面,契若金兰。——《世说新语·贤媛》

金兰之友

陶冶

(1) 烧造陶器、冶炼金属

(2) 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

耳提面命

《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思是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后来用“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开蒙

旧时指儿童入书塾接受启蒙教育;泛指开始教儿童识字学习

摇曳

(1) 晃荡;飘荡

摇曳的烛光

住宅角落处的竹枝在晚风轻微吹拂下缓缓摇曳

(2) 逍遥

江路

(1).江河航道或航程。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江 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宋 苏辙 《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诗:“不知江路长,但觉青山騖。” 清 朱彝尊 《送林佳玑还莆田》诗:“寒风江路兼山路,落日长亭更短亭。”

(2).江边道路。 唐 杜甫 《西郊》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子坐明堂。

恩威

恩惠与威力。多指仁政与刑治。《魏书·皇后传·宣武灵皇后胡氏》:“自是朝政疏缓,恩威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贪惏。”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还京洛偶叙所怀》诗:“务繁多簿籍,才短乏恩威。”《明史·广西土司传三·利州》:“七年, 豹 復与 颜 相仇杀,帝敕总兵官 吴亮 宣布恩威,令各罢兵。”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主要的不要让他们打成一条心,对于这样的人要恩威并用,也要恩威分用,你懂得吗?”

宣布

公之于众

宣布大赦

礼乐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 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笔底

犹笔下。 唐 刘禹锡 《答乐天见忆》诗:“笔底心无毒,杯前胆不豩。”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懂得他们性格中最细微的部分时,人物才能在作家笔底活起来。”

甲兵

(1) 铠甲和兵器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秦风·无衣》

甲兵顿弊。——宋· 苏轼《教战守》

(2) 兵士或军队

抑王兴甲。——《孟子·梁惠王上》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文教

(1) 文化和教育

文教工作

文教事业

(2) ;指礼乐法度

(3) 文章教化

文教之宏敷

武功

(1) 专指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战功

文治武功

(2) 武工

朕躬

我,我身。多用于天子自称。《书·汤诰》:“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曰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恤朕躬。”《类说》卷二二引 宋 范镇 《东斋记事·改罪己词》:“今春太旱,赤地千里,天威震动,以戒朕躬。”《清史稿·宣宗纪三》:“一夫失所,罪在朕躬,卿等善为之。”

唐虞

唐尧 与 虞舜 的并称。亦指 尧 与 舜 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 唐 虞 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 唐 虞 之治乎!” 宋 刘过 《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 伊 吕 ,世似 唐 虞 。”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好像置身在 唐 虞 时代以前。”

治道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治道之兴,邪人不利。” 王闿运 《<尚书大传>序》:“然就其断章,寻与宏旨,足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训,雄文章。”

(2).修筑道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新唐书·韩琬传》:“ 永淳 时, 雍丘 令 尹元贞 坐妇女治道免官,今妇夫女役常不知怪。”

古学

(1).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 徐彦 疏:“《左氏》先著竹帛,故 汉 时谓之古学;《公羊》 汉 世乃兴,故谓之今学。” 汉 许冲 《上<说文解字>书》:“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 慎 ,本从 逵 受古学。” 段玉裁 注:“古学者,《古文尚书》、《诗毛氏》、《春秋左氏传》及《仓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学也。”《后汉书·郑玄传》:“中兴之后, 范升 、 陈元 、 李育 、 贾逵 之徒争论古今学,后 马融 答 北地 太守 刘瓌 及 玄 答 何休 ,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明 杨慎 《谭苑醍醐·庄子解》:“《庄子》为书……士无古学,不足以知之。”后泛指研究古代文化学术。 胡适 《<国学丛刊>发刊宣言》:“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

(2).科举功令文字如策论、律赋、经义、八股文、试帖诗以外的经史学问,称古学。 宋 李幼武 《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六:“﹝ 吕希哲 ﹞从 王安石 学。 安石 以为:凡士未官而事科举者,为贫也;有官矣,而復事科举,是侥倖富贵利达,学者不由也。公闻之,遽弃科举,一意古学。”《儒林外史》第四六回:“ 唐二棒椎 道:‘ 老华 ,我正有件事要来请教你这通古学的。’ 虞华轩 道:‘我通甚么古学,你拿这话来笑我。’”

朝夕

(1) 时时;日日夜夜

朝夕思慕

朝夕遣人。——《汉书·李广苏建传》

汝朝夕待母。——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史朝夕狱门外。——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一朝一夕,指短时间

只争朝夕

岩廊

亦作“ 巖郎 ”。亦作“岩廊”。1.高峻的廊庑。《汉书·董仲舒传》:“盖闻 虞舜 时,游於巖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堂边廡巖郎,谓巖峻之郎也。”

(2).借指朝廷。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巖廊,览羣臣极言。”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端拱巖郎,高居深视,以冕旒自蔽,而秋毫必察;以黈纊塞耳,而芥动必闻。”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卑人緑螘一生,青毡半世,志存丘壑,梦断巖廊。” 清 赵翼 《题周山茨观察老圃秋容图》诗:“君不见 陶 家篱、 韩 相圃,一在岩廊一环堵。”

圣衷

天子的心意。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过王浚墓>》:“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偶读 冯益都 相公集,有《弔明季杨左二公》诗云:‘忠魂莫再伤寃抑,今日犹能厪圣衷。’”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高起潜 在密奏中提到这样一句:‘闻东虏仍有议和诚意。倘此事能成,或可救目前一时之急。国事如此,惟乞皇爷圣衷独断。’”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