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于高士

作者:何梦桂 朝代:宋代

钱于高士原文

狙公穷四三,羸马疲钩百。
归来南山南,扫门谢俗客。
有客扣我扃,猿鹤惊褫魄。
行行杖青藜,吹烟照琴册。
双頄凝丹霞,秋水入瞳碧。
极谈造玄玄,对坐忘岸帻。
山巅有老杞,枯槁无液泽。
夜半出精怪,尚或闻犬咋。
只今吾丧我,谁能逐辙迹。
一笑客出门,山空霜月白。

诗词问答

问:钱于高士的作者是谁?答:何梦桂
问:钱于高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何梦桂的名句有哪些?答:何梦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狙公

古代喜养猿猴者。《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养猨狙者也。”《列子·黄帝》:“ 宋 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羣。” 张湛 注:“狙公,好养猿猴者,因谓之‘狙公’也。”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之一:“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明 唐寅 《桃花庵与祝允明黄云沉周同赋》诗之一:“燕婢泥衔紫,狙公果献红。” 梁启超 《论刚毅筹款事》:“狙公饲狙,朝三暮四,其伎俩何以异是。”

四三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宋史·李穀昝居润等传论》:“ 五季 为国,不四三传輒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习以为常。”

钩百

上百次地回旋。一说鉤通“ 奏 ”。“鉤百”谓趋走百里。《庄子·达生》:“ 庄公 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鉤百而反。” 成玄英 疏:“任马旋回,如鉤之曲,百度反之,皆復其跡。”《吕氏春秋·适威》:“以为 造父 不过也,使之鉤百而少及焉。” 陈奇猷 校释:“‘鉤百’即‘奏百’,亦即‘走百’、‘趋百’,係古人恒言,义为趋走百里……‘使之鉤百而少反焉’,谓使之趋走百里而少顷即返耳。”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扫门

(1). 汉 魏勃 少时欲求见 齐 相 曹参 ,贫无以自通,乃常早起为 齐 相舍人扫门。 齐 相舍人怪而为之引见。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后以“扫门”为求谒权贵的典故。 唐 钱起 《送杨錥归隐》诗:“悔作扫门事,还吟招隐诗。” 宋 无名氏 《释常谈·扫门》:“凡欲求事,先施功力,谓之扫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次年 楚王 妖书诸事起, 沉 遂为公议所弃……旋以扫门入幕,受指目矣。” 清 袁枚 《枚方以诗呈中丞而中丞适以诗至病中如数奉答即以留别》之四:“扫门 魏勃 从今远,识曲 钟期 自古稀。”

(2).洒扫门庭。表示迎宾诚意。《玉娇梨》第十八回:“ 苏友白 道:‘晚生在此,也无甚事,老先生行后,也就要动身了,大都违颜半月,即当至贵村叩謁矣。’ 白公 道:‘至期当扫门拱候。’”

俗客

(1).指不高雅的客人。 唐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宋 梅尧臣 《舟中夜与家人饮》诗:“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清 查慎行 《雨夜过徐淮江》诗之一:“五经自课佳儿读,半刺曾嫌俗客通。”

(2).指尘世间人,与神仙或出家、隐逸之人相对。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 靖 俗客,非乘云者,奈何能行雨?”《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孔明 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 刘皇叔 在此,立候多时。’”

鹤惊

犹鹤警。 宋 惠崇 《宿齐上人禅斋》诗:“鹤惊金刹露,龙蛰玉瓶泉。”

褫魄

夺去魂魄。《文选·张衡<东京赋>》:“罔然若酲,朝罢夕倦,夺气褫魄之为者也。” 薛综 注:“惘然如神夺其精气,又若魂魄亡离其身。” 宋 叶适 《郑景元墓志铭》:“其论议愤发,笔宽墨餘,佞者褫魄,贵者夺色。” 清 屈复 《力士椎》诗:“ 祖龙 不死安可得,輼凉车已先褫魄。”

行杖

谓用杖责打。《北齐书·高阳王湜传》:“﹝ 湜 ﹞以滑稽便辟,有宠於 文宣 ,常在左右,行杖以挞诸王。太后深衔之。”《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别人责治家奴,定然计其过犯大小,讨个板子,教人行杖,或打一十,或打二十,分个轻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征》:“行杖铺堂。”

青藜

(1).指藜杖。 唐 刘言史 《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诗:“鹿袖青藜鼠耳巾,潜夫岂解拜朝臣。” 宋 王安石 《昼寝》诗:“井径从芜漫,青藜亦倦抉。” 明 徐渭 《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诗之三:“ 阿宣 也锁书堂去,独曳青藜咏玉簪。”

(2).《三辅黄图·阁》:“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 宋 王安石 《上元戏呈贡父》诗:“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金莲烛,祥光普照,喜得红云飞绕,依稀似对青藜耀。” 清 陈鹏年 《冬日感怀》诗:“直庐夜检青藜照,讲幄朝呈《 * 通》。”

(3).借指苦读之事。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则得妻》:“衣冠俊雅,为姻亲青藜抛下。”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怅怅词》词:“问何为潦倒、青藜笔砚。老大怕逢裘马辈,颠狂合入烟花院。”

(4).借指读书人。 明 夏完淳 《军宴》诗之一:“自愧青藜陪客座,幸从 细柳 识军威。”

吹烟

亦作“ 吹烟 ”。1.浮动的云烟。 唐 温庭筠 《相和歌辞·堂堂》:“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2).指吸鸦片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条规》:“三要鍊好心肠,不得吹烟、饮酒,公正和儺。毋得包弊狥情,顺下逆上。” 艾芜 《南行记·私烟贩子》:“来吹一口!我不会要你钱的。吹烟才有出息,你怕上瘾么?”

见“ 吹烟 ”。

丹霞

(1).红霞。 三国 魏 曹丕 《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丹霞烂成綺,素云轻若綈。” 明 夏完淳 《叙怀》诗:“丹霞照深池,清暉被嘉树。”

(2).比喻红艳的色彩。 晋 傅玄 《艳歌行》:“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筝妓二十韵》:“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红楼梦》第五八回:“﹝ 宝玉 ﹞从 沁芳桥 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秋水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望穿秋水

极谈

犹详谈;纵谈。《宋史·张昭传》:“后至 赞皇 ,遇 程生 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 * ,月出东岭,松桂如蒙霜雪,与诸人凭栏极谈,至夜分散。” 明 袁宏道 《游德山记》:“别后暑气大作,遂坐山中与诸衲极谈,庆快无暑。”

造玄

谓达到玄妙之境界。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思入杳冥。则无我无物,诗之造玄矣哉!”

坐忘

道家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郭象 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唐 孟浩然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诗:“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不违仁者三月也,不违如愚者终身也。忘仁义,忘礼乐,而至于坐忘也。”

岸帻

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 汉 孔融 《与韦端书》:“閒僻疾动,不得復与足下岸幘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晋书·谢奕传》:“岸幘笑咏,无异常日。” 唐 白居易 《喜与杨六侍御同宿》诗:“岸幘静当明月夜,匡牀闲卧落花朝。” 宋 陈与义 《岸帻》诗:“岸幘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郭沫若 《颂武汉》诗:“天堑通衢我再来,披襟岸幘嘆雄哉!”

山巅

亦作“ 山颠 ”。山顶。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汉 郑玄 笺:“卒者崔巍也。谓山巔之末也。” 唐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之四:“ 赤甲 白盐 俱刺天,閭阎繚绕接山巔。” 鲁迅 《集外集拾遗·怀旧》:“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 萧乾 《初冬过三峡》:“过 瞿塘峡 ,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

枯槁

(1) 干枯;枯萎

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淮南子·原道训》

(2) 憔悴

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夜半

见“半夜”

今夜半。——明· 魏禧《大铁椎传》

精怪

妖怪;鬼怪

只今

如今;现在。 唐 李白 《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吴王 宫里人。” 宋 陈师道 《春怀示邻里》诗:“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清 李国宋 《朝天宫感怀》诗:“自昔鼎成龙已去,只今松老鹤还飞。” 郭沫若 《雄师百万挽狂澜》诗:“只今双喜大临门,‘七一’佳期水库成。”

辙迹

亦作“ 辙跡 ”。1.车子行驶的痕迹。《艺文类聚》卷七一引 晋 枣据 《船赋》:“且其行无辙跡,止无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驰奔。”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跨中州之辙迹,穷神行之轨躅。” 唐 白居易 《人之穷困由君之奢欲策》:“倦畋渔之乐,疲辙跡之游。” 清 马维翰 《泸定桥》诗:“人影漾惊波,行空无辙跡。” 艾青 《手推车》诗:“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

(2).痕迹。《老子》:“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 南朝 梁 任昉 《答刘居士》诗:“行无辙跡,理絶心机。”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三》:“ 颜子 则去一分私,显一分公,除彼己之辙迹,而显其和平。”

(3).犹途径。《淮南子·主术训》:“今治乱之机,辙跡可见也。”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他如七十子之徒,虽其才各殊,至於辙迹亦一而已,盖自任之道同也。”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夫 孟 荀 文之祖也; 子政 、 子云 ,文之盛也:典型具在,辙迹各殊。”

见“ 辙迹 ”。

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空霜

飞霜。 唐 王昌龄 《江上闻笛》诗:“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月白

(1).月为白色。《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太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2).带蓝色的白色。因近似月色,故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白有漂白、月白;黄有嫩黄,如桑初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只见他光着个脑袋,靸拉着双山底儿青缎子 山东 皂鞋,穿一件旧月白短袷袄儿。” 鲁迅 《彷徨·祝福》:“她不是 鲁镇 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3).月色皎洁。 唐 杜牧 《猿》诗:“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 宋 陆游 《夜汲》诗:“酒渴起夜汲,月白天正青。” 元 赵孟頫 《新秋》诗:“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

(4).比喻清新。 南朝 梁 萧统 《十二月启·姑洗三月》:“持 郭璞 之毫鸞,词场月白;吞 罗含 之彩凤,辨囿日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