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代

采桑子原文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
翠帐犀帘。
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云散香残。
风雨蛮溪半夜寒。

诗词问答

问:采桑子的作者是谁?答:朱敦儒
问:采桑子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采桑子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朱敦儒的名句有哪些?答:朱敦儒名句大全

朱敦儒采桑子书法欣赏

朱敦儒采桑子书法作品欣赏
采桑子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一番

(1).一回;一次;一阵。《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 唐 孔颖达 疏:“此射夫皆已射一番。” 宋 范成大 《落鸿》诗:“只道一番新雨过,谁知双袖倚楼寒。”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你一番价探望哥哥,吃的来醺醺醉。”《西游记》第四二回:“一番搭上手,斗经四五个回合,行者揑着拳头,拖着棒,败将下来。” 毛 * 《新民主主义的 * 》:“顽固到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就要开大会,‘促’他一番。”

(2).一种;一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癸卯妖书》:“但其所倾陷者,别是一番人耳。” 许地山 《命命鸟》:“她自经过这一场恐慌,精神上遂起了莫大的变化。对于婚姻别有一番见解。”

(3).一张;一片。《新唐书·藩镇传·王鎔》:“况继奉天子詔和解,能无一番纸坠北路乎?”

海角

(1).本指突出于海中的狭长形陆地,常形容极远僻的地方。 元 范梈 《游南台闽粤王庙》诗:“海角钓龙人杳杳,云间待雁路迢迢。” 元 张雨 《答杨廉夫》诗之二:“詔书宽大到海角, 河 北饥氓争倒戈。”

(2). 许地山 有短篇小说《海角底孤星》。

(3).用海螺壳作的号角。《西游补》第八回:“外面又擂鼓一通,吹起海角,击动云板。”

凄凉

(1) 孤寂冷落

夜景凄凉

(2) 悲凉

字字凄凉

长安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翠帐

饰以翠羽的帷帐。 南朝 齐 谢朓 《拟宋玉<风赋>》:“开翠帐之影蔼,响行珮之轻鸣。” 南朝 梁 何逊 《和萧咨议岑离闺怨》:“含悲下翠帐,掩泣闭金屏。”

依旧

依然像从前一样

书房的陈设依旧未变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玉人

(1).雕琢玉器的工人。《周礼·考工记·玉人》:“玉人之事。” 贾公彦 疏:“云玉人之事者,谓人造玉瑞、玉器之事。”《荀子·大略》:“ 和 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寳。”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序·吕紫微》:“余以 宣城 诗巧之如锦工机锦,玉人琢玉,极天下之巧妙。”

(2).玉雕的人像。 晋 王嘉 《拾遗记·蜀》:“ 河南 献玉人,高三尺。”《北史·隐逸传·崔赜》:“ 蓝田 令 王曇 於 蓝田山 得一玉人,长三四寸,著大领衣,冠幘。”

(3).容貌美丽的人。《晋书·卫玠传》:“﹝ 玠 ﹞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裴楷 ﹞麤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后多用以称美丽的女子。 唐 元稹 《莺莺传》:“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前蜀 韦庄 《秋霁晚景》诗:“玉人襟袖薄,斜凭翠栏干。” 宋 谢逸 《南歌子》词:“画楼朱户玉人家,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睹卿半面,长繫梦魂;不图玉人,奄然物化。” 黄侃 《无题》诗:“春晚垂杨映画楼,玉人微拨鈿箜篌。”

(4).对亲人或所爱者的爱称。 唐 权德舆 《送卢评事婺州省觐》诗:“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 宋 张先 《菩萨蛮》词:“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快疾忙报与您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三折:“则今朝别了玉人,多感承谢了盘费。”

(5).仙女。 唐 贾岛 《登田中丞高亭》诗:“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 唐 杜牧 《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寄与玉人天上去, 桓将军 见不教吹。”

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调琴

弹琴。《汉书·扬雄传上》:“阴阳清浊穆羽相和兮,若 夔 牙 之调琴。” 唐 郑谷 《献制诰杨舍人》诗:“窗下调琴鸣远水,帘前睡鹤背秋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

低鬟

犹低首,低头。用以形容美女娇羞之态。 唐 刘禹锡 《伤秦姝行》:“芳筵银烛一相见,浅笑低鬟初目成。” 清 繆艮 《沉秀英传》:“﹝ 秀英 ﹞低鬟一笑,行酒数行,坐客皆为心醉。”

云散

像天空的云那样四处散开。比喻曾经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各个地方

旧友云散

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蛮溪

指南方的溪流。 宋 梅尧臣 《杜挺之赠端溪圆砚》诗:“案头蛮溪砚,其状若圆璧。”按,此指 广东 高要 之 端溪 。 明 区大相 《入罗滂水》诗:“潮响蛮溪合,林光瘴峒消。”

半夜

(1) 夜的中间;特指夜里12点钟

(2) 一夜之半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聊斋志异·促织》

诗文赏析


这首《采桑子 》,是作者客居南雄州时追怀汴京繁华、伤时感乱之作。
起笔二句叙梦回汴京 。“海角”指词人当时所在的岭南海隅之地 。“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南雄州一带,当时是荒凉的边远地区。词人避乱遐方,形单影只,举目无亲。在这里,即使做梦,也该是凄凉的。但今宵所作的梦,却把自己带回了往昔繁华的旧都。“海角”与“长安”,不仅表明空间距离遥远,而且标志着丧乱与繁华、战争与承平两个不同的历史环境 。“却”字正突出强调了这不同的历史环境所给予词人的心理感受,其中有意外的欣喜,更含无限的感怆。
“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二句展示梦境中京师繁华旧事的一角。在华美的居室里,翠帐低悬,犀帘垂地,床前的屏风,曲曲斜斜,依旧展开着十二扇屏山 。这里只写“翠帐”、“犀帘”、“屏山”,而它们所暗示的往昔汴京士大夫的繁华生活、温馨旧事不难想见 。“依旧”二字,不但贯通上下两句,而且贯通上下两片。在梦中,这一切都是那样熟悉、亲切,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实际上这一切已经成为不可回复的旧梦。梦中“依旧”正暗示出梦后的荡然无存。
过片“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紧承上片三四句,续写繁华旧梦。美丽的歌妓在宴席上为自己调琴理弦,弹奏乐曲,敛眉低首,若不胜情,说不尽的温馨旖旎,风流绮艳。上片三四句侧重写环境,这两句侧重写人的活动。两汇合,即一幅华堂夜宴图。
由此可见词人所怀恋的汴京繁华,实际上就是上层士大夫的乐宴生活。
“云散香残 ,风雨蛮溪半夜寒。”云散,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的故实,暗示绮艳梦境的消逝;香残,是说梦境既逝,梦中的馨香亦不复存留。眼前面对的,是荒寒的海角凄凉之地;耳畔听到的,是夜半风雨交加中蛮溪流水的凄寒声响。消逝的梦境与凄寒的现境的对照,强化了词人的今昔盛衰之感、伤时感乱之痛和天涯羁旅之悲,结尾的“寒”字,不纯是切肤之感到的,更是内心寂寞凄凉的反映。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