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首

作者:释善清 朝代:宋代

偈五首原文

云从龙,风从虎,冬至寒食一百五。
自古相传直至今,南泉不打监官鼓。
参玄人,休莽卤,甜者甜兮苦者苦。
直截毗卢向上关,莫教错却来时路。

诗词问答

问:偈五首的作者是谁?答:释善清
问:偈五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善清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善清名句大全

释善清偈五首书法欣赏

释善清偈五首书法作品欣赏
偈五首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云从

(1).语出《诗·齐风·敝笱》:“ 齐子 归止,其从如云。”后用“云从”比喻随从之盛。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连国云从,宏论风行。”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粉黛云从,酒胾雾霈,玉椀金甌,光映几案。”

(2).借指随从者。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遂使 盟津 契会,此时莫愧於云从; 羑里 栖迟,昔日何伤於鱼服。”

风从

顺从,响应。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若侮慢,不式王命,然后谋力云合,指麾风从。”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大君有命,孰不风从。” 孙中山 《民生主义》第一讲:“至于 马克思 所著的书,和所发明的学说,可说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大成,所以他的学说一出来之后,便举世风从。”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寒食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一百五

(1).指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为寒食,故名。 唐 姚合 《寒食诗》之一:“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 唐 温庭筠 《寒食节寄楚望》诗之二:“家乏两千万,时当一百五。” 宋 苏辙 《新火》诗:“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自冬至一百有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参见“ 一百五日 ”。

(2).牡丹之一种。开于寒食节,故称。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花释名》:“一百五者,多叶,白花。 洛阳 花以穀雨为开候,而此花常至一百五日开,最先。”

自古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相传

(1) 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

相传这事发生在北方

(2) 递相传授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不打

双陆的一种。 清 厉荃 《事物导名录·玩戏·不打》:“ 番禺 双陆名有五,曰下囋,曰三推,曰囉赢,曰不打,曰佛双陆。下囋、三推难,囉赢、不打易,佛双陆止孺儿为之。凡閭阎皂辈,皆能此戏,士大夫则否。”

监官

监察或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吏。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诸侯王, 高帝 初置之,金印紫綬,治其监官,掌监郡县,秩比六百石,后为刺史。”《后汉书·百官志五》:“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宋史·职官志七》:“诸镇置於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西湖佳话·钱塘霸迹》:“吾初起兵时,与 钱鏐 、 刘孟安 、 阮结 、 富阳 闻人宇 、监官 徐及 、 新城 杜稜 、 餘杭 凌文举 、 临平 曹信 ,俱为都将,号称‘ 杭州 八都’。”

国子监、将作监、钦天监等官署的官员。《旧唐书·礼仪志四》:“贷钱一万贯,五分收钱,以供监官、学生之费。” 宋 欧阳修 《濮议一》:“第一札子催修营房,责中书何不速了,因请每营差监官一员。”《明史·职官志三》:“﹝ 洪武 ﹞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四年詔监官职专司天,非特旨不得陞调,又定监官散官。”《清史稿·职官志二》:“并定监官升转不离本署,积劳止加升衔,著为例。”

参玄

(1).佛教语。犹参禅。 明 于颍 《暑中偕文将泛湖谒牧雪师》诗:“参玄过 白社 ,破浪狎清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紫 * 》:“时有僧善参玄,因遣人邀至,使就榻前讲《楞严》。”

(2).泛指探究哲理。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扬子云 之暮年,遂起参玄之叹。” 扬雄 晚年曾仿《易》著《太玄》,故云。

莽卤

(1).粗疏;马虎。 唐 寒山 《诗》之一六一:“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 宋 王禹偁 《观邻家园中种黍示嘉祐》诗:“播种甚莽卤,苗稼安能起。”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上玩下怠,施置莽卤,恐祸不可测。”

(2).模糊不明。 宋 叶适 《寄题锺秀才咏归堂》:“课儿读《易》夜参五,香烬销沉灯莽卤。”

直截

(1) 直接,不拐弯抹角。也作“直捷”

(2) 表示完全如此;简直

直截把我憋得要死

毗卢

(1).佛名。 毗卢舍那 (亦译作 毘卢遮那 )之省称。即 大日如来 。一说,法身佛的通称。 宋 苏辙 《夜坐》诗:“知有 毗卢 一逕通,信脚直前无别巧。”

(2).见“ 毗卢帽 ”。

向上

(1)

(2) 朝向较高或最高的位置

伸出她的右手,手掌向上

(3) 向上攀

莫教

犹莫非。《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 听得外面声音,不是别人,是我浑家和 锦儿 ,怎知道我和 王七三 官人在这里?莫教也是鬼?”

却来

亦作“却来”。归来。 唐 李白 《东鲁见狄博通》诗:“谓言掛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宋 苏轼 《送安节》诗之十四:“万里却来日,一庵仍独居。”

时路

(1).世路,世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五:“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2).当代。 晋 左思 《悼离赠妹》诗之一:“光曜邦族,名驰时路。”

(3).即玉路。天子所乘之车。路,同“ 輅 ”。《宋书·乐志四》:“时路建大麾,云旗翳紫虚。”参见“ 玉路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