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

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

原文

京洛同逃酒,单袍跨马归。
明朝各相笑,此分不为稀。
公既参炉冶,予将事蕨薇。
悲哀无以报,有涕向风挥。

诗词问答

问:《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京洛

等于说“京城”。本指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在这里建都,故称“京洛”

京洛骚然。——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逃酒

谓逃避饮酒,离席先去。 宋 苏轼 《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敢因逃酒去,端为和诗留。” 清 丘逢甲 《秋怀再迭前韵》:“逃酒未应衰凤德,读书谁信 卧龙 才。”

跨马

骑马。《晋书·苻坚载记上》:“﹝ 邓羌 ﹞与 张蚝 、 徐成 等跨马运矛,驰入 评 ( 慕容评 )军,出入数四,旁若无人。” 宋 陈叔方 《颍川语小》卷下:“古者乘车不跨马,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是也。跨马乃北俗,后人便之,遂备韉鐙之用。朝士大夫皆跨马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途中遇女子跨马过,一老嫗捉鞚,盖 舜华 也。”

明朝

〈方〉∶明天

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炉冶

(1).犹冶炼。《晋书·文苑传·王沉》:“融融者皆趋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挟炭之子。”

(2).冶铸之炉。 前蜀 韦庄 《长年》诗:“大盗不将炉冶去,有心重筑太平基。” 宋 王禹偁 《为宰臣谢御书钱样表》:“出炉冶而首蒙颁赐,望冕旒而共积兢荣。”

鑪冶:1.犹冶炼。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均施鑪冶,高揭权衡,使鈆汞之不叅,令錙銖之各等,故得方圆任器,高下随宜,黜陟无偏,贤愚有序。” 宋 曾巩 《班春亭》诗:“春满人间不知主,谁言鑪冶此中开。” 清 唐甄 《潜书·更币》:“铜不可採,又不易市,鑪冶多废。”

(2).比喻精心筹算;精心的筹算。 唐 寒山 《诗》之九四:“贤士不贪婪,痴人好鑪冶。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引 清 折遇兰 诗:“今逢 袁夫子 ,方寸有鑪冶。”

将事

从事于某项任务或工作。《左传·成公十三年》:“ 晋侯 使 郤錡 来乞师,将事不敬。” 清 陈确 《<大学辨>序》:“将事之暇,偶及遗编。”

将帅治军、用兵之事,如教育训练士兵,以及战法、阵法的运用等。《吴子·治兵》:“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蕨薇

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诗·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宋 苏辙 《上清辞》:“玉食有不享兮,会潢污蕨薇之不弃。” 明 何景明 《沅州道中》诗之四:“果熟收梨枣,蔬香煮蕨薇。” 陈樗 《甲寅十一月感事》诗:“薪胆初闻忘 越 耻,蕨薇竟见拜 周 封。”

悲哀

哀伤痛苦

半是悲哀半是愁

摧藏马悲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无以

即“无已”,不停止,不得已

无已人,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向风

(1).临风;迎风。《楚辞·远游》:“谁可与玩斯遗芳兮,晨向风而舒情。”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向风长叹息,断絶我中肠。” 明 陈子龙 《过酥溪水深不可涉》诗:“纂纂枣垂雨,离离苗向风。”

(2).谓仰慕其人之品德或学问。 南朝 梁 陆倕 《石闕铭》:“於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人识廉隅,家知礼让。”《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於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方其居乡时,士子向风,不远千里至。”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於是有文无学之士,靡然向风。”

归依;仰慕。 汉 贾谊 《过秦论》:“天下之士,斐然嚮风。”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令陛下处积安之时,乘不拔之势,拱手垂裳而天下嚮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噶尔丹 自是不敢窥 藏 ,而西南之巴勒布三部及布鲁克部,相继嚮风入贡。”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七:“於是人人嚮风,争欲效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