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作者:李从周 朝代:宋代

风流子原文

双燕立虹梁。
东风外、烟雨湿流光。
望芳草云连,怕经南浦,葡萄波涨,怎博西凉。
空记省,浅妆眉晕敛,罥袖唾痕香。
春满绮罗,小莺捎蝶,夜留弦索,么凤求凰。
江湖飘零久,频回首、无奈触绪难忘。
谁信温柔牢落,翻坠愁乡。
仗玉笺铜爵,花间陶写,宝钗金镜,月底平章。
十二主家楼苑,应念萧郎。

诗词问答

问:风流子的作者是谁?答:李从周
问:风流子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风流子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李从周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从周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虹梁

(1).高架而拱曲的屋梁。《文选·班固<西都赋>》:“因瓌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 李善 注:“应龙虹梁,梁形如龙,而曲如虹也。” 唐 黄滔 《水殿赋》:“兰橈桂檝之駢闐,行辞 洛口 ;鸳瓦虹梁之岌嶪,坐彻 夷门 。”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前此芝产 天元殿 拱……故礼部 王员外 表辞云:‘考宫之日,灵芝秀於虹梁;荐鬯之辰,庆云承於玉宇。’” 明 杨慎 《斋房春夕》诗:“青云临鹿苑,焕景入虹梁。”

(2).拱桥。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高僧谕》:“双飞碧水头,对语虹梁畔。” 宋 周邦彦 《绕佛阁·旅况》词:“还似 汴 隄,虹梁横水面。”

东风

(1)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风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雨湿

亦作“ 雨溼 ”。指阴雨天。 晋 王羲之 《杂帖四》:“月半,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溼,体气各何如?”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寃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仇兆鳌 注:“ 后汉 陈宠 为太守, 洛阳城 每阴雨常有哭声。”一本作“ 雨溼 ”。

流光

时光

总把流光误。——《儒林外史》

流光易逝

芳草

(1).香草。 汉 班固 《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 蜀 。”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緑萋萋。” 明 沉鲸 《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2).比喻忠贞或贤德之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王逸 注:“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顾。” 宋 刘攽 《泰州玩芳亭记》:“《楚辞》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自诗人比兴,皆以芳草嘉卉为君子美德。”

南浦

(1).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王逸 注:“愿 河伯 送己南至江之涯。”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唐 李贺 《黄头郎》诗:“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王琦 注引 曾益 曰:“南浦,送别之地。” 清 曹寅 《登署楼适培山至用东坡真州诗韵同赋》:“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

(2).词牌名。 唐 《教坊记》有《南浦子》曲, 宋 词则借旧曲名另制新调。双调,分一百零二字平韵及一百零五字仄韵两体。 宋 人多填仄韵词。参阅《词谱·南浦》。

(3).地名。在 江西省 南昌县 西南, 章江 至此分流。 唐 王勃 《滕王阁》诗:“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西山雨。” 聂文郁 注:“本诗 南浦 ……应是 江西 南昌 西南的 南浦 。” 宋 王安石 《南浦》诗:“ 南浦 随花去,迴舟路已迷。” 清 宋琬 《罗篁庵先生生日歌》序:“ 西山 南浦 ,长吟帝子之高楼; 白下 长干 ,重启 谢公 之别墅。”

(4).古水名,一名 新开港 ,在今 武汉市 南。 唐 李白 《江夏行》:“适来往 南浦 ,欲问 西江 船。”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记》:“ 南浦 ,在 鄂州 江夏县 南三里……以其在郭之南,故曰 南浦 。”

葡萄

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叶子掌状分裂,开黄绿色小花。果实也叫“葡萄”,成串,味酸甜,多汁,可生食、制干、酿酒,是一种普通的水果

记省

(1).记志省识。 宋 刘攽 《<后汉书精要>序》:“若夫政化之要,礼刑之殊,材良节义之风,智勇名实之效,间见层出,悉使粲明,介善毛恶,咸可记省。” 明 金銮 《新水令·晓发北河道中》套曲:“这搭儿须记省,谁拙也谁能,谁浊也谁清。”

(2).回忆;记心。 宋 辛弃疾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词:“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宋 程洵 《代赵大监答邵州徐知郡启》:“猥蒙记省,念夙知贤德之藴,奚待为世俗之书,披味以还,佩服不下。”

浅妆

亦作“ 浅粧 ”。淡妆。 元 曾允元 《齐天乐·次赵方谷韵》词:“雾湿云鬟,浅妆深拜月。”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无奈何浅粧淡抹,有甚心浓梳艷裹。”

见“ 浅妆 ”。

春满

春浓;春意弥漫。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宫室》:“翫奇花之春满,摘甘实於夏成。” 唐 张说 《奉酬韦祭酒》诗:“春满汀色媚,景斜嵐气侵。”

绮罗

(1).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汉 徐干 《情诗》:“綺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蓬门未识綺罗香,拟托良媒益由伤。”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引狎》:“谩话綺罗,休説珍羞,端不趁儂心苗。” 清 唐孙华 《戏为友人代忆》诗之四:“生小调丝竹,由来足綺罗。”

(2).指穿着绮罗的人。多为贵妇、美女之代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下 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綺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 前蜀 韦庄 《江亭酒醒却寄维扬饯客》诗:“满坐綺罗皆不见,觉来红树背银屏。”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三》:“人主好声色,则 燕 赵 之粉黛, 吴 越 之綺罗,不问而进太子之前矣。”

(3).形容诗风华丽柔靡。 宋 吴坰 《五总志》:“﹝ 贾岛 ﹞尝於 宣城 謁 紫微 ,不遇,乃曰:‘我诗无綺罗铅粉,宜其不售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至 东坡 ,一洗綺罗香泽之态,寄概无端,别有天地。”

(4).指华美的帷帐。 明 徐渭 《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先以三绝见遗癸丑冬检旧札见之因赋七绝》:“华堂日晏綺罗开,伐鼓吹簫一两迴。”

(5).指繁华的生活。 鲁迅 《无题》诗之二:“ 六代 綺罗成旧梦, 石头城 上月如钩。”

弦索

(1).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唐 顾云 《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诗:“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簫笛弦索齐奏,气球直於苍穹。”

(2). 金 元 以来,北方戏曲或曲艺多以丝弦乐器伴奏,后人因以“弦索”为北曲的代称。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也称《弦索西厢》。 明 沉宠绥 有《弦索辨讹》三卷。

絃索:同“ 弦索 ”。 1.乐器上的弦。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宋 周邦彦 《解连环》词:“燕子楼空,暗尘锁、一牀絃索。”参见“ 弦索 ”。

(2).弹奏弦乐。 宋 苏轼 《虢国夫人夜游图》诗:“宫中羯鼓催花柳, 玉奴 絃索 花奴 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予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响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 惠 雅善歌,絃索倾一时。”

(3). 金 元 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一》:“於今世俗之乐,则南以拍板,北以絃索。”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三:“数年以来,如 双珠 之崑腔, 润宝 之絃索,并有盛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明 清 两朝,南曲为盛,中 清 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辞絃索诸调,声益变而辞益纷。”参见“ 弦索 ”。

凤求凰

乐府琴曲名。因 司马相如 求 卓文君 诗中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句而得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我将絃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 司马相如 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 相如 ,愿小姐有 文君 之意。”

飘零

(1) (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

黄叶飘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回首

(1) 把头转向后方

(2) 回顾

可堪回首。——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婉辞。死亡

回首之日

无奈

(1) 没有别的办法

无奈反对意见太多,只得取消会议

(2) 表示“惋惜”的转折

触绪

触动心绪。 唐 令狐楚 《为楼烦监杨大夫请朝觐表》:“臣闻心孤者触绪而悲,意切者发言皆恳。” 清 陈梦雷 《抒哀赋》:“丧纪其一周兮,徒囚首而怀故乡;触绪以兴愴兮,重閟咽而抑伤。” 清 钱之青 《风阻岳州》诗:“昔贤临望处,触绪感怀多。”

难忘

(1) 无法忘记

难忘的时刻

(2) 永远留在脑海里

一个具有政治胆识的难忘行动

(3) 值得记忆的

难忘的岁月

温柔

温顺体贴

性情温柔

牢落

(1).犹寥落。稀疏零落貌;零落荒芜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牢落陆离,烂熳远迁。” 李善 注:“牢落陆离,羣奔走也。牢落,犹辽落也。” 晋 左思 《魏都赋》:“ 伊 洛 榛旷, 崤 函 荒芜, 临菑 牢落, 鄢 郢 丘墟。” 唐 韩愈 《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天星牢落鸡喔咿,僕夫起餐车载脂。” 唐 罗邺 《仆射陂晚望》诗:“田园牢落东归晚,道路辛勤北去长。” 清 李重华 《拟魏武帝纪行》:“ 秦 原莽牢落,空舍无炊烟。”

(2).孤寂;无聊。 晋 陆机 《文赋》:“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 唐 张九龄 《自彭蠡湖初入江》诗:“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更将心问影,於役復何求?”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出京南来,避地 江 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 乐天 久居江乡,牢落殊甚,下官常切怀抱。” 清 陈学洙 《与缪天自夜话》诗:“牢落萧斋病后身,灯前款款话相亲。”

愁乡

愁苦的境界。 清 纳兰性德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词:“真无奈,把声声簷雨,谱入愁乡。” 清 黄景仁 《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欣然命酌即用前韵》:“一度愁乡与睡乡,倾尽千觴已飞越。”

玉笺

亦作“ 玉牋 ”。笺纸的美称。 宋 赵汝茪 《梅花引》词:“题破玉牋双喜鹊,香烬冷,绕云屏,浑是山。” 清 刘献廷 《赠下河孙幕府代》诗:“綺绣敷青史,芳华润玉笺。”

铜爵

见“ 铜雀 ”。

陶写

谓怡悦情性,消愁解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语 王右军 曰:‘中年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輒作数日恶。’ 王 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自湖北漕移湖南席上留别》词:“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鬢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觴。”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关河冻,雨雪频。不知何处醉斜曛,陶写见天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先生出了题目,要作八股,侄儿先就头大了;偶然学着对个策,做篇论,那还觉得活泼些;或者做个词章,也可以陶写自己的性情。”

宝钗

(1).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南朝 梁 何逊 《咏照镜》:“宝釵若可间,金鈿畏相逼。” 唐 李贺 《少年乐》诗:“ 陆郎 倚醉牵罗袂,夺得宝釵金翡翠。” 宋 刘过 《谒金门·次京口赋》词:“明日短篷眠夜雨,宝釵留半股。” 黄人 《<小说林>发刊词》:“宝釵罗带,非高蹈之口吻;碧云黄花,岂后乐之襟期?”

(2).见“ 宝釵楼 ”。

金镜

(1).铜镜。《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络以 隋 珠,綷以金镜。” 唐 许浑 《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诗之一:“秋水静磨金镜土,夜深寒结玉壶冰。” 宋 周邦彦 《过秦楼》词:“空见説鬢怯琼梳,容消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2).比喻月亮。 唐 元稹 《泛江翫月》诗:“远树悬金镜,深潭倒玉幢。” 宋 陆游 《隔浦莲近拍》词:“烟霏散,水面飞金镜,露华冷。”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词:“竞看 姮娥 金镜,争信仙人玉斧,费了一番修。”

(3).比喻显明的正道。《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尚书考灵耀》:“ 秦 失金镜,鱼目入珠。” 郑玄 注:“金镜,喻明道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 前蜀 杜光庭 《普康诸公主为皇帝修金箓斋词》:“握金镜以御寰瀛,致衢樽而欢亿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资料·全粤义士义民公檄》:“惟我大皇帝手握金镜,心秉玉衡,循以大事小之义,而由顺于天防,非挟逼处之嫌,而密为之备。”

(4).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室夜召翰林学士》:“朕听政之暇,未尝不披寻史籍,此读者先朝所述金镜一卷,则《尚书·大禹謨》。” 清 侯方域 《拟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金镜尚存,窃喜无 张公 之祭。”

底平

(1).犹底定。《书·禹贡》:“ 大野 既猪, 东原 底平。” 孔 传:“ 东原 致功而平,言可耕。” 蔡沉 集传:“底平者,水患已去,而底於平也。”

(2).引申指安定;平定。 唐 刘得仁 《马上别单于刘评事》诗:“天下底平须共喜,一时闲事莫惊心。”《金史·宗浩传》:“是以所侵疆土,旋即底平。”参见“ 底定 ”。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主家

(1) 主雇之家

难得主家如此厚待

(2) 主管家事;理家

主家有方

萧郎

(1).对姓 萧 的男子的敬称。《梁书·武帝纪上》:“ 俭 一见( 萧衍 )深相器异,谓 庐江 何宪 曰:‘此 萧郎 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2). 唐 崔郊 之姑有一婢女,后卖给连帅, 郊 十分思慕她,因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 緑珠 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 萧郎 是路人。”见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崔郊》。后因以“萧郎”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 唐 于鹄 《题美人》诗:“胸前空戴宜男草,嫁得萧郎爱远游。”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冉冉幽香解鈿囊,兰橈烟雨暗春江,十分清瘦为萧郎。” 清 吴伟业 《琴河感旧》诗之四:“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堪。” 郁达夫 《毁家诗记》之十九:“ 沉园 旧恨从头数,泪透萧郎 蜀 锦衾。”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