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张公洞二首(一本作排律一首)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代

原文

尧心知稼穑,精意绕山川。
风雨神祇应,笙镛诏命传。
沐兰祇扫地,酌桂伫灵仙。
拂雾陈金策,焚香拜玉筵。
云开小有洞,日出大罗天。
三鸟随王母,双童翊子先。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
倏忽烟霞散,空岩骑吏旋。

诗词问答

问:《祭张公洞二首(一本作排律一首)》的作者是谁?答:皇甫冉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皇甫冉的名句有哪些?答:皇甫冉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249_2

参考注释

尧心

谓圣君的心愿、抱负。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山梁协 孔 性,黄屋非 尧 心。” 南朝 梁 沉约 《应诏游苑饯吕僧珍》诗:“我皇秉至德,忘己用 尧 心。” 唐 王昌龄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 尧 心万国同。”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一》:“ 孔 之疏食, 颜 之陋巷,非 尧 心歟!”

稼穑

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士爰稼穑。——《书·洪范》

天下晏然,民务稼穑。——《汉书·高后纪赞》

精意

(1).专心一意;诚意。《国语·周语上》:“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圣帝明王,常精意於求贤。” 宋 陆游 《书愤》诗:“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2).精深的意旨。 唐 韦应物 《石鼓歌》:“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荀鹤》:“ 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然务为穷理尽性之学,真知文之精意,而未尝专用力,故简洁涵畜,不及 惜抱 。”

(3).犹精神。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喘息奔衝,精意牢落。” 清 刘大櫆 《再与左君书》:“ 尧 、 舜 、 禹 、 周 、 孔子 固在也,其精意流於上下,并日月,贯鬼神。”

山川

山岳、江河

祖国壮丽的山川

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神祇

指天神和地神,泛指神明

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岂宰杀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笙镛

亦作“ 笙庸 ”。古乐器名。镛,大钟。《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颖达 疏:“吹笙繫鐘,更迭而作。”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赤帝微音》:“博硕斯荐,笙鏞备举。”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今日这旌善除凶,两阶干羽,六律笙鏞。”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诏命

皇帝的命令。《后汉书·张酺传》:“司徒 吕盖 奏 酺 位居三司,知公门有仪,不屏气鞠躬以须詔命,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不可以示四远。”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小子岂敢苟洁区区之懦志,而距弘通之大制,故遂息意而恭承詔命焉。”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四:“两 汉 詔命,皆由尚书出。”

沐兰

犹沐芳。兰,兰草。 唐 皇甫冉 《宿洞灵观》诗:“明日开金籙,焚香更沐兰。”

扫地

(1) 用扫帚等清扫地面

(2) 比喻名誉、威信等全部丧失

威信扫地

灵仙

神仙。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 方丈 、 蓬莱 ,登陆则有 四明 、 天台 ,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唐 张说 《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景》诗:“药妙灵仙宝,境华巖壑选。” 宋 范仲淹 《太清宫九咏》序:“览灵仙之区,异其八物。益以宫题,而成九咏。”

金策

(1).古代记载大事或帝王诏命的连编金简。 汉 张衡 《西京赋》:“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汉书·武帝纪》“﹝ 元封 元年﹞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 泰山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 唐 白居易 《一策头》:“是以窥玉旒,读金策,惭惶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

(2).指禅杖。僧所持。《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李善 注:“金策,锡杖也。” 唐 权德舆 《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诗:“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明 高启 《次韵及禅师怀王水曹》之二:“应思躡金策,同向海天飞。”

焚香

(1) 烧香

焚香拜佛

(2) 点燃香支

焚香祷告

玉筵

(1).丰盛的筵席。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曲》诗之二:“卷幌结幃罗玉筵, 齐 謳 秦 吹 卢女 絃。”《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九·长相思》:“詎知玉筵侧,长掛销愁人。”

(2).犹素食。 宋 陆游 《书怀》诗:“久因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进玉筵。”

小有洞

指仙境。 唐 皇甫冉 《祭张公洞》诗之二:“云开小有洞,日出大罗天。”参见“ 小有天 ”。

日出

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

大罗天

道教所称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云笈七籤》卷二一:“《玉京山经》曰: 玉京山 冠於八方诸大罗天……《元始经》云:大罗之境,无復真宰,惟大梵之气,包罗诸天太空之上。” 唐 王维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诗:“大罗天上神僊客, 濯锦江 头花柳春。” 唐 李商隐 《留赠畏之》诗之一:“空记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 清 赵翼 《石庵相公挽诗》:“才送还朝数月前,俄惊仙驭大罗天。”

三鸟

古代神话中 西王母 身边的三只青鸟。亦为使者的泛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 郭璞 注:“皆 西王母 所使也。” 汉 刘向 《九叹·忧苦》:“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 洪兴祖 补注:“三鸟, 王母 使者。” 南朝 梁 江淹 《陆平原羁宦》诗:“愿言寄三鸟,离思非徒然。” 唐 李益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诗:“旦随三鸟去,羽节凌霞光。”

王母

(1).祖母。《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南史·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岂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讎。”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君﹞尝以王母葬地不吉,遂极青鸟之书,卒得改葬如吉卜。”

(2).称上古时代的女首领。《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王弼 注:“母者,处内而成德者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这王母二字并不是祖母,也不是王与母,更不是所谓 西王母 ,应该就是女酋长。”

(3).神话传说中一个地位崇高的女神。 汉 张衡 《思玄赋》:“聘 王母 於 银臺 兮,羞玉芝以疗飢。”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西望 瑶池 降 王母 ,东来紫气满 函关 。”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咱两个奉 王母 仙旨,将这仙桃来献 桃源洞 二仙子。” 明 何景明 《游猎篇》诗:“ 犇戎 造父 两为佐,大人 王母 遥相待。”《新民歌三百首·踏上梯田上云霄》:“踏上梯田上云霄,去摘 王母 大蟠桃。”

(4).鸟名。 唐 杜甫 《玄都坛歌》:“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 杜子美 《玄都坛歌》云﹞‘王母昼下云旗翻’,説者多不晓王母,或以为 瑶池 之 金母 也。中官 陈彦和 言…… 蜀 中贡一种鸟,状如燕,色紺翠,尾甚多而长,飞则尾开,颤裊如两旗,名曰王母。则 子美 所言,乃此禽也。”后世官妓之帔子状如王母鸟飞时尾开之形,故以指官妓。 元 杨显之 《酷寒亭》楔子:“我当了三年王母,如今纳了官衫帔子,改嫁良人去也。”

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桃核

桃子的核。《汉武故事》:“﹝ 王母 ﹞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 王母 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 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诗文中常用其事。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 汉帝 看桃核, 齐侯 问枣花。”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 王母 留桃核。” 宋 王安石 《古意》诗:“当时弃桃核,闻已撑月窟。”

桑田

(1).种植桑树与农作物的田地。《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説于桑田。”

(2).也专指植桑之田。 唐 韦应物 《听莺曲》诗:“伯劳飞过声跼促,戴胜下时桑田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过了半年光景,他忽然有事要到 肇庆 去巡閲,他便説出来要顺便踏勘桑田。这个风声传了出去,吓得那些承办蚕桑的乡绅,屎屁直流!”

(3).指桑田沧海的相互变化。 明 杨珽 《龙膏记·游仙》:“看人间几变桑田,忙提觉柱下仙官,早唤醒绣户嬋娟,休恋着舞镜飞鸞。” 清 吴伟业 《海户曲》:“遂使 相如 夸陆海,肯教 王母 笑桑田。”参见“ 桑田沧海 ”。

(4).古地名。 虢 地。《左传·僖公二年》:“ 虢公 败 戎 於 桑田 。” 杨伯峻 注:“ 桑田 即今 河南省 灵宝县 之 稠桑驛 。”

倏忽

(1) 很快地

倏忽往来,莫知其方。——《吕氏春秋·决胜》

倏忽已三年

(2) 忽然

倏忽之间

烟霞

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骑吏

出行时随侍左右的骑马的吏员。《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唐 刘禹锡 《有感》诗:“骑吏尘未息,铭旌风已翻。”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