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作者:熊以宁 朝代:宋代

水调歌头原文

天地有英气,锺秀在人间。
流虹甫近华旦,维岳预生贤。
千载明良会遇,三世勋庸忠烈,谁得似家传。
高论排风俗,抗志遏狂澜。
记年时,胡尘外,拥朱幡。
洪枢紫府功业,指日复青毡。
拭目泥封飞下,趁取梅花消息,去去簉朝班。
骨相元不老,何必颂南山。

诗词问答

问: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谁?答:熊以宁
问:水调歌头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水调歌头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熊以宁的名句有哪些?答:熊以宁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英气

英武、豪迈的气概

英气勃勃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华旦

吉日良辰;光明盛世。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恭维右丞,维岳降神,仪我华旦。” 宋 曾巩 《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功德疏状》:“矧属熙朝,实标华旦,是敢虔遵象教,恭啟法筵,倾率土之欢心,祝后天之遐算。” 宋 陆游 《贺皇帝表》:“臣等身逢华旦,目覿弥文,燕至祀禖,行庆则百男是祐;鷄鸣同寝,敢祝於万年之休。”

生贤

(1).谓产生贤良的思想。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俗人之相於也,有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

(2).谓生养贤良之人。 宋 王安石 《贺生皇子表》之七:“燕禖饗德,方储锡羡之祥;羆梦生贤,克协会昌之运。”《元史·后妃传一·顺帝答纳失里皇后钦察氏》:“《嵩高》生贤,予篤怀于良佐;《关雎》正始,尔勉嗣於徽音。”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明良

谓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语本《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考黜》:“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 宋 沉括 《贺枢密吕侍郎启》:“明良协契,远邇均欢。” 清 唐甄 《潜书·任相》:“始有明良之美,而终为 桀 紂 之暴,君臣之际,反覆如是,可不为寒心乎!”

会遇

会见

会遇之礼。——《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三世

(1) 三代,常指祖孙三代

(2) 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勋庸

亦作“勛庸”。功勋。《后汉书·荀彧传》:“ 曹公 本兴义兵,以匡振 汉 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旧唐书·李嗣业传》:“总驍果之众,亲当矢石,频立勋庸。” 明 姚茂良 《精忠记·伏阙》:“似此勛庸,乞加封赠,满门荣宠。”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副元帅 梁王 勋庸冠世,请 凌烟阁 侧别创一阁,以表殊勋。”

忠烈

(1) 指对国家或人民无限忠诚而牺牲生命

忠烈之臣

(2) 指有这种行为的人

缅怀忠烈

得似

怎似;何如。 五代 齐己 《寄湘幕王重书记》诗:“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自笑堂堂 汉 使,得似洋洋 河 水,依旧只流东?” 明 刘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诗:“吾儕幸味苦,得似道傍李?”

家传

(1) 叙述家人事迹以传示其子孙的传记

(2) 另见 jiāchuán

高论

敬辞,见解独到不同凡响的议论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排风

(1).迎风,顶风。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浴雨排风,吹涝弄翮。” 唐 杜甫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舟鷁排风影,林乌反哺声。” 明 刘基 《拔蒲》诗之一:“自非排风羽,莫羡凌云翔。”

(2).中药白英的别名。以其能祛除风痺,故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白英》。

抗志

(1).高尚其志。《六韬·上贤》:“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宋 曾巩 《筠州学记》:“而搢绅之徒,抗志於 * 之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白乐天 抗志辞荣,似知道者。” 章炳麟 《辨诗》:“自 王粲 以降,作者抗志,欲返古初。”

(2).指高尚的志向。《晋书·夏统传》:“其人循循,有 大禹 之遗风, 太伯 之义让, 严遵 之抗志, 黄公 之高节。” 明 何景明 《六子诗·李户部梦阳》:“抗志冀陈力,危言获罪愆。”

狂澜

(1) 巨大的波浪

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西游记》

(2)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力挽狂澜

记年

(1).编年记事。《韩非子·大体》:“豪杰不著名於图书,不録功於盘盂,记年之牒空虚。”

(2).记得年月。 宋 刘攽 《午睡》诗:“世涂高枕外,身事曲肱前,似觉松生腹,迢遥不记年。” 宋 张舜民 《自题画扇》诗:“忽忽南迁不记年, 二妃祠 外 橘洲 前。”

胡尘

(1).胡地的尘沙。 北周 庾信 《王昭君》诗:“朝辞 汉 闕去,夕见 胡 尘飞。” 明 梁辰鱼 《拟出塞》曲:“有崎嶇北污胡尘,哀笳倚拍,家山何处。”

(2).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拥旄司部, 代 马不敢南牧;推轂 樊邓 ,胡尘罕尝夕起。” 唐 白居易 《法曲》:“以乱干和 天寳 末,明年胡尘犯宫闕。”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明 屠隆 《綵毫记·访道仙翁》:“万户伤心泣野燐,衣冠无处避胡尘。”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用 夏 变夷,斩邪留正,誓扫胡尘。” 柳亚子 《题<张苍水集>》诗:“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 汉 山河。”

朱幡

见“ 朱旛 ”。

紫府

道教称仙人所居。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及至天上,先过紫府,金牀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 前蜀 贯休 《寄天台道友》诗:“紫府称非远,清溪径不迂。”《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教他免堕红尘,早登紫府。” 康有为 《将至桂林望诸山石峰》诗:“天愍至诚割紫府,掷之 桂林 西南隅。”

功业

(1) 功勋与事业

千秋功业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 贾谊《过秦论》

(2) 士农工商所从事的事业或工作

民勤于力则功业牢

(3) 工作的成绩,成果

指日

犹不日。谓为期不远。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弭节长騖,指日遄征。”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餐。” 明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公急出,则客去远。闻其故,惊颜如土,大哭曰:‘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 陈毅 《潜艇上留题》诗:“大哉新 中国 ,指日富且强。”

青毡

亦作“ 青毡 ”。 1.青色毛毯。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今赠足下锦裘二领……青氊牀褥三具。” 唐 白居易 《偶眠》诗:“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氊。”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醉卧枕敧树,寒坐展青毡。” 艾芜 《回家》:“緑色的藤叶就像一大张青毡似的铺在地上。”

(2).指青毡制品。如帐篷、帽冠等物。 宋 陆游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词:“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清 查慎行 《雪中戴青毡大帽上顾见大笑口占纪之》:“大于暖耳覆双肩,冰雪骑驴二十年。今日重蒙天一笑,白头还恋旧青氊。”

(3).见“ 青毡故物 ”。

(4).指清寒贫困者。亦指清寒贫困的生活。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岂期陛下軫念青氊,重升黄阁。”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卑人緑螘一生,青毡半世。志存丘壑,梦断巖廊。”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兼怀安侯姊文冲谷四兄》诗之一:“朱紱聊通隐,青氊尽絜家。” 李光 《集诗述感》诗:“门巷萧条酬应懒,英雄末路一青毡。”

拭目

擦亮眼睛。形容殷切期待或注视。《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颜师古 注:“言改易视听,欲急闻见善政化也。”《南史·张融传》:“出入朝廷,皆拭目惊观之。” 宋 陆游 《上殿札子》:“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神道碑铭》:“羣公拭目,翩然南返。”

泥封

古人封信函,多在绳结处用泥封上,加盖印章,故称

趁取

亦作“趂取”。1.犹获取。 唐 裴铏 《传奇·卢涵》:“ 涵 大恐栗,方悟怪魅,遂掷出户,解小马而走。青衣连呼数声,曰:‘今夕事,须留郎君一宵,且不得去。’知势不可,又呼:‘东边 方大 ,且与我趁取遮郎君。’俄闻柏林中有一大汉,应声甚伟。”

(2).犹趁着。取,助词。 宋 张耒 《明道杂志》:“又有一官人谈语好文。尝謁一班行,临退,揖而前曰:‘未敢款谈,旦夕专候宇下。’班行作色曰:‘何如趂取今日晴暖説了。’而此官人了不解。” 清 洪昇 《长生殿·收京》:“春深四野农事早,恰趁取甲兵初释。” 清 陈维崧 《望梅·春城望纸鸢》词:“正偷将残线,趂取新晴,恣情游赏。”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消息

(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去去

越去越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宋· 柳永《雨霖铃》词

朝班

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朝堂列班时,除侍奉官外,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离帝王越近。历代朝仪不一,分班情况各异。如 唐 设文武一品至五品班, 清 设文武一品至九品班。后泛称朝廷百官之列。《宋书·徐湛之传》:“显居官次,垢秽朝班,厚颜何地,可以自处。”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其时官吏多逃散,朝班无几。” 清 李清 《三垣笔记附识》上:“考选故有部属,有同知,兹选俱省臺,时谓一榜尽及第,而庸陋厕朝班矣。”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当时宰辅,如 王弘 、 彭城王 义康 、 范泰 、 何尚之 ,均称信佛,皆一时名士也。而 谢灵运 、 颜延之 亦列朝班。”参阅《文献通考·王礼二、三》、《清文献通考·王礼一》、《清续文献通考·王礼二》。

骨相

(1).指人或动物的骨骼、形体、相貌。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久钦 江总 文才妙,自叹 虞翻 骨相屯。”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

(2).指花木枝干的姿态。 宋 杨万里 《芭蕉》诗:“骨相玲瓏透入窗,花头倒挂紫荷香。” 茅盾 《樱花》:“它没有梧桐那样的癞皮,也不是桃树的骨相,自然不是枫--因为枫叶照眼红的时候,它已经零落了。”

(3).内里;实质。《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

何必

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