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作者:佚名 朝代:宋代

沁园春原文

天遣东皇,来庆诞辰,和气先回。
趁未将风月,平分八桂,且垂弧矢,相映三槐。
歌遏行云,舞萦回雪,不比常年寿宴开。
有贤守,送三千乐指,环侍金罍。
文章政事奇哉。
曾飞舃双凫天外来。
便合除之六察,少旌最绩,何为别驾,暂屈长才。
尚亿传家,行将跨灶,岂但侯藩与外台。
称觞看,灵龟支坐,老鹤眠阶。

诗词问答

问:沁园春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沁园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沁园春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天遣

强调痛苦的严酷,使人联想起天罚

天谴,打击,瘟疫

东皇

(1).指天神 东皇太一 。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秉玉朝羣帝,樽桂迎 东皇 。”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俗尚 东皇 祀,謡传 义帝 寃。” 元 陈樵 《碧落洞》诗:“杖头化作光明烛,愿逐 东皇 下九垓。”参见“ 东皇太一 ”。

(2).指司春之神。 唐 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 东皇 去后韶华在,老圃寒香别有秋。” 宋 姜夔 《卜算子·梅花八咏》词:“长信昨来看,忆共 东皇 醉。此树婆娑一惘然,苔蘚生春意。” 明 陈所闻 《懒画眉·春闺四咏》曲:“愁他春尽问 东皇 ,为甚不住些儿去得忙。” 郁达夫 《除夜奉怀》诗:“明朝欲向空山遁,为恐 东皇 笑我痴。”

诞辰

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先回

先前,上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凡那些,就是先回说过的‘木口雕刻’。”

风月

(1) 本指清风明月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南史·褚彦回传》

(2) 男女情爱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红楼梦》

平分

对等均分;对半分

平分土地

八桂

(1).八株桂树。《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 番隅 东。” 郭璞 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番隅 ,今 番隅县 。”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2). 广西 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临 姑苏 而想 八桂 ,登 衡山 而望 九疑 。” 唐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诗:“苍苍森 八桂 ,兹地在 湘 南。” 明 杨基 《忆弟》诗:“ 青州 信息稀, 八桂 音书絶。”

垂弧

《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於门左。”后称生男为“垂弧”,男子生日为垂弧之旦。 宋 刘克庄 《汉宫春·吴侍郎生日》词:“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考 南庵 修行示寂之日,即 文惠 垂弧之旦。” 元 罗志仁 《姑苏笔记》:“ 贾秋壑 《德祐乙亥八月生日建醮词》语云:‘老臣无罪,何众议之不容;上帝好生,奈死期之已迫。适值垂弧之旦,预陈易簀之辞。’”

相映

互相映衬。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宋 刘敞 《睡起》诗:“水木淡相映,庭户清无喧。” 宋 王安石 《赠吴显道》诗:“朱颜日夜不如故,深感杏花相映红。”

三槐

(1).相传 周 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因以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故 姜牙 卖鱼无所售而见师於 文 武 ; 蒋生 憒慢於百里而独步於三槐。”《陈书·周迪传》:“位等三槐,任均四岳。” 明 王世贞 《鸣凤记·花楼春宴》:“四美二难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儔。” 清 钱谦益 《祖九诏》:“蔚矣三槐之事业,再世有闻。”

(2). 宋 王祐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 。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

遏行云

见“ 遏云 ”。

回雪

形容舞姿如雪飞舞回旋。 唐 蒋防 《春风扇微和》诗:“舞席皆回雪,歌筵暗送尘。” 元 张雨 《东风第一枝》词:“试折花掷作银桥,看舞素鸞回雪。”参见“ 迴雪 ”。

雪回旋飞舞。比喻女子舞姿的轻盈优美。《艺文类聚》卷四三引 汉 张衡 《舞赋》:“裾似飞鷰,袖如迴雪。” 唐 白居易 《杨柳枝二十韵》:“身轻委迴雪,罗薄透凝脂。” 清 洪昇 《长生殿·偷曲》:“云翻袂影,飘然迴雪舞风轻。”

不比

不同于,有差异,不可相比

不想今年不比往年。——刘半农《拟拟曲》

常年

一般的年份

这儿小麦常年亩产五百斤

寿宴

亦作“ 寿讌 ”。亦作“ 寿筵 ”。祝寿的宴会。 唐 李商隐 《有感》诗之二:“近闻开寿讌,不废用《咸》《英》。” 明 谢谠 《四喜记·椿庭庆寿》:“瑞应诞辰,出妆臺早喜寿筵开整。” 清 赵翼 《春间晤西庄于吴门再作诗以贻之》:“公方开寿宴,广坐笑眼同。”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这是 姜太公 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

见“ 寿宴 ”。

贤守

贤明的地方官。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贤守恤人瘼,临烟驻驪驹。” 宋 苏轼 《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拔薤已观贤守政,折蔬聊慰故人心。”《宋史·食货志上六》:“ 乾道 间,郡有米斗直五六百钱者, 孝宗 闻之,即罢其守,更用贤守,此今日所当法者。”

送三

一般民俗在人死后第三天要诵经设祭迎魂,叫“接三”;黄昏时,要焚化纸钱冥器,送鬼魂到路口,叫“送三”

环侍

(1).犹丛立。 唐 杜牧 《晚晴赋》:“竹林外裹兮,十万丈夫,甲刃樅樅,密阵而环侍。” 宋 蔡襄 《慈竹赋》:“岂有怀於本根兮,何千竿蓊然而环侍。”

(2).围绕陪侍。 宋 洪迈 《夷坚三志辛·张渊侍妾》:“尝盛具延客,﹝侍妾﹞皆环侍执乐。” 元 刘将孙 《高楚芳墓志铭》:“坐於庭,书声琅然;息於馆,诸少环侍。”

金罍

(1).饰金的大型酒器。《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朱熹 集传:“罍,酒器。刻为云雷之象,以黄金饰之。”

(2).泛指酒盏。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 * 花草丽,玉斝屡举倾金罍。”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我哀伤的金罍里只剩些残冰底融液,既不能醉人,又足以冻我齿牙。”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政事

政府施政的事务

过问政事

飞舃

(1).指可乘以飞行的仙鞋。 明 何景明 《七述》:“於是弥驾层颠,飞舃絶嶠。” 清 吴伟业 《惠山二泉亭为无锡吴邑侯赋》诗:“寺外流觴何处访,公餘飞舃偶来听。”

(2).对宾客的雅称。 宋 杨亿 《夜宴》诗:“鹤盖留飞舃,珠喉怨落梅。”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韦皋延宾》:“飞舃遥临,光賁遐諏。”参见“ 飞鳧舃 ”。

双凫

(1).两只水鸟;两只野鸭。 汉 扬雄 《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鳧飞不为之少。” 宋 黄庭坚 《次韵清水岩》:“双鳧能来游,俗子跡可扫。” 元 虞集 《苏武慢》词:“乘雁双鳧,断芦漂苇,身在画图秋晚。”

(2).《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 王乔 者, 河 东人也。 显宗 世,为 叶 令。 乔 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輒有双鳧从东南飞来。於是候鳧至,举罗张之,但得一隻舃焉。乃詔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用为地方官的故实。 唐 徐凝 《送李补阙归朝》诗:“駟马归 咸秦 。双鳧出 海门 。” 宋 苏轼 《次韵陈海州书怀》:“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鳧去莫攀。”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现如今拥双鳧做宰臣,许下我五花誥为县君。”

外来

从外边来的;非固有的

外来干涉

六察

(1). 唐 宋 时置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号六察官。《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产,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跡,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宋史·职官志四》:“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殿最,以詔黜陟。”

(2).监察御史的代称。 宋 朱熹 《与李诚父书》:“兹闻荣被亲擢,进居六察之联,深以为慰。”

何为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长才

优异的才能。 唐 白居易 《答杜兼谢上河南少尹知府事表文》:“亚理以明慎选,专领以展长才。”《金史·宣宗纪》:“内负长才不为人所知者,听赴招贤所自陈。”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策划赖长才,腐朽化神奇。”

传家

(1).传家事于子孙。《后汉书·郑玄传》:“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 李贤 注:“传家谓家事任子孙也。《曲礼》曰:‘七十老而传。’”

(2).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宋 苏轼 《再和许朝奉》诗:“传家有衣鉢,断狱尽《春秋》。” 清 吴伟业 《赠张以韬来鹤》诗:“草圣传家久著闻,斗看孤鹤下层云。”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

行将

不久就要;将要

行将为人所并。——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行将就道

跨灶

(1).本指良马奔跑时后蹄印跃过前蹄印。因以喻指好马,良马。 高士奇 《天禄识馀·跨灶》引《海客日谈》:“马前蹄之上有两空处,名灶门。马之良者后蹄印地之痕反在前蹄印地之前,故名跨灶。言后步趲过前步也。”一说,马枥曰皁,“灶”为皁之借字,马生而越过皁,非凡马。参见 清 桂馥 《札朴》卷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他牵着千里雪走了几步,为着炫耀自己是真正内行,故意用《相马经》上的术语称赞说:‘跨灶!跨灶!真是好马!’”

(2).比喻儿子胜过父亲。《诗律武库·跨灶撞楼》引 三国 魏 王朗 《杂箴》:“家人有严君焉,井灶之谓也,是以父喻井灶。或曰:灶上有釜,故生子过父者,谓之跨灶。”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长子 迈 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问庭前诗礼羞言跨灶。” 柳亚子 《寿廖夫人七十晋一大庆》诗之一:“儿曹跨灶心弥喜,孙辈含飴愿早酬。”

岂但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仅”

岂但喜爱足球,他样样都喜爱

外台

(1).官名。 后汉 刺史,为州郡的长官,置别驾、治中,诸曹掾属,号为外台。《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 谢夷吾 ﹞爰牧 荆州 ,威行邦国……寻功简能,为外臺之表。”

(2).官名。兰台。《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帝 时大司农 弘 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兰臺为外臺,秘书为内阁,臺、阁一也。”

(3).官名。 汉 因 秦 制,置谒者为外台。参见“ 三臺 ”。

称觞

举杯祝酒。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九:“降席连緌,称觴接武。” 唐 马怀素 《饯唐永昌》诗:“闻君出宰 洛阳 隅,宾友称觴饯路衢。”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称觴别殿传新曲,衔璧寧王按旧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回目:“试乡科文闈放榜,上母寿戏綵称觴。”参见“ 称觴上寿 ”。

灵龟

(1).龟的一种。蠵之别名。《尔雅·释鱼》:“二曰灵龟。” 郭璞 注:“ 涪陵郡 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瑇瑁,俗呼为灵龟。即今觜蠵龟,一名灵蠵,能鸣。”《墨子·亲士》:“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2).泛指用以占卜的大龟。

(3).有灵应的龟兆。《易·颐》:“舍尔灵龟,观我朶颐。” 孔颖达 疏:“灵龟,谓神灵明鉴之龟兆。”

(4).神龟。《文选·曹植<七启>》:“假灵龟以託喻,寧掉尾於涂中。” 李善 注:“《庄子》曰: 楚王 使大夫往聘 庄子 。 庄子 曰: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南唐 李中 《鹤》诗:“好共灵龟作儔侣,十洲三岛逐仙翁。” 清 金农 《寒夜过荆山人山居》诗:“想见苦吟风烛下,灵龟屏息玉蟾枯。”

(5).比喻有才之士。 唐 元稹 《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潦倒惭相识,平生颇自奇。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

(6).指金钱龟。因其小巧玲珑,故称。 前蜀 贯休 《再逢虚中道士》诗之二:“囊里灵龟小似钱,道伊年与我同年。”

鹤眠

据 清 吕留良 等《〈和靖诗钞〉序》载: 林逋 隐居 西湖 孤山 ,二十年不入城市,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有“梅妻鹤子”之称。故以“鹤眠”指隐居,孤眠。 清 姚燮 《暗香·仙》词:“儂儻三生证业,还只愿、鸳鸯双羽。也胜得、梅影里、鹤眠冷苦。”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