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职贡图八韵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职贡图八韵原文

累洽重熙四海春,皇清职贡万方均。

书文车轨谁能外,方趾圆颅莫不亲。

那许防风仍后至,早闻干吕已咸宾。

涂山玉帛千秋述,商室共球百禄臻。

讵是索疆恢此日,亦惟谟烈赖前人。

唐家右相堪依例,画院名流命写真。

西鲽东鹣觐王会,南蛮北狄秉元辰。

丹青非为誇声教,保泰承庥慎拊循。

诗词问答

问:题职贡图八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职贡图八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职贡图八韵是什么体裁?答:七排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排律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十五

参考注释

累洽

谓太平相承。《文选·班固<东都赋>》:“至于 永平 之际,重熙而累洽。” 张铣 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 光武 既明而 明帝 继之,故曰重熙累洽也。” 宋 文天祥 《明堂庆成恭进》诗:“中严外辨三千礼,累洽重熙四十年。”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至於二百餘年,重熙累洽,因时变制,未易缕数。”

重熙

旧时用以称颂君主累世圣明。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至於帝皇,遂重熙而累盛。”《旧唐书·贾耽传》:“ 太宗 继明重熙,柔远能邇。” 宋 王禹偁 《谢手诏别录赐生辰国信表》:“伏念臣才非兼济,运偶重熙。” 王闿运 《哀江南赋》:“蒸重熙以慈驭,祀二百而盂安。”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职贡

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鲁 之於 晋 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磔迦国》:“ 摩揭陀国 婆罗阿迭多王 崇敬佛法,爱育黎元,以 大族王 淫刑虐政,自守疆埸,不供职贡。”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山海若时共职贡,郊原何处有戈兵。”《清史稿·礼志十》:“厥后至者弥众,廼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理藩院统之。”

万方

(1) 指各地;四方

(2) 指形态多种多样

仪态万方

(3) 种种方法;各个方面

文车

彩绘马车。《战国策·齐策四》:“遣太傅齎黄金千斤,文车二駟,服剑一,封书一。” 鲍彪 注:“文,彩绘也。”

方趾圆颅

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南史·陈纪上·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圆颅,万不遗一。”《陈书·高祖纪上》作“方足圆颅”。

莫不

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防风

(1).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国语·鲁语下》:“ 丘 闻之,昔 禹 致羣神於 会稽 之山, 防风氏 后至, 禹 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韦昭 注:“ 防风 , 汪芒氏 之君名也。” 汉 张衡 《思玄赋》:“嘉羣神之执玉兮,疾 防风 之食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莫学 防风 随后到, 涂山 明日会诸侯。”

(2).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叶片狭长,开白色小花。根供药用,有镇痛、祛痰等作用。《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即以黄耆、防风煑汤数十斛,置牀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防风》:“铜芸、茴草、屏风、蕳根、百枝、白蜚。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

干吕

犹入吕。古称律为阳,吕为阴,故以“干吕”谓阴气调和。《海内十洲记·聚窟洲》:“臣国去此三十万里,国有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者,中国时有好道之君。” 北周 庾信 《羽调曲》:“既浮干吕之气,还吹入律之风。” 唐 王履贞 《青云干吕》诗:“异方占瑞气,干吕见青云。” 宋 王禹偁 《籍田赋》:“佩乎玉也,悬黎之色苍苍;载其旂焉,干吕之云郁郁。”

涂山

(1) 传说禹会诸侯及娶妻之地方

禹合诸侯于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

涂山者, 禹所取妻之山也。——《越绝书·记地传》

(2) 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浙江西北,一说在安徽蚌埠西

玉帛

(1) 玉器和丝织品,古时用于祭祀,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

(2) 泛指财物

千秋

(1) 千年

(2) 岁月久远

(3) 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

百禄

(1).犹多福。《诗·小雅·天保》:“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隋书·音乐志中》:“降斯百禄,惟响惟应。” 唐 白居易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序:“自佐邑从军,连牧二郡,不以寒暑而易其心,宜乎荷百禄,号良二千石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速即丢魔鬼,归亲爷,方可受天百禄也。”参见“ 百福 ”。

(2).小儿出生满百日举行的贺宴。《再生缘》第二十回:“媳妇们俱坐罢,今日孙儿百禄,友戚齐临,可谓合欢矣!”参见“ 百晬 ”。

谟烈

谋略与功业。 明 归有光 《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自昔帝王立极垂统,为后世计,如 禹 有典则, 汤 有风衍, 文 武 有謨烈,其子孙能敬承之。”《清史稿·世祖纪》:“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 太祖 、 太宗 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

前人

(1) 以前的人

满意地详细讲述这位诗人与他的前人的不同之处

(2) 具有共同遗产的早期的人,不一定能追溯到血缘关系

唐家

指 唐 朝。 宋 文天祥 《平原》诗:“ 唐 家再造 李郭 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右相

官名。 春秋 齐景公 始置左右相各一, 秦 及 汉 初因之。 文帝 以后置丞相一人。 北齐 、 北周 设左右丞相。 唐玄宗 开元 初年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 天宝 初复其旧,乃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南宋 、 元 、 明 皆曾设左右丞相,后废。

画院

旧时为朝廷服务的官方绘画机构。后以画法工整细致、严谨不苟称为画院派

写真

人的肖像画

王会

旧时诸侯、四夷或藩属朝贡天子的聚会。语本《逸周书·王会》:“ 成周 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 孔晁 注:“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四夷也。” 唐 魏徵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 宋 黄庭坚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物色看王会,勋劳在 石渠 。” 明 徐孚远 《在交日久传语日变》诗:“虽然 周 室非全盛,王会开时 南海 清。” 清 王韬 《变法中》:“虽疆域渐广,而登王会、列屏藩者,不过东南洋诸岛国而已。”

南蛮

(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蛮 ,虽大曰子。”《吕氏春秋·召类》:“ 尧 战於 丹水 之浦以服 南蛮 , 舜 却 苗 民,更易其俗。”《宋书·荆雍州蛮传》:“ 荆 、 雍州 蛮 , 槃瓠 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 荆州 置 南蛮 , 雍州 置寧 蛮 校尉以领之。 世祖 初,罢 南蛮 併大府,而寧 蛮 如故。” 唐 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谋,致身落 南蛮 。”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 南蛮 , 淮河 流域是所谓 淮夷 、 徐夷 。”

(2).旧时小说中 辽 、 金 人对 宋 及 宋 人的称呼。《说岳全传》第十五回:“ 哈迷蚩 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 南蛮 皇帝让位与小皇帝 钦宗 。’”《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报进牛皮帐中:‘启上狼主,又有一个小南蛮杀进营来,十分厉害。’”

北狄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唯北狄(此指北魏)野心,掘(同“倔”)强(jiàng)沙塞之间。——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元辰

(1).良辰,吉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 郑玄 注:“元辰,盖郊后吉辰也。” 汉 张衡 《思玄赋》:“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俶装。”《北齐书·文宣帝纪》:“敬简元辰,升坛受禪。”

(2).元旦。 晋 庾阐 《扬都赋》:“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餘,三朝告始。” 唐 杨师道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诗:“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

丹青

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

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汉书·苏武传》

尤善丹青。——《晋书·顾恺之传》

非为

(1).干不顾法纪或礼法的坏事。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鬼爷爷》:“然颇慎行止,不敢非为。”

(2).指违法或违反道德的坏事、坏行为。《水浒传》第三五回:“不孝逆子,做下非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尔宜躬先奉法以统一乡之众,以尽轨于法,稍有非为,惟尔总是问。”

(3).不顾法纪或礼法。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四折:“我痴心想望贞洁,你做事忒杀非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小人颇知礼法,极守本分的,怎敢干此非为之事。”

声教

声威教化。《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汉 班固 《东都赋》:“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爥幽。” 唐 薛能 《国学试风化下》诗:“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国初声教所被,固宜保塞称藩者,享王恐后矣。”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 曹丞相 既然看重 蔡文姬 的文彩,要她回去参与文治声教的事业,我们理当从命。”

拊循

(1).亦作“ 拊巡 ”。安抚;抚慰。《荀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唲呕之。” 杨倞 注:“拊循,慰悦之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 自 会稽 归七年,拊循其士民,士民欲用以报 吴 。”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勉慰痍伤,拊巡饿渴。” 宋 司马光 《横山札子》:“伏望陛下且以拊循百姓为先,以征伐四夷为后。” 明 归有光 《通政使司张公墓表》:“至则减损户徭,拊循流亡。”

(2).护养。《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州县残破,民力凋弊,非假以岁月,拊循整葺,未易就绪。”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又上世习於战鬭钞暴,而拥众多者常胜,其遇外族亡命,常尉荐拊循之,以为己子。”

(3).训练;调度。《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信 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宋 陈亮 《酌古论·韩信》:“且 信 之精兵已诣 滎阳 ,而所存者皆非素拊循之兵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史条陈》:“查北洋所练第一、二、三、四、五、六镇,均係 袁世凯 旧部,拊循多年,将士用命。”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