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冯蓬州当可游中岩分韵得林字

作者:史尧弼 朝代:宋代

原文

羲和转日毂,北陆鞭穷阴。
天地不自持,年老去如骎。
卉木浩萎垂,江山动萧森。
变化故不干,乐哉此幽寻。
蓬州老摩诘,玉齿锵璆琳。
相携亦忘言,一笑孤云岑。
至人鹫峰来,分坐兹岩深。
摄衣请从之,宛如在中林。
聊欲荐清供,无物致所歆。
端有白月轮,炯然碧潭心。
赏会讵偶然,夙昔谅合簪。
别去莫惨恻,渠无去来今。
当有羲黄人,尝识太古音。

诗词问答

问:《同冯蓬州当可游中岩分韵得林字》的作者是谁?答:史尧弼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史尧弼的名句有哪些?答:史尧弼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羲和

(1). 羲氏 和 和氏 的并称。传说 尧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乃命 羲 和 ,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注:“ 羲和 ,日御也。”《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 甘水 之间,有 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渊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阳。《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鬱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暉。” 李贤 注:“羲和,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后汉书·鲁恭传》:“祖父 匡 , 王莽 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日毂

太阳。 宋 范成大 《丙戌闰七月九日与王必大登姑苏台避暑》诗:“炎官扶日轂,辉赫不停运。” 元 柳贯 《次韵鲁恭政观潮》之一:“日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出东溟。”亦指帝王的车驾。 宋 华镇 《次韵和曹公衡山行》:“拂掠朱鸞毛羽轻,朗听日轂声鍧鍧。”参见“ 日轮 ”。

北陆

(1).北方之地。 北周 庾信 《枯树赋》:“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 倪璠 注:“北陆,北方之地也。”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每至南方二月,草树华滋,北陆三秋,风烟摇落;莫不列苹繁於上席,行礼敬於质明,奠椒桂於中尊,敬神明於如在。”

(2).即虚宿。位在北方,为二十八宿之一。《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 孔颖达 疏:“日在北陆,为 夏 之十二月也。十二月,日在玄枵之次……於是之时,寒极冰厚,故取而藏之也。”《尔雅·释天》:“玄枵,虚也;顓頊之虚,虚也。北陆,虚也。” 郭璞 注:“虚星之名凡四。”《汉书·律历志下》:“是故日行北陆谓之冬。”

(3).指夏历十二月或冬天。 唐 刘禹锡 《上门下裴相公启》:“授鉞於西顥之半,策勋於北陆之初。” 宋 王禹偁 《火星中而寒暑退赋》:“至若北陆兇残,人斯鲜懽,层冰飞雪以俱至,挟纊重裘而图安。” 清 姚鼐 《感春杂咏》之三:“北陆既藏冰,西宅復寅饯。”

穷阴

(1).指冬尽年终之时。《文选·鲍照<舞鹤赋>》:“於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 李善 注:“《礼记》曰:‘季冬之月,日穷於次。’《神农本草经》曰:‘秋冬为阴。’” 唐 白居易 《岁晚旅望》诗:“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2).指极其阴沉的天气。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至若穷阴凝闭,凛洌海隅,积雪没脛,坚冰在鬚。” 唐 孟浩然 《赴京途中遇雪》诗:“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自持

自我克制和把持

不能自持

老去

(1).谓人渐趋衰老。 唐 杜甫 《往在》诗:“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宋 欧阳修 《赠王介甫》诗:“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明 汪循 《老去》诗:“老去心还竞,春来花又新。”

(2).引申为老年;晚年。 沉从文 《<沉从文选集>题记》:“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

(3).死去。 元 房皞 《思隐》诗:“情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 明 李东阳 《柳岸垂纶》诗:“老去祗应家在此,不须盘石更垂萝。”

卉木

草木。《诗·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毛 传:“卉,草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平泉庄 在 洛城 三十里,卉木臺榭甚佳。” 清 顾炎武 《赠同系阎君明锋先出》诗:“春风吹卉木,大海放禽鱼。”

江山

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萧森

(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宋 司马光 《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密叶萧森翠幕紆,蹔来犹恨不长居。” 明 何景明 《怀化驿芭蕉》诗:“孟夏日初赫,萧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

(2).草木凋零衰败貌。 唐 张九龄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江城何寂歷,秋树亦萧森。” 宋 陆游 《秋思绝句》:“一片云深更作阴,东轩草树共萧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之二:“天空远水明秋岸,梧叶萧森枫树残。” 鲁迅 《无题》诗:“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3).阴森。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气萧森。”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气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 徐迟 《入峡记》:“ 巫山 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

变化

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礼记·中庸》疏

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不干

(1).无能,不称职。《金史·食货志四》:“上以为不干,杖七十,罢之。”

(2).不愿意承担某种任务。如:学校要 陆老师 教语文课,他不干。

摩诘

(1). 维摩诘 (梵语vimalakīrti)的省称。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维摩经》中说 维摩诘 是 毘耶离城 中一位大乘居士,和 释迦牟尼 同时,善于应机化导。曾经以称病为由,向 释迦佛 遣来问讯的 舍利弗 及 文殊师利 等宣扬大乘深义,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 宋 苏辙 《谢人惠千叶牡丹》诗:“天女要知 摩詰 病,银瓶满送 洛阳 春。” 宋 陆游 《病中作》诗:“ 摩詰 病説法, 虞卿 穷著书。”

(2).指 唐 王维 。 维 字 摩诘 。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按画家分南北二宗, 摩詰 为南宗创始。”

玉齿

(1).形容洁白美丽的牙齿。 隋 李播 《天文大象赋》:“却睇女床,前瞻天纪。耀棘庭之金印,粲椒宫之玉齿。”

(2).借指口。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灵妃顾我笑,粲然啟玉齿。”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二:“娟娟双青娥,微微啟玉齿。”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三十三:“扬蛾启玉齿,声发已復吞。”

璆琳

(1).泛指美玉。《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 崐崙虚 之璆琳、琅玕焉。” 郭璞 注:“璆琳,美玉名。”《魏书·西域传·大秦》:“其土宜五穀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鬣、明珠、夜光璧。”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庙次昌黎石鼓韵作歌》:“蠙珠璆琳贡银鏤,铅松篠簜浮青柯。”

(2).喻贤才。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吾宗秉全璞, 楚 得璆琳最。” 宋 沉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为赋奕碁句,璆琳吐胷胁。”

相携

亦作“相擕”。互相搀扶;相伴。《东观汉记·邓禹传》:“ 禹 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以迎,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宋 苏轼 《甘露寺》诗:“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採蕋的游蜂,两两相携;弄巧的黄鸝,双双作对。”《儒林外史》第八回:“当下会了帐,两人相携着下了船坐下。”

见“ 相携 ”。

忘言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孤云

(1).单独飘浮的云片。 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唐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二:“勌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 长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

(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繫程。”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 汉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机 曰:“体尽於圣,德美之极,谓之至人。”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若夫 郑 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 * 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鹫峰

1.鹫山。

2.代称佛寺。

摄衣

(1).整饬衣装。《管子·弟子职》:“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宋 叶适 《郑景元墓志铭》:“急难窘助,扁舟径往,夜半扣门,摄衣偕出矣。”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九》“輟洗起衣”:“此文本作輟洗起,摄衣,延 食其 上坐。 郑 注《士冠礼》曰:摄,犹整也。谓整衣而延之上坐也。”

(2).提起衣襟。 宋 苏轼 《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二客不能从焉。”

如在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谓祭祀神灵、祖先时,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后称祭祀诚敬为“如在”。《后汉书·顺帝纪》:“深恐在所慢违‘如在’之义,今遣侍中 王辅 等,持节分诣 岱山 、 东海 、 滎阳 、 河 、 洛 ,尽心祈焉。”

中林

林野。《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毛 传:“中林,林中。” 马瑞辰 通释:“《尔雅》:‘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犹云中野。” 三国 蜀 诸葛亮 《宅铭》:“迹逸中林,神凝巖端。” 唐 白居易 《及第后忆旧山》诗:“偶献《子虚》登上席,却吟《招隐》忆中林。” 明 宋登春 《秋日野望》诗:“听鸟中林性,看云故国心。”

清供

(1).清雅的供品。旧俗凡节日、祭祀等用清香、鲜花、清蔬等作为供品。 清 黄景仁 《元日大雪》诗:“不令俗物扰清供,只除哦诗一事无。”

(2).犹清玩。 明 袁宏道 《瓶史·器具》:“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觶、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窰器如纸槌、鹅颈、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製短小者,方入清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然此外更有一物,势在必需,人或知之而多不设,当为补入清供……此物不须特製,竟用蓬头小笔一枝,但精其管,使与濡墨者有别,与锹箸二物同插一瓶,以便次第取用,名曰‘香帚’。”

无物

不存在东西;空洞

白月

(1).皎洁的月光。 唐 刘长卿 《宿北山禅寺兰若》诗:“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 唐 孟郊 《寻裴处士》诗:“远心寄白月,华髮廻青春。”

(2).见“ 白分 ”。

炯然

(1) 明白的样子

炯然不惑

(2) 形容明亮

炯然如日

(3) 眼光锐利

两目炯然

赏会

(1).玩赏聚会。《晋书·车胤传》:“又善於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 胤 不在,皆云:‘无 车公 不乐。’”《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薛渔思 《河东记·独孤遐叔》:“ 遐叔 意谓贵族赏会,深虑为其斥逐,乃潜伏屏气,於佛堂梁上伺之。” 清 张云章 《水周林记》:“阁之下,梅花万树,赏会为最,赋诗者都为集焉。”

(2).欣赏领会。 宋 苏轼 《题文与可墨竹》诗:“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余最。” 清 包世臣 《书法津梁·跋草书答十二问》:“然手敏有餘,心闲不足,赏会既极,略近澜漫。”

偶然

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

偶然现象

偶然事件

夙昔

(1).前夜。《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李善 注引《广雅》:“昔,夜也。” 南朝 齐 谢朓 《在郡卧病呈沉尚书》诗:“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按,夙,一本作“ 宿 ”。

(2).泛指昔时,往日。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故言可述,行可则。此有司夙昔所愿覩也。” 唐 权德舆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诗:“远郊有灵峯,夙昔栖真仙。”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八:“离居日久,病身不能动,求如夙昔相聚讲习之乐,寧可得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然数百年来,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几,大都萍水偶逢,烟云倏散,夙昔笑言,亦多不记忆。”

(3).朝夕。《后汉书·张衡传》:“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按,《文选》引作“夙夜”。

合簪

犹同僚。簪,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况復是同袍合簪,又何妨语言廝挺。”

惨恻

忧戚;悲痛。 晋 陆机 《<愍思赋>序》:“衔恤哀伤……故作此赋,以紓惨惻之感。” 唐 裴铏 《传奇·颜濬》:“询之土人,乃 陈 朝宫人墓。 濬 惨惻而返。” 明 张景 《飞丸记·权门狼狈》:“山青水白,眼前皆惨惻。万里风尘,万里风尘,别离顷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珊瑚》:“生惨惻不能尽词而退。”

去来今

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 唐 窥基 《大乘法苑义林章记》一:“去来今三,是时一切。” 宋 苏轼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黄人

(1).黄土墙壁因受雨漏冲刷剥蚀而显现出的人形。为黄巾军起义前利用迷信所作的舆论准备。《后汉书·五行志五》:“ 熹平 二年六月, 雒阳 民讹言 虎賁寺 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鬚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絶。到 中平 元年二月, 张角 兄弟起兵 冀州 ,自号黄天。” 刘昭 注:“《风俗通》曰:‘ 劭 ( 应劭 )故往视之,何在其有人也!走漏污处,腻赭流漉,壁有他剥数寸曲折耳。’”

(2).黄色人种。 清 黄遵宪 《出军歌》:“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 梁启超 《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彼其促狭之恶性,向来不以平等待我黄人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从现在的卐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 希特拉 。”

(3).传说中的捧日仙人。 唐 滕迈 《二黄人守日赋》第二:“日观天文,彼黄人之离立是守,丽紫霄而规模乍分。”参见“ 黄人守日 ”。

太古

最古老的时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