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锦州咏祖大寿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过锦州咏祖大寿事原文

伐大木应先去枝,燕京垂得更班师。

勤王巡抚旋遭绁,同事总戎自返旗。

我纵用兵不厌诈,彼诚中计太云痴。

守城援绝方降顺,意欲何为难忖知。

诗词问答

问:过锦州咏祖大寿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过锦州咏祖大寿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过锦州咏祖大寿事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二

2. 征之太祖亲征乌喇时尝岂能谕从诸贝勒曰譬伐大木迁摧必以斧斤斲而小之然后可折今以势均力敌之大国欲一举而取之能尽灭乎乃率师毁其所属六城逾三月而灭乌喇伐树太宗敬守而参太祖圣训于征明一事亦有剪枝之谕政祖可法等以为去其手足不如攻心就灭太宗不从盖深知明国虽已积弱而大势尚未遽亡意若留以有待大圣人卓识诚非众人所能仰窥也

参考注释

燕京

(1). 北京市 的别称。因市区在 春秋 战国 时为 燕国 国都而得名。 宋 梅尧臣 《送吕冲之司谏使北》诗:“知去 燕京 几千里?胡笳乱动月明时。”《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首诗,单夸我朝 燕京 建都之盛。” 清 戴名世 《诰封光禄大夫副总兵官都督同知张公墓志铭》:“ 皇清 定鼎 燕京 , 豫王 引兵南下,擢公副总兵官。”

(2).山名。即 山西省 管涔山 。《淮南子·墬形训》:“ 汾 出 燕京 。” 高诱 注:“ 燕京 ,山名也。在 太原 汾阳 , 汾水 所出。” 庄逵吉 校:“《山海经》、《水经》皆云 汾 出 管涔山 ,古字燕、管,京、涔声近通用。”

班师

(1) 还师;班还

班师振旅。——《书·大禹谟》

来日魏王必班师矣——《三国演义》

(2) 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你奉旨破吐藩,定 西夏,班师回朝。——《元曲选·乔孟符》

两世姻缘

(3) 三》

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明·无名氏《破天阵》

勤王

(1) 尽力于王事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晋书·谢安传》

勤王之事

(2) 臣下发兵救援地位岌岌可危的主子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宋史·文天祥传》

火速勤王

巡抚

古代官名,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官员

同事

共事的人。后指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老同事

总戎

(1).统管军事;统率军队。《魏书·尉元传》:“臣以 天安 之初,奉律总戎,廓寧 淮 右,海内既平,仍忝 徐 岳。”《周书·武帝纪下》:“帝总戎北伐。”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吐蕃 不庭,詔 英王 为元帅,总戎西讨。” 宋 叶适 《亲征》:“ 太祖 、 太宗 未尝不自总戎; 真宗 之初,固已幸 大名 矣。”

(2).统帅。亦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如 唐 人称节度使为总戎; 清 时称总兵为总戎。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诗之五:“共説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仇兆鳌 注引 黄希 曰:“唐人以节度为总戎。” 唐 岑参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诗:“詔出 未央宫 ,登坛近总戎。” 明 孙仁孺 《东郭记·由君子观之》:“做相公,做总戎,一箇 齐 人始与终,带咱每小友都得宠。” 清 戴名世 《<辨苗纪略>序》:“是时俞 公 方为 陕西 总戎,天子移之全 楚 ,使为提督任征 苗 事。”

兵不厌诈

兵:军事、战争;不厌:不嫌;诈:欺骗、谋术。用兵作战可以无限制地用计谋迷惑敌方

事贵应机,兵不厌诈。——《北齐书》

中计

中了别人的计策;落入别人设下的圈套

他这是蒙人的,别中计

降顺

投降归顺。《三国演义》第十回:“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早早降顺,万事俱休!若打破城池,尽皆屠戮!”

意欲

见“ 意欲 ”。

(1).亦作“ 意慾 ”。欲望。《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书》之一:“今方欲与朋友説,日用之閒,常切点检气习偏处,意欲萌处。”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倘非达於共和,国民之意慾难厌,霸者弥缝掩饰之策,决其不能奏效也。”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想新奇事情一定给她们望见了;一种意欲包围着她的脑袋。”

(2).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后汉书·彭宠传》:“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 子密 听其语,遂不敢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我意欲完前日之约,不好自家启齿。”《红楼梦》第一回:“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

为难

(1) 难以应付

为难的事

(2) 使人难应付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