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橘洲人寄橘

作者:齐己 朝代:唐代

谢橘洲人寄橘原文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
霜裛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藏贮待供宾客好,石榴宜称映舟光。

诗词问答

问:谢橘洲人寄橘的作者是谁?答:齐己
问:谢橘洲人寄橘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谢橘洲人寄橘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齐己的名句有哪些?答:齐己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845-16

参考注释

洞庭

(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

栽种

把植物的苗种在土里;种植

在外面栽种天竺葵

潇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 江 渊, 澧 沅 之风,交 瀟湘 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洞庭 张乐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随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远别离》诗:“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记》:“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 凤池 分付夔龙去,万顷 瀟湘 属 湛然 。” 明 徐祯卿 《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 云正深。”

(2). 湘江 与 潇水 的并称。多借指今 湖南 地区。 唐 杜甫 《去蜀》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 瀟湘 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 楚 楼千里,遗爱满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 瀟 湘 。”

人家

(1) 代词,指说话人或听话人以外的人

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2) 代词,指某个人或某些人

把信给人家送去

(3) 代词,指说话者本人

人家等你半天了

夕阳

傍晚的太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洪崖

(1).亦作“ 洪厓 ”、“ 洪涯 ”。传说中的仙人名。 黄帝 臣子 伶伦 的仙号。 汉 张衡 《西京赋》:“ 洪涯 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 汉 蔡邕 《郭有道林宗碑》:“将蹈 洪崖 之遐跡,绍 巢 许 之絶轨。”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左挹 浮丘 袖,右拍 洪崖 肩。” 清 蒋士銓 《香祖楼·兰因》:“形相爱,影相怜,肯向 洪厓 又拍肩。”

(2). 唐 张氲 号。相传他隐居 姑射山 得仙。参阅《说郛》卷三十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二洪崖先生》。

后名

身后声名。《后汉书·崔駰传》:“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山下潭中有 杜元凯 碑, 元凯 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南齐书·王思远传》:“﹝ 思远 ﹞谓 晏 曰:‘兄荷 世祖 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怀来

(1).亦作“ 怀徠 ”。招来。 汉 陆贾 《新语·道基》:“附远寧近,怀来万邦。”《后汉书·独行传·李善》:“以爱惠为政,怀来异俗。” 明 孙柚 《琴心记·持节锦行》:“虏贵怀来,岂可无谋作祸胎。”《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德二年》:“遣人分赐诸蛮,传朝廷怀徠之意,降附日众。”

(2).思念未来。 明 陈束 《伏日樠溪上疏乞休》诗:“感往情弥吝,怀来节易摧。”

宾客

(1)

(2) 客人的总称

宾客盈门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3) 门客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得,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石榴

亦作“ 石留 ”。树木名。亦指所开的花和所结的实。《宋书·张畅传》:“石留出自 鄴下 ,亦当非彼所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石榴,一名丹若。 梁大同 中 东州 后堂石榴皆生双子。 南詔 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絶於 洛中 。” 宋 苏舜钦 《夏意》诗:“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清 陈维崧 《浣溪沙·咏桔》词:“髣髴轻躯十八娘,生憎柑子道家粧,石榴裂齿也寻常。”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石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宜称

适当(的状态);合适;相宜。 汉 贾谊 《新书·容经》:“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汉书·文帝纪》:“丞相 平 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 高祖 宗庙最宜称。’” 唐 元稹 《杨嗣复授尚书兵部郎中制》:“然而操剸吏事,细大无遗,用副虚求,允谓宜称。” 唐 韩偓 《新上头》诗:“学梳鬆鬢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要好多心转惑,徧将宜称问傍人。”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