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谥法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咏谥法原文

桀纣匪恶名,桓灵讵丑谥。

郑樵论之详,吾亦韪其议。

四君自恶君,不因名谥被。

如唐德宋光,明之肃显辈。

岂弗耀佳称,宁无愧字义。

臣子议君父,亏名亦非事。

此语既不刊,吾谓谥可废。

三代直道行,斯民公论备。

惟视所行哉,虚誉诚无济。

诗词问答

问:咏谥法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咏谥法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九

2. 叶

参考注释

桀纣

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

恶名

丑恶的名声

恶名远扬

桓灵

东汉 末世 桓帝 与 灵帝 的并称。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嘆息痛恨於 桓 灵 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幽 厉 昔崩乱, 桓 灵 今板荡。”

丑谥

具有贬义的谥号,恶谥。《新唐书·宋庆礼传》:“礼部员外郎 张九龄 申驳曰:‘ 庆礼 国劳臣,在边垂三十年……其功可推,不当丑謚。’”

无愧

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之处

于心无愧

字义

字词的意义。《魏书·儒林传·孙惠蔚》:“今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祕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 唐 陈夷行 《<九经字样>奏状牒文》:“或经典相承,与字义不同者,具引文以注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商 妾颇认得字义,见了府牒,不敢不信。”

臣子

君主时代的官吏

君父

(1).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左传·僖公五年》:“ 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国语·晋语一》:“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被譖获全,亦恩由君父,何得归功臣下。”

(2).特称天子。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昔 耿弇 不俟 光武 ,亟击 张步 ,言不以贼遗於君父也。” 唐 元稹 《赠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钦承大寳,为亿兆人之君父,奉十一圣之宗祧。”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类皆如此。” 清 孙枝蔚 《句容遇颜含章请予题二颜公祠》诗:“后来君父屡蒙尘,未闻宵小戒朝端。”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从前的排斥外来学术和思想,大抵专靠皇帝;自 六朝 至 唐 宋 ,凡攻击佛教的人,往往说他不拜君父,近乎 * 。”

亏名

损害名誉。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虽无识,惟利是视。至於亏名损实,为国为身,知其不可,不敢妄冒。”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亏名为辱,亏形次之,是以每一念来,忽若有遗。”

不刊

不可改易。古代的文书刻在竹简上,错了就削去,这叫“刊”

此地学不刊之说也。——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三代

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直道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 蒙恬 开筑,北起 九原 (今 内蒙古 包头市 西北),南至 云阳 (今 陕西 淳化 西北),是联结 关中 平原与 河套 地区的主要通道。《史记·蒙恬列传论》:“吾适北边,自 直道 归,行观 蒙恬 所为 秦 筑 长城 亭障,堑山堙谷,通 直道 ,固轻百姓力矣。”《新民晚报》1984.6.8:“‘ 秦始皇 直道 ’原来是一条专供军队大规模进攻的宽阔大道……全长一千四百里。由于是‘直道’,因此遇山开山,遇沟填沟,工程十分浩大。”

(2).泛指直的路。《北史·张衡传》:“帝上 太行 ,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魏书·太祖纪》:“车驾将北还,发卒万人治直道。”

(3).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礼记·杂记》:“其餘则直道而行之是也。”《韩非子·三守》:“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唐 吕岩 《促拍满路花》词:“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难。”《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 朱熹 ﹞慨然叹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终不可行!’”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斯民

指老百姓。《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寇旱之餘,曾未朞岁,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巩 与斯民与蒙其幸!”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公论

(1) 公正或公众的评论

是非自有公论,不是某一个人说了就算

(2) 公理;定理

虚誉

无实的空名

无济

即“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