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才孺伯惠诗颇及参问

作者:葛立方 朝代:宋代

蒙才孺伯惠诗颇及参问原文

鹤氅蒲1一1团养粹和,冥心十地六波罗。
宦情微似庵摩勒,佛行高於窣堵波。
海裹泥牛端解笑,庵前石镜不须磨。
拟询一句合头语,只恐新罗鹞子过。

诗词问答

问:蒙才孺伯惠诗颇及参问的作者是谁?答:葛立方
问:蒙才孺伯惠诗颇及参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葛立方的名句有哪些?答:葛立方名句大全

葛立方蒙才孺伯惠诗颇及参问书法欣赏

葛立方蒙才孺伯惠诗颇及参问书法作品欣赏
蒙才孺伯惠诗颇及参问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鹤氅

(1).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企羡》:“ 孟昶 未达时,家在 京口 ,尝见 王恭 乘高舆,被鹤氅裘。”

(2).泛指一般外套。 宋 陆游 《八月九日晚赋》:“薄晚悠然下草堂,纶巾鹤氅弄秋光。”《红楼梦》第四九回:“﹝ 黛玉 ﹞罩了一件大红羽縐面白狐狸皮的鹤氅。”

(3).道袍。《新五代史·唐臣传·卢程》:“ 程 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家僮开了竹箱,把我买下的箬笠、芒鞋、萝绦、鹤氅,替俺换了。” 王季思 等注:“藤萝做的绦,鹤羽做的袍,都是道士的服装。”

粹和

(1).精纯和美。 唐 陆龟蒙 《读<襄阳耆旧传>因作五百言寄皮袭美》诗:“不知粹和气,有得方大受。” 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此府自 大历 、 贞元 之隆, 郭公 、 浑公 继临,虽博厚粹和,本朝实赖,而俭德异政,旧史闕然。”

(2).指纯和之气。 宋 王禹偁 《罔极赋》:“ 后周 广顺 ,太岁甲寅,季秋戊子,实生吾身,禀粹和於两仪,荷鞠育於二亲。”

冥心

(1).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魏书·逸士传序》:“冥心物表,介然离俗,望古独适,求友千龄,亦异人矣。”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表》:“迄无显效於盛时,固合冥心於暮齿。”《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寳玉 自在静室,冥心危坐。”

(2).潜心苦思;专心致志。《晋书·隐逸传·辛谧》:“是故不婴於祸难者,非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与吉会耳。” 宋 苏舜钦 《诏狱中怀蓝田高先生》诗:“仰首羡飞鸟,冥心思故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难者虽紧要,且置之度外;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自甲午 中 日 一战,而吾国以东海大邦,见败於 扶桑 三岛,知微之士,乃冥心孤往,探索其由。”

十地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波罗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

(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

(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蜜有波罗甜,绵岂班枝燠。”参见“ 凤梨 ”。

宦情

做官的志趣、意愿

少无宦情

庵摩勒

果名。梵语音译。又称“餘甘”、“菴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宋 黄庭坚 《更漏子》词:“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释名﹞引 陈藏器 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行高

品性高洁。《后汉书·安帝纪》:“清白行高者五十人,出补令、长、丞、尉。” 唐 韩愈 《别赵子》诗:“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

窣堵波

亦作“ 窣堵坡 ”。梵语stūpa的音译。即佛塔。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蜜国》:“诸窣堵波及佛尊像,多神异,有灵鉴。”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释之西天谓之窣堵波,中华谓之塔。塔制以层,增其敬也。” 宋 王安石 《草堂怀古》诗:“ 周顒 宅作阿兰若, 娄约 身归窣堵波。”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遥望窣堵坡,相约僧躋攀。”亦省作“ 窣堵 ”。《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 中天竺 ﹞死者燔骸取灰,建窣堵,或委野中及河,饵鸟兽鱼鳖,无丧纪。” 宋 陆游 《予数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后今始见之》诗:“窣堵招提俱昨梦, 祝融 、 回禄 尚餘威。” 清 曹寅 《句容馆驿》诗:“胥徒復传舍,窣堵尚斜阳。”

泥牛

(1).即土牛。古人风俗于立春时以泥土制牛,用此象征春耕开始,劝农耕种。 唐 张说 《喜雨赋》:“ 越 人以泥牛待沃,胡士卖土龙求费。”

(2).泛指用泥塑制的牛。 金 李纯甫 《杂诗》之四:“泥牛耕海底,玉犬吠云边。”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泥牛到河不可渡,石人控马定难骑。”参见“ 泥牛入海 ”。

石镜

(1).如镜的山石。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时异方贡玉人、石镜,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谓之‘月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 松门 。” 唐 李白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 松门 拂中道,石镜迴清光。” 王琦 注:“﹝ 松门山 ﹞上有石镜,光可照人。”《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这 临安里 中有座山,名 石镜山 。山有圆石,其光如镜,照见人影。 钱婆留 每日同众小儿在山边游戏,石镜中照见 钱婆留 头带冕旒,身穿蟒衣玉带。”

(2).水母的别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卷一:“水母,《兼名苑》云:一名鲊,一名石镜,南人治而食之。”

(3).冰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坤舆·冰》:“ 黎民表 诗:‘含风石镜融。’按:石镜,谓冰也。”

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合头

(1).方言。里头,当中。《秧歌剧选·惯匪周子山》:“先前也没问题,就是最近他哥哥 大老周 在工作合头有些不高兴处。”

(2).戏曲、音乐名词。南曲曲牌最后几句,往往由数人合唱,在南戏和传奇中写作“合”,通称“合头”。

(3).戏曲、音乐名词。乐队分段伴奏乐曲时,后段亦称“ 合头 ”。如统帅上场时吹奏《水龙吟》,入座时再接吹的《合头》。

新罗

朝鲜古国。公元前1世纪形成。初领有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都于庆州。与 * 、百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相互间战争不断。公元7世纪中叶与中国唐朝联合,攻灭百济和 * ,不久统一半岛大部。9世纪衰落。10世纪初重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

鹞子

雀鹰,鹞的俗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