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归中丞使新罗

作者:皇甫曾 朝代:唐代

送归中丞使新罗原文

南巾宪衔恩去,东夷泛海行。
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
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
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

诗词问答

问:送归中丞使新罗的作者是谁?答:皇甫曾
问:送归中丞使新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皇甫曾的名句有哪些?答:皇甫曾名句大全

皇甫曾送归中丞使新罗书法欣赏

皇甫曾送归中丞使新罗书法作品欣赏
送归中丞使新罗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210_20

参考注释

宪衔

唐 宋 以来官制中在正职外所加的御史之类虚衔。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 唐 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唐 建中 赦,许带宪衔。遇赦加恩,踵为故事。”《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大夫﹞ 宋 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

东夷

(1).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 肃慎 贡其楛矢。”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 河北 、 山西 的北部是所谓北狄, 陕西 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 黄河 的下游是所谓东夷。”

(2).指 三国 吴 。《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彼 东夷 ,凭 江 阻湖,骚扰边境,劳我师徒。” 李善 注:“ 东夷 ,谓 吴 。”

(3).特指 清 朝统治者。 清 顾炎武 《羌胡引》:“东夷跳梁歷三世,四十五年称伪帝。”

(4).旧指我国东方 日本 、 朝鲜 等国家。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今世所用摺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 张东海 先生以为贡於东夷…… 东坡 谓 高丽 白松扇,展之广尺餘,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摺扇,盖自 北宋 已有之。 倭 人亦製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倭缎》:“凡倭缎製起东夷, 漳 泉 海滨效法为之。”

泛海

亦作“泛海”。乘船过海,渡海。《宋书·朱脩之传》:“﹝ 朱脩之 ﹞泛海至 东莱 ,遇猛风柁折,垂以长索,船乃復正。”《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朝鲜 国王上表告急,天朝发兵泛海往救。”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修黎 ﹞偕其友乘舟泛海,而暴风猝起,益以奔电疾雷,少顷波平,孤舟遂杳。”

上国

(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 ,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3).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布达拉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 ,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4).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红楼梦》第四回:“ 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孤城

(1).孤立无援的城。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然 即墨 大夫以孤城独守,六年不下。” 晋 潘岳 《马汧督诔》:“ 敦 固守孤城,独当羣寇,以少御众,载离寒暑。”《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折寇》:“嘆孤城此日,危如卵纍。” 茅盾 《子夜》十四:“打仗的事神妙不可测;有时一道防线,一个孤城能支持半年六个月。”

(2).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四:“ 青海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关 。”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 《过广陵吊张才叔谏议》诗:“春风疋马过孤城,欲弔先贤泪已倾。” 毛 * 《临江仙》词:“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凉气

凉的空气;清凉之气

倒抽一口凉气

浩淼

水面广阔

浩淼的洞庭湖

云涛

滚滚如波涛的云彩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来往

(1) 来和去

街上来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车辆来往

(3) 联系、交往或接触——用于人

他仅与那些百万富翁们来往

(4) 左右;上下

总不过二尺来往水

双旌

(1). 唐 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

(2).泛指高官之仪仗。 唐 李商隐 《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赐以竹符之重,遂使 霍氏 固辞之第,早建双旌。” 徐炯 注:“双旌唯节度领刺史者有之,诸州不与焉。今则通用为太守之故事矣。” 元 刘忠之 《太常引·送郭复斋》词:“何处望双旌,泛千里孤舟月明。” 明 王世懋 《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诗:“玉检金泥出大庭,双旌万里去冥冥。”

(3).借指高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倘或无知猖獗,突犯双旌,虽手握兵符,徵调不及,一时亦无如之何。”参见“ 双节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