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悬溜岩隐者居

作者:方干 朝代:唐代

题悬溜岩隐者居原文

世人如要问生涯,满架堆床是五车。
谷鸟暮蝉声四散,修篁灌木势交加。
蒲葵细织团圆扇,薤叶平铺合遝花。
却用水荷苞绿李,兼将寒井浸甘瓜。
惯缘嶮峭收松粉,常趁芳鲜掇茗芽。
池上树阴随浪动,窗前月影被巢遮。
坐云独酌杯盘湿,穿竹微吟路径斜。
见说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诗词问答

问:题悬溜岩隐者居的作者是谁?答:方干
问:题悬溜岩隐者居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题悬溜岩隐者居是什么体裁?答:七排
问:方干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干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53-9

参考注释

世人

世上的人;普通人

世人皆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宋· 周敦颐《爱莲说》

生涯

(1) 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从石磊沟回来以后, 黄老妈妈就重又过起了讨饭生涯。——《党员登记表》

(2) 指赖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财物

生涯罄尽

五车

(1).见“ 五车书 ”。

(2).星名。亦称五潢,属毕宿,共有五星。《史记·天官书》:“軫南众星曰天库楼;库有五车。” 张守节 正义:“天库一星,主太白, 秦 也,在五车中。”《晋书·天文志上》:“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五车者,五帝车舍也,五帝坐也,主天子五兵,一曰主五穀丰秏……其中五星曰天潢。” 郭沫若 《星空》诗:“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

(3).古代统治者使用的五种车子。《南齐书·礼志上》:“五车玉輅为上,金輅次之。”《宋史·舆服志一》:“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众也。”参见“ 五輅 ”。

(4).古代的五种兵车。即戎路、广车、阙车、苹车、轻车。 唐 贾至 《燕歌行》:“五车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参阅《周礼·春官·车仆》。

四散

向四周分散

乌云四散,被风吹成了碎片

修篁

修竹,长竹。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冲淡》:“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閲音修篁,美曰载归。” 明 归子慕 《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诗:“北牑移修篁,南圃艺药草。” 陈毅 《莫干山纪游词》:“ 莫干 好,遍地是修篁。”

灌木

丛生之木

一丛乌饭树灌木

势交

攀权附势之交。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若其宠钧 董 石 ,权压 梁 竇 ……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 要离 焚妻子,誓殉 荆卿 湛七族。是曰势交。”

蒲葵

一种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和 * 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明· 魏学洢《核舟记》

圆扇

即团扇。 唐 刘商 《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秋深为尔持圆扇,莫忘 鲁连 飞一箭。”

平铺

(1).平着铺展开。 唐 白居易 《南湖早春》诗:“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緑水苹生。” 宋 陆游 《晨起坐南堂书触目》诗:“奇峰角立千螺晓,远水平铺匹练秋。” 鲁迅 《书信集·致颜黎民》:“ 北京 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 上海 的房屋却是直迭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

(2).谓说话或写文章平直地叙述出来。《朱子全书》卷十:“圣贤言语平铺地説在那里,如夫子説‘学而时习之’,自家是学何事,便须著时习。” 明 李东阳 《杂记·诗话》:“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 明 朱国祯 《高先生墓志铭》:“工夫喫紧沉著,岂可平铺轻説。”

合遝

盛多貌;聚集貌。《文选·王褒<洞箫赋>》:“趣从容其勿述兮,騖合遝以诡譎。” 李善 注:“合遝,盛多貌。”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居者》诗:“蒲葵细织团圆扇,薤叶平铺合遝花。”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北录》:“冻云合遝,波浪激衡。”

寒井

井下寒凉,故称寒井。 南朝 梁简文帝 《谢敕赉貂坐褥席启》:“阴炭既重,寒井犹冰。特降殊私,温华曲被。”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露色凝古坛,泉声落寒井。”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却用水荷苞緑李,兼将寒井浸甘瓜。”

松粉

即松花粉。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惯缘嶮峭收松粉,常趁芳鲜掇茗芽。” 元 倪瓒 《春日云林斋居》诗:“阶下松粉黄,窗间云气暖。” 明 徐渭 《薯蓣》诗:“芋魁徒软美,松粉藉餦餭。”参见“ 松花粉 ”。

芳鲜

味美新鲜。也指新鲜美味的食物。《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傅毅 《七激》:“酌旨酒,割芳鲜。”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惯缘嶮峭收松粉,常趁芳鲜掇茗芽。” 明 徐渭 《胡桃》诗:“羌果荐冰甌,芳鲜占客楼。”

树阴

由树叶提供的遮蔽阳光的地面

前月

上个月

前月浮梁卖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独酌

独饮。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独酌南轩,拥琴孤听。”《新唐书·马周传》:“ 周 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明 刘基 《题梅屏》诗之二:“独酌梅花下,怜花与鬢同。”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操一瓢兮独酌,濯清泉兮汲明月。”

杯盘

亦作“ 杯柈 ”。杯与盘。亦借指酒肴。 唐 刘禹锡 《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 洛城 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 宋 吴可 《藏海诗话》:“草草杯柈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丫鬟收拾了杯盘之类,抹了桌子。” 周咏 《秋怀》诗之八:“何堪 湘浦 伤离鵠,忍对杯盘数落花。”

微吟

小声吟咏。《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雍门子 臺微吟, 孟尝君 为之於邑。” 宋 陆游 《一笑》诗:“半醉微吟不怕寒,江边一笑觉天宽。”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得十五首》之三:“所以志为道,淡宕生微吟。” 郁达夫 《赠福州报界同人》诗之一:“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

路径

(1) 指通向某个目标的道路

路径平坦

迷失路径

(2) 门路

找到了成功的路径

见说

(1).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2).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公卿

(1).三公九卿的简称。《仪礼·丧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汉书·陈宠传》:“及 竇宪 为大将军征 匈奴 ,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 刘师培 《悲佃篇》:“试徵之 周代 天子立官,自公卿至胥徒,约五万九千四百餘人。”

(2).泛指高官。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始元 元年,春二月。黄鵠下 建章宫 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贤彦駢繁。”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为君子矣,虽不为公卿,无害也;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其如公卿何。” 严复 《和荆公<贾生>》诗:“赋鹏深情人不解,祇言未得作公卿。”

(3).指丈夫。《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待公卿迴故日,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蒋礼鸿 曰:“‘公卿’指丈夫,这和阿曹婆词称丈夫为‘君王’相同。俗文学里的所谓‘官人’,实际和公卿的意义也相同。”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遗逸

亦作“ 遗佚 ”。亦作“ 遗軼 ”。1.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

(2).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 宋 苏辙 《进御集表》:“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诸臣之家,凡尺牘寸纸,无所遗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只据《文选》,固多遗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独居一室,人迹罕至,诗篇不復检閲,故多遗佚。”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遗逸,表请开献书之路。”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汉书·艺文志》:“ 武帝 时,军政 杨僕 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覩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若父祖捐馆日,子孙幼弱,及一旦编摹,岂免小有疏略,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扬歷四十餘年,功名事业,磊磥赫奕。侃访辑遗軼,既久始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遗逸,务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客谈遗佚,目挟十钱入西市,五钱麦糊五钱纸,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犹隐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盖 明 初之有求於遗逸者,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闻见之陋也。”

(5).隐士;遗才。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説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軼;闻鷄鸣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諫諍、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诗:“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 圣祖仁皇帝 ,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 明 史馆,搜罗遗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吴晗 《社会贤达考》:“隐了几年,跟了几年,名气有了,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6).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 明 初,人犹多经学,皆 元 时遗逸。”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顺 康 之世,故老遗逸,越在草莽,承东林气节之盛,为经济有用之学。” 梁启超 《论私德》二:“ 顺 康 间,首开博学鸿词,以挚遗逸。”

逢迎

(1) 违心趋奉迎合

逢迎拍马

(2) 迎接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乌纱

(1).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 唐 皮日休 《夏景冲淡偶然作》诗:“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喝声未絶,只见班部中闪出一官,乌纱象简,趋跪丹墀。”

(2).泛指官帽。 清 洪楝园 《后南柯·辞职》:“想当年司宪护高牙,误军事褫乌纱,如炉王法便追拿。”参见“ 乌纱帽 ”。

(3).借指官位。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与之大夫》:“覷了这人情笑杀,可道当今底是识乌纱。”参见“ 乌纱帽 ”。

(4).黑纱织物。参见“ 乌纱髻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