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磨衲与惠因长老

作者:曹勋 朝代:宋代

施磨衲与惠因长老原文

三韩山川悉汉地,其中佛法亦复然。
王子义天不思议,剪除须发作佛事。
东渡参问三乘法,无为分与最上乘。
喜抱方袍入净人,有僧莅敬能摄受。
宝华粲缛并文绮,金针细衲成帖相。
衣裓一一如来法,一一针1一1孔藏妙用。
经历百千无退转,佛光律仪不曾失。
我以至宝易得之,每善护持神通藏。
是故回施惠因老,原惟此衣覆法身。
天风海涛助潮音,普闻四众及一切。
常如此袍无断灭,惠因法施亦无穷。
楖栗横拈师子床,法法流通并东海。

诗词问答

问:施磨衲与惠因长老的作者是谁?答:曹勋
问:施磨衲与惠因长老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曹勋的名句有哪些?答:曹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三韩

汉 时 朝鲜 南部有 马韩 、 辰韩 、 弁辰 ( 三国 时亦称 弁韩 ),合称 三韩 。《后汉书·东夷传·三韩》:“ 韩 有三种:一曰 马韩 ,二曰 辰韩 ,三曰 弁辰 …… 马韩 最大,共立其种为 辰 王,都 目支国 ,尽王 三韩 之地。”后以指 朝鲜 。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均十二韵》:“方丈 三韩 外, 崑崙 万国西。”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诗:“喜闻劲旅发 三韩 ,从此军应薙草菅。” 古直 《哀朝鲜》诗:“ 三韩 日暗淡,倭儿意气雄。”

山川

山岳、江河

祖国壮丽的山川

汉地

犹 汉 土。指我国汉族地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法显》:“ 汉 地帝王,奉佛敬僧。”

其中

那里面;那中间

乐在其中

佛法

(1) 佛教的教义

(2) 佛所具有的法力

亦复

(1).也。表示同样。《后汉书·霍谞传》:“至於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復均也。”《世说新语·言语》“ 德操 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半途而废者居多,差釐毫而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终不免被吞并,企业界中亦复如此。”

(2).又。《世说新语·德行》“我何颜谢 桓公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一门之内,有忠与孝,亦復何恨!”

王子

(1) 帝王的儿子

王子皇孙。——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古时也泛指贵族子弟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思议

想像或理解

不可思议

剪除

从根上去掉;消灭

剪除奸宄

须发

胡须和头发的统称

须发全无

佛事

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东渡

(1).渡向东岸。《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欲东渡 乌江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户十餘万皆东渡 江 。”

(2).特指东去 日本 。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闻 素民 已东渡。”

参问

(1).询问。《后汉书·窦武传》:“ 武 召侍御史 河涧 刘儵 ,参问其国中王子侯之贤者。”

(2).佛教语。谓参师问道。《古尊宿语录》卷五:“首座云:‘曾参问也无?’师云:‘不曾参问。’”

乘法

一般指 ab , a · b 或 a × b 这些数学运算,其含义随有关的类型不同而异。当 a 和 b 为正整数时,这些运算的含义最简单,它们代表以 a 作单位重复取 b 次或反过来以 b 作单位重复取 a 次

无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分与

分给。 唐 陆龟蒙 《中酒赋》:“愁应 平子 分与,渴是 相如 传得。” 清 李渔 《连城璧》外编卷四:“写完,念了一遍,回去取出一个拜匣,开出来都是银子,分与众人,到临了各取一锭,付与 竺生 、 庆生 。”

最上乘

(1).佛教谓最高明圆满的教法。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义。”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 * 眼,悟第一义。”

(2).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最上品。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 碧山 《齐天乐》诸闋,哀怨无穷,都归忠厚,是词中最上乘。”

抱方

方领。古代深衣(在家闲居的衣服)的领口格式。《礼记·深衣》:“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郑玄 注:“袷,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 孙希旦 集解:“抱方,领之方也。”

摄受

(1).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 唐 慧能 《坛经·顿渐品》:“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弟子们都拜从禪师,惟愿慈悲摄受。”

(2).犹享受。 章炳麟 《五无论》:“佛説 郁单越洲 人,无妻妾田宅车马财物资具诸摄受,清寧耆寿,殊胜三洲。” 章炳麟 《五无论》:“有所暱爱则妬生,有所摄受则争起。”

宝华

见“ 宝花 ”。

文绮

(1).华丽的丝织物。《六韬·盈虚》:“ 帝尧 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綺不衣。”《三国志·吴志·华覈传》:“美貌者不待华采以崇好,艷姿者不待文綺以致爱。”《南史·循吏传序》:“左右无幸謁之私,闺房无文綺之饰。”《明史·太祖纪三》:“壬申,罢天下岁织文綺。”

(2).比喻华丽的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綺。”

金针

(1) 刺绣、针灸用的针

(2) 比喻某种技能的诀窍

处世金针

衣裓

(1).衣襟。亦指僧衣。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然后蔑衣裓之赠,委财施之会不顾矣。”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金陵 王 某家,有大石子,中具兜尘观世音像,趺坐如生,面目衣裓如画。” 清 卢文弨 《锺山札记·裓》:“衣裓用於释氏为多,然亦可通用……非专指衣襟也。”

(2).佛教徒挂在肩上的长方形布袋,用作拭手和盛物。《法华经·譬喻品》:“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唐 寒山 《诗》之一五六:“住不安釜灶,行不齎衣裓。”

(3).一种盛花之器。《阿弥陀经义记》:“天华至妙,名曼陀罗,色妙无比,香气芬馥,常以清旦,衣裓盛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衣裓是盛华器,形如函而有一足,手擎供养。”

一一

一个一个地;依次地

一一检查

好一一听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一一以叶自彰。——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一一为具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一一自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一一详述之。——清·方苞《狱中杂记》

如来

佛的别名。梵语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 释迦牟尼 的十种法号之一。《金刚经·威仪寂静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西游记》第七回:“众神随至 寳莲臺 下啟知, 如来 召请。” 清 赵翼 《大石佛歌》:“是谁凿破山骨裂,幻出如来身半截。”

妙用

奇妙的作用或用处

妙用无穷

经历

(1) 亲身遇到过的事情

个人经历的故事

(2) 亲身遇到过

几年后他经历过一次类似中暑的情况

(3) 历时

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

百千

成百上升,极言其多

俄而百千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退转

(1).佛教语。谓位次下降,功行减退,道心退缩等。《法华经·序品》:“菩萨摩訶萨八万人,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法师今若退转,未必有一称心交,失现前十种大利。”《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变文》:“常持苦行,心无退转。”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释教有 无量寿佛 之説,念之者得生净土,永不退转。”

(2).退回;转头。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松雪翁入梦》:“余自束髮即学 松雪翁 书,至十八九岁最喜临摹 山谷 ,业师 林蠡槎 先生谓 泳 受病已深,仍以 松雪 为退转之法。”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佛光

(1).佛所带来的光明。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

(2).谓佛像上空呈现的光燄。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八:“ 五臺山 佛光,其传旧矣。《唐穆宗实録》: 元和 十五年四月四日, 河东 节度使 裴度 奏: 五臺山 佛光寺 侧,庆云现,若金仙乘狻猊,领其徒千万,自巳至申乃灭。”

(3).指佛像表面的光泽。 明 李贽 《与城老》:“﹝寺庙﹞既幸落成,佛光灿然。”

(4).也称“峨眉宝光”。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人背太阳而立,光线通过云雾区小水滴经衍射作用所致。常见于山区,我国 峨眉山 最常见。

律仪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説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经教律仪,既遵 印度 ,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故如 美洲 之摩门, 印度 之溼婆韦纽, 西藏 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

(2).法律的礼节。《镜花缘》第二二回:“如今腹中只剩几段‘大 唐 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律例算盘,倒是熟的。”

不曾

(1)

没有,从来就没有

一生不曾见过这种人

(2)

亦作“未曾”

至宝

特别稀有的珍宝

竟把普通景泰蓝当成了至宝

护持

维护保持

神通

佛教指神佛具有的神奇能力,今指出奇的手段或本领

大显神通

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 鲁迅《药》

是故

因此;所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忙,斯用兵之效也。—— 宋· 苏洵《六国论》

施惠

施恩

以不上夜班对我施惠

衣覆

犹覆盖。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 阿 紈纂组之饶,衣覆宗国。”

法身

(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知如来法身,长存不变易。”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尝闻佛説,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法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毛紺垂,颅骨圆耸。”

(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俞氏 则谓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后,法身则然,岂可以血肉之躯投畀水火乎?”《西游补》第十六回:“ 行者 一时难忍,现出大闹天宫三头六臂法身,空中乱打。”

天风

风。风行天空,故称。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旛旂。”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春》:“好趁天风,直上青霄。” 郭沫若 《哀时古调》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海涛

(1).海浪。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之二:“雨晴九陌铺江练,嵐嫩千峯叠海涛。” 明 王守仁 《泛海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往者作一律曰:‘生平颇忆挈 卢敖 ,东过 蓬莱 浴海涛。’”

(2).指海涛声。 叶圣陶 《倪焕之》十:“喧嚷声、笑语声、小儿啼哭声混合在一起,像有韵律似的,仿佛繁碎的海涛。”

潮音

潮水的声音。亦指僧众诵经之声。 宋 范成大 《宿长芦寺方丈》诗:“夜阑雷破梦,欹枕听潮音。” 明 屠隆 《昙花记·还乡报信》:“明日里幢盖来临,开法界,听潮音。” 清 黄景仁 《张鹤柴招集赋得寒夜四声·梵声》诗:“潮音初浩荡,尘梦一惺忪。”

四众

见“ 四部众 ”。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梦溪笔谈》

常觉一切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断灭

绝灭。《朱子语类》卷七一:“《坤卦》纯阴无阳,如此,阳有断灭也,何以能生於《復》?”

法施

佛教语。三种布施之一。谓宣讲佛法,普度众生。出家人多行法施,在家人多行财施。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昙鉴》:“浑浑法施,弗緇弗涅。”《说郛》卷八五引 宋 张商英 《护 * 》:“财施犹轻,法施最重……比之如来大慈,法施诚諦之语,感通八部龙天,震动十方世界。”

无穷

没有穷尽;没有止境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乐亦无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受享无穷。——清· 黄宗羲《原君》

传之无穷。

后患无穷

无穷的悔恨

楖栗

亦作“ 楖櫪 ”。木名。可为杖。后借为手杖、禅杖的代称。 唐 贾岛 《送空公往金州》诗:“七百里山水,手中楖栗粗。” 宋 陆游 《小园》诗:“倦就盘陀坐,闲拈楖栗行。” 元 耶律楚材 《和张敏之<鸣凤曲>韵》:“遮眼开经卷,蒙头坏衲衣……震风威,横担楖栗万山归。” 清 溥畹 《虎丘访卖花老人》诗:“缓携楖栗访山家,一路斜阳五色霞。” 清 恽敬 《子惠府君逸事》:“ 郑痴菴 常与先府君过从……为人頎长白须冉,擕楖櫪杖,有出尘之表。”

师子床

(1).狮子床。佛教中菩萨的坐席。《维摩经·香积佛品》:“ 维摩詰 即化为九万师子牀,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讫。”

(2).泛指殿堂中央尊者或参禅者的坐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宫室》:“君王朝座,弥復高广,珠璣间错,谓师子牀。”

(3).指一般的坐卧之具。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法流

(1).佛教语。相续不绝的佛法。 南朝 梁元帝 《谢敕送齐王瑞像还启》:“身持净戒,心抃法流。”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宿修梵行,愿在法流者,覆以惭媿之衣,落其烦恼之髮。”

(2).佛教语。佛法流传。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序》:“然法流东土,盖由传译之勋。”

东海

(1) 亚洲东部边缘海,西接中国大陆,北连黄海,南接南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0米,广阔的东海大陆架是良好的渔场

(2) 泛指东方的大海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