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友古诗

作者:刘绍 朝代:元代

怀友古诗原文

怀友枉银钩,思亲虔手泽。

人伦各惟尽,有子表先德。

伊昔属离居,天涯意萧索。

停云慨千里,洒翰寄芳墨。

缱绻结遐悰,斯怀见胶漆。

谁云人事异,岁月有存没。

书到感人亡,悲吟徒怆恻。

所欣幸天祜,文嗣馀世嫡。

相见付遗言,哀哀泪横臆。

彝常古攸重,鞠育恩罔极。

字字起亲思,时从见颜色。

珍藏贵瑜瑾,百岁矢无斁。

薄俗尚可敦,濡毫著民则。

诗词问答

问:怀友古诗的作者是谁?答:刘绍
问:怀友古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刘绍的名句有哪些?答:刘绍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元音遗响卷十

参考注释

银钩

亦作“ 银钩 ”。 1.银质或银色的钩子。《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鉤,飘若惊鸞。” 南朝 梁 刘孝威 《钓竿篇》:“金辖茱萸网,银钩翡翠竿。”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鉤采桑路。”《宋史·乐志十五》:“翠帘人静月光浮,但半捲银钩。”

(2).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 唐 徐坚 《棹歌行》:“櫂女饰银鉤,新妆下翠楼。”

(3).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元 张逊 《水调歌头·宴顾仲瑛金粟影亭赋桂》词:“把鸞笺,裁绣句,写银钩。”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想梦》:“他一不合银钩写,锦字松烟。”

(4).比喻弯月。 宋 李弥逊 《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思亲

思念父母。亦泛指思念亲人。《淮南子·诠言训》:“故祭祀思亲,不求福。”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手泽

先辈存迹

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礼记·玉藻》

人伦

(1) 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2) 各类人

人伦并处。——《荀子·富国》

先德

(1).谓治民之道,以德为先。《管子·小问》:“ 桓公 曰:‘善哉!牧民何先?’ 管子 对曰:‘有时先事,有时先政,有时先德,有时先恕。’”

(2).祖先的德行。《战国策·赵策二》:“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况世哲继轨,先德在民。” 李周翰 注:“言况 高祖 之家,代有圣哲,有遗德。”

(3).称别人的父亲为先德。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 刘舍人 蜕 , 桐庐 人,早以文学应进士举,其先德戒之曰:‘……吾若没后,慎勿祭祀。’”

(4).有德行的前辈。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罢讲后復北游,询求先德。” 唐 张九龄 《酬周判官兼呈耿广州》诗:“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宋延寿 《宗镜录》卷七八:“先德云: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瞩元无对。”

伊昔

从前。《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伊昔有皇,肇济黎蒸。” 李善 注:“《尔雅》曰:‘伊,惟也。’ 郭璞 曰:‘发语辞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王侍中》:“伊昔值世乱,秣马辞帝京。” 唐 刘希夷 《相和歌辞·白头吟》:“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离居

(1).离开居处,流离失所。语出《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孔颖达 疏:“播荡分析,离其居宅,无安定之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述离居,则愴怏而难怀。” 李大钊 《大哀篇》:“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

(2).散处;分居。《诗·小雅·雨无正》:“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勩。” 郑玄 笺:“长官之大夫於王流于 彘 而皆散处。”《左传·文公十六年》:“夫 麇 与 百濮 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 百濮 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 唐 宋之问 《江南曲》:“妾住 越 城南,离居不自堪。” 明 高启 《拟古》诗之二:“上有离居妇,哀歌抚弦琴。” 清 纳兰性德 《岁晚感旧》诗:“时序忽云暮,离居倍悄然。”

(3).犹离房,别室。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鬱紆将难进,亲爱在离居。”

(4).犹放弃、停止。《庄子·山木》:“ 鲁侯 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 崔譔 本无离字,而以居字连上句读,当从之。《吕览·慎人篇》‘胼胝不居’, 高诱 训居为止。‘无须臾居’者,无须臾止也,正与上句行字相对成义。学者不达居字之旨,而习於《中庸》‘不可须臾离’之文,遂妄加离字,而居字属下读,失之矣。”

(5).指隐居者。《楚辞·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王逸 注:“离居,谓隐者也。”

天涯

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萧索

衰败;冷落

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落

停云

(1).停止不动的云。 晋 陶潜 《停云》诗:“靄靄停云,濛濛时雨。”因其自序称“停云,思亲友也”故后世多用作思亲友之意。 明 顾大典 《青衫记·梦得刺江》:“乍离省闥,能无恋闕之心;远别朋儕,未免停云之想。” 清 赵翼 《李雨村观察挽诗》:“八表停云空目极,更从何处寄相思。” 郁达夫 《赠女学生李辉群》诗:“ 春申江 上赋停云, 黄鹤楼 头始识君。”

(2).使行云停止不动。喻歌声之高亢优美。本《列子·汤问》 薛谭 学讴於 秦青 事。 明 陈所闻 《双调新水令·齐王孙孟闇仲闇寿予西湖》套曲:“羡的是 坡仙 载月游,喜的是 苏小 停云唱。” 明 夏完淳 《端午赋》:“ 吴 姬抗腕而御橈, 越 女停云而振响。”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洒翰

犹洒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旧唐书·德宗纪论》:“加以天才秀茂,文思雕华。洒翰金鑾,无愧 淮南 之作。” 宋 陈郁 《话腴》:“偶洒翰於小白团扇,书七言十四字。”参见“ 洒笔 ”。

挥笔书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洒翰赠言终不许,援琴请尽奴衷素。”

绻结

犹缱绻。谓情意 * 。 明 何景明 《织女赋》:“舒幼眇以綣结兮,燕淫衍而相羊。”

胶漆

(1).胶与漆。亦指黏结之物。《孙子·作战》:“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田父嗟胶漆,行人避蒺藜。”

(2).比喻事物的牢固结合。《韩非子·安危》:“ 尧 无胶漆之约於当世而道行, 舜 无置锥之地於后世而德结。”《韩诗外传》卷四:“夫习之於人微而著,深而固,是畅於筋骨,贞於胶漆。”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编简一定,胶漆不移。”

(3).比喻情谊极深,亲密无间。 汉 邹阳 《狱中上书》:“感於心,合於意,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於众口哉!” 唐 白居易 《和<寄乐天>》:“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与 元稹 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李光 《将游燕蓟留别秋叶仍用前韵》之二:“两点 金 焦 双血泪,悠悠胶漆説 雷 陈 。”

人事

(1) 指人世间的事

人事沧桑

人事不可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人事调动

(3) 人情事理

不懂人事

(4) 人的意识的对象

不省人事

(5) 人力能做到的事

尽人事

(6) 馈赠的礼物

送人事

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存没

同“ 存殁 ”。 南朝 宋 颜延之 《登巴陵城楼作》诗:“存没竟何人,耿介在明淑。” 清 黄遵宪 《吴季清明府》诗:“闻今既半年,未悉子存没。” 唐 宋之问 《鲁忠王挽词》之二:“邦家锡宠光,存没贵忠良。”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北归》之一:“今託 少游 议其详,餘惟节哀自重。某不敢拜状郡君,惟千万俯为存没宽心自重。”

感人

(1) 令人感动

生动感人

(2) 激起感情的

感人的艺术

悲吟

(1).哀叹。 汉 张衡 《南都赋》:“寡妇悲吟,鵾鸡哀鸣。”《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2).悲歌。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暨其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唐 白居易 《咏怀》:“长笑 灵均 不知命, 江 篱丛畔苦悲吟。”

怆恻

悲痛。 晋 潘岳 《寡妇赋》:“思缠緜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愴惻。” 唐 戴叔伦 《崇德道中》诗:“关山明月到,愴惻十年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今对履思容,实所愴惻。”

欣幸

欣喜庆幸

世嫡

嫡嗣。《汉书·成帝纪》:“ 元帝 在太 * 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皇孙。”《北史·李彪传》:“昔 姬王 得斯道也,故恢崇儒术以训世嫡,世嫡於是乎习成懿德,用大协於黎蒸。”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案诸侯世嫡,嗣业居丧,既未成君,不避其讳。此《春秋》之例也。”

相见

彼此会面

整个代表团在终点站与他们相见

遗言

(1) 死者生前留下来的话;遗嘱

忠烈遗言。——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指前贤的遗训

哀哀

悲伤不已貌。《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郑玄 笺:“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哀哀 建威 ,身伏斧质。” 唐 李咸用 《湘浦有怀》诗:“鸿雁哀哀背朔方,餘霞倒影画 瀟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书僮吓的不敢言语,只哀哀的哭。” 赵朴初 《访广岛》诗之三:“哀哀欲絶絶復言,满座闻之摧心肝。”

常古

常法,旧法。《礼记·礼运》:“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孙希旦 集解:“常古,旧法也。”《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

鞠育

(1).抚养;养育。语本《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毛 传:“鞠,养也。” 郑玄 笺:“育,覆育也。” 汉 蔡邕 《议朗胡公夫人哀赞》:“严考殞没,我在齿年。母氏鞠育,载矜载怜。” 宋 梅尧臣 《送张讽寺丞赴青州幕》诗:“富公镇 青 社,有来咸鞠育。” 明 沉鲸 《双珠记·卖儿系珠》:“若得携归鞠育,感当不朽。”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由我以上的二兄二姐的鞠育,不消说都是我们母亲一人一手的工作了。”

(2).犹生育。 唐 裴铏 《传奇·孙恪》:“后十餘年, 袁氏 已鞠育二子,治家甚严。”

罔极

(1).无穷尽。《诗·小雅·何人斯》:“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郑玄 笺:“人相视无有极时,终必与女相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受命於穆清,流泽罔极。”《汉书·董仲舒传》:“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 颜师古 注:“罔亦无也。极,尽也。”《晋书·成公绥传》:“何滋育之罔极兮,伟造化之至神。”

(2).《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朱熹 集传:“言父母之恩,如天无穷,不知所以为报也。”后因以“罔极”指父母恩德无穷。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终怀《蓼莪》罔极之哀。” 明 沉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怙恃惟隆,乾坤罔极。” 清 杨潮观 《<寇莱公思亲罢宴>序》:“《罢宴》,思罔极也。”

(3).指人子对于父母的无穷哀思。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陛下圣恩齐於哲王,罔极过於 曾 閔 。”《北史·周纪下·武帝》:“衰麻之节,苫庐之礼,率遵前典,以申罔极。” 宋 王禹偁 《著作佐郎赠国子博士鞠君墓碣铭》:“岂惜一言,不慰罔极之心乎?”

(4).不正。《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罔极。” 郑玄 笺:“罔,无。极,中。无中,所行不得中正。” 汉 贾谊 《吊屈原赋》:“遭世罔极兮,乃殞厥身。”

(5).《诗·小雅·青蝇》:“谗人罔极,构我二人。”谓谗人之言不止,则二人不和。后因以“罔极”指谗言或谗人。《后汉书·李杜传赞》:“道亡时晦,终离罔极。”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罔极泰甚,古今同途。”

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珍藏

(1)

(2) 珍重地收藏

珍藏至今

(3) 珍贵的收藏物

罕见的珍藏

百岁

(1).百年。指长时间。《鹖冠子·近迭》:“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 唐 韩愈 孟郊 《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 周立波 《金戒指》:“人生百岁也是死,何处黄土不埋人?”

(2).终身;毕生。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七折:“愿齐眉廝守,百岁和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孝女》:“保佑老父沉疴速起,百岁康强。”

(3).死的讳称。《诗·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史记·吕不韦列传》:“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 唐 白居易 《读张籍<古乐府诗>》诗:“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宋 苏轼 《汉高帝论》:“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 戚姬 子乎?”

无斁

(1).不厌恶;不厌倦。《诗·周南·葛覃》:“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郑玄 笺:“斁,厌也。” 汉 枚乘 《七发》:“高歌陈唱,万岁无斁。” 唐 吴筠 《庐山云液泉赋》序:“既饮既漱,永翫无斁。” 清 龚自珍 《庐之推》:“其始升歌曰:‘济济多士,秉 文 之德。’而卒称无斁於人,以如将万年焉,由此其推也。”

(2).犹无终,无尽。 唐 李翱 《泗州开元寺钟铭》:“非雷非霆,鏗号其声……弗震弗坠,大音无斁。”

俗尚

世俗的风尚。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然閔其弃俗尚而从於寂寞之道,以之争名於时也。” 宋 陆游 《跋花间集》之二:“久而自厌,然梏於俗尚,不能拔出。”《明史·西域传三·乌斯藏》:“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諭。” 李大钊 《平民主义》五:“见了这些分裂的现象,都凑集在一个时代,凡在这个时代所制的器物,所行的俗尚,都带着分裂的色采,就说现在的时代是分裂的时代。”

可敦

见“ 可贺敦 ”。

濡毫

濡笔。谓蘸笔书写或绘画。 唐 韦应物 《酬刘侍郎使君》诗:“濡毫意僶俛,一用写悁勤。”《镜花缘》第五三回:“ 亭亭 正在磨墨濡毫,忽见 红红 、 婉如 从外面走来。” 吴沛霖 《淡卿出团扇索诗为题两绝》之一:“拟将雅意深深却,看汝濡毫兴已狂。”

民则

(1).人们行为的准则。《书·君牙》:“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国语·晋语五》:“今 宋 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艺文类聚》卷三八引 汉 崔瑗 《南阳文学颂》:“我国既淳,我俗既敦;神乐民则,嘉生乃繁。”

(2).治民的方法。《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 韦昭 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