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明建读书堂於内战都岩盖缙缙云最胜特处

作者:叶适 朝代:宋代

原文

东莱龙川师道起,一时话言犹在耳。
我辈勤苦常刳心,后生懒惰自迷已。
闻君相取黄帝乡,石简中间稳上梁。
搜翘索楚寻旧学,关雎师挚声洋洋。
书惟见多在互解,食要良田宜广买。
俚翁有语人未知,酱里投盐事终在。
君不见衡庐岳麓天与灵,达士必垂千载名。
山高海深产奇物,他年古文尾壁出。

诗词问答

问:《陈伯明建读书堂於内战都岩盖缙缙云最胜特处》的作者是谁?答:叶适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叶适的名句有哪些?答:叶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东莱

(1).古地名。《国语·齐语》:“通 齐国 之鱼盬于 东莱 ,使关市几而不征。” 韦昭 注:“ 东莱 , 齐 东夷也。”按,在今 山东省 北胶河 以东。

(2). 宋 诗人 吕本中 ,字 居仁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 宋 哲学家、文学家 吕祖谦 ,字 伯恭 ,著有《东莱集》。因用以为他们的别称。 宋 叶适 《陈伯明建读书堂于仙都岩余为作<仙都行>以坚其成》:“ 东莱 、 龙川 师道起,一时话言犹在耳。”此指 吕祖谦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杂篇下》:“ 东莱 之 吕 ,前 居仁 ,后 伯恭 。”

师道

(1).犹师法。指老师的学问或技艺体系。《汉书·匡衡传》:“ 望之 奏 衡 经学精习,説有师道,可观览。”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师法》:“数十年前,士人多能持师道,以训弟子。”

(2).为师之道。《后汉书·桓荣传》:“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 氾 再拜归道。” 宋 陈亮 《廷对策》:“后世之所谓明君贤主,于君道容有未尽,而师道则遂废矣。”

(3).指师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师之风尚。 唐 韩愈 《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古之师道,实在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

一时

(1) 一个时期

此一时彼一时

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短时间

一时半刻

一时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时从者千人。——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同一时候。

一时收禽(一时:同时。禽:通“擒”。收禽:逮捕奸党)。——《后汉书·张衡传》

一时皆下。——唐·李朝威《柳毅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一些时候

攻一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言犹在耳

话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喻指对所说的话印象深刻。亦指别人的话刚说不久

我辈

我等,我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作《天台赋》成,以示 范荣期 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范 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輒云:‘应是我辈语。’” 唐 杜甫 《万丈潭》诗:“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若内翰不讳,我辈岂忍独生?”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四》:“这许多事物挤在一处,正如我辈约了 燧人氏 以前的古人,拼开饭店一般,即使竭力调和,也只能煮个半熟。”

勤苦

勤奋努力

佐读勤苦。——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终岁勤苦。——宋· 苏轼《教战守》

刳心

(1).道教语。谓摒弃杂念。《庄子·天地》:“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郭象 注:“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刳而去之。” 成玄英 疏:“刳,去也,洗也。”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述志》:“刳心先拟谢声名,不作 羊 邹 悲 峴 首。”

(2).挖出心脏,表示忠心。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 前蜀 杜光庭 《王承郾为亡考修明真斋词》:“内族外亲,俱臻景祐,刳心抆血,拜首祈天,不任号殞,激切涕咽之至。”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 震旦 为学者,常詻詻与官立庠序反对,纵校官有长艺,犹刳心致死以争之。”

后生

(1) 少年时代与壮年期之间任何年龄的男子

(2) 青年男子,小伙子

(3) 相貌年轻

他长得后生,看不出是四十岁的人

懒惰

(1) 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

有天赋却懒惰的艺术家

(2) 不勤快

这对懒惰的作家是个刺激

君相

(1).国君的上傧。《周礼·秋官·司仪》:“每门止一相。及庙,唯君相入。” 郑玄 注:“惟君相入,客臣也;相不入矣。”

(2).国君与国相。《国语·晋语九》:“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韦昭 注:“君, 康子 ;相, 段规 。”

黄帝

(1).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居 轩辕之丘 ,故号 轩辕氏 。又居 姬水 ,因改姓 姬 。国于 有熊 ,亦称 有熊氏 。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 黄帝 。《易·繫辞下》:“ 神农氏 没, 黄帝 、 尧 、 舜 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孔颖达 疏:“ 黄帝 , 有熊氏 少典 之子, 姬 姓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裴駰 集解:“号 有熊 。” 司马贞 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 黄帝 ,犹 神农 火德王而称 炎帝 然也。”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残春一》:“但是他那粉白色的皮肤,平滑无表情的相貌,好像是我们祖先传来的一种烙印一样,早使我知道他是我们 黄帝 的子孙了。”

(2).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史记·天官书》:“ 黄帝 行德,天夭为之起。” 张守节 正义:“ 黄帝 ,中央 含枢纽 之帝。” 宋 高似孙 《纬略》卷八:“《洛书》曰: 苍帝 起,青云扶日; 赤帝 起,赤云扶日; 黄帝 起,黄云扶日; 白帝 起,白云扶日; 黑帝 起,黑云扶日。”

中间

(1) 中心

中间突破

(2) 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中间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坐在他们两个中间

(3) 在里面

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

上梁

(1) 叉杆;顶管

(2) 上部的大梁

旧学

(1) 指我国未受近代西方文化影响前固有的学术

(2) 旧时所学的知识

关雎

(1).《诗·周南》篇名。为全书首篇,也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历来对这首诗有不同理解。《诗·周南·关雎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后汉书·皇后纪序》:“故 康王 晚期,《关雎》作讽。”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是写上层社会男女恋爱的作品。后世用此篇名作典故,含义也常不同。(1)借指贤淑的后妃或后妃的美德。《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既无关雎之德,而有 吕 霍 之风。” 唐 张说 《祈国公碑》:“内被螽斯之德,外偃关雎之化。”(2)借指夫妇。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多则是天生分福,又遇着姻缘对付,成就了麟趾关雎。”(3)借指淑女。《玉娇梨》第十九回:“久闻老先生令爱贤淑,有关雎之美,故托晚生敬执斧柯,欲求老先生曲赐 朱 陈 之好。”(4)借指正统的诗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率尔操觚,扬扬得意,不自知可耻。此《关雎》所以不作,此 郑 声所以盈天下也。”

(2).鸟名。鱼鹰。 宋 王銍 《默记》卷中:“﹝ 李公弼 ﹞见所谓鱼鹰者飞翔水际,问小吏,曰:‘此关雎也。’”一说,非鸟名。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关雎》:“按,‘关关’,和声;‘雎鳩’,王雎。《诗序》总撮句内二字以为篇名耳,不得即呼雎鳩为关雎也。”

洋洋

(1) 形容众多或丰盛

洋洋万言

(2) 盛大

河水洋洋

(3) 广远无涯

牧野洋洋

(4) 美善

声蔼洋洋

洋洋德音

(5) 喜乐

喜气洋洋

其喜洋洋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形容声音响亮

钟磬洋洋

流水声洋洋

良田

肥沃的田地

千里良田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衡庐

1.衡门小屋﹐言其简陋。多指隐者之居。 2.谦称自己所居房舍。 3.衡山和庐山的合称。

岳麓

亦作“岳麓”。山名。一称 麓山 。在 湖南省 长沙市 郊, 湘江 西岸,因当 衡山 之足,故以麓名。山上有 晋 代修建的 麓山寺 ,山下有岳麓书院。 唐 李咸用 《夏日别余秀才》诗:“ 岳麓 云深麦雨秋,满倾杯酒对 湘 流。” 宋 陈傅良 《潭帅潘德鄜生辰》诗:“ 岳麓 沉沉秋柝静, 湘 波穆穆夜帆迟。”按,岳,旧时多写作“岳”。

达士

明智达理之士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吕氏春秋·知分》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山高海深

比喻恩情深厚

他年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古文

(1)

(2)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或异。—— 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

(3) 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

(4)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5) 汉朝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诗文赏析


【原题】:
陈伯明建读书堂於内战都岩盖缙缙云最胜特处市书名田役大费巨当用众力一家不能专也余为作仙都行以坚其成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