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易斋

作者:余学夔 朝代:明代

玩易斋原文

冬至阳气应,仲夏阴始临。

阴阳递往复,寒暑互相寻。

伏羲探元化,易理何其深。

奇耦陈卦象,人文宣至今。

彖爻本周辞,造诣何骎骎。

仲尼续韦编,斯道寔所任。

蔼蔼伊川言,泠泠康节吟。

卓哉朱夫子,众理会其心。

后贤缵遗绪,钻仰竞光阴。

寄言来学者,视此瑶华音。

诗词问答

问:玩易斋的作者是谁?答:余学夔
问:玩易斋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余学夔的名句有哪些?答:余学夔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侵韵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九

参考注释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气应

(1).指神的昭示。《汉书·石奋传》:“乃者封 泰山 ,皇天嘉况,神物并见。朕方答气应,未能承意。” 颜师古 注:“言自修整,以报瑞应,恐未承顺上天之意。”

(2).气息相应。 唐 韩愈 《明水赋》:“德协于坎,同类则感;形藏在空,气应则通。”

仲夏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往复

(1) 来回;反复

循环往复

(2) 往来

通信往复

寒暑

(1) 气候的冷和热

寒暑表

(2) 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经历了几十个寒暑

相寻

(1).相继;接连不断。 南朝 梁 江淹 《效古》诗之一:“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北史·源贺传》:“ 陈 将 吴明彻 寇 淮 南, 歷阳 、 瓜步 相寻失守。”《花月痕》第四六回:“覆辙相寻,曾不知戒,内阁耳目犹人有先机议处,以肃戎行者乎?”

(2).寻访;找寻。 唐 韦瓘 《周秦行纪》:“今夜风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寻,况又遇嘉宾,不可不成一会。” 宋 朱熹 《丽泽堂》诗:“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水浒传》第十九回:“到得那里,相寻着 吴用 、 刘唐 船隻,合做一处。”

伏羲

(2852—2738 B.C.)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 * 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探元

探求玄理。元,同“ 玄 ”。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六:“探元观羣化,遗世从云螭。” 明 高启 《与王隐君宿宁贞道馆》诗:“语化众妙归,探元万缘穷。”

易理

《易》的义理。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是知《易》理备包有无。”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总之 孔子 是研究过《易经》的,他对于《易》理当然发过些议论,我们在《易传》中可以看出不少的‘子曰’云云的话,这便是证据。”

何其

多么(多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

何其壮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何其糊涂

奇耦

亦作“ 奇偶 ”。1.单数和双数。《易·繫辞下》:“阳卦奇,阴卦耦。”《鹖冠子·能天》:“奇耦,数也,不可增减也。”《孔子家语·本命》:“一阳一阴,奇偶相配。”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揲蓍之法,用老阳老阴多少之数求之,即偏而不均;若以奇耦之数求之,最为精妙。”

(2).比喻命运的坎坷与顺利。 金 杨叔玉 《枕上》诗:“遭逢有奇耦,才用随巧拙。”

(3).诗文中以骈俪为耦,错综为奇。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隻,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明 杨基 《梁园饮酒歌》:“五龄琢句对虚实,联青儷黄配奇耦。”

卦象

卦所象徵的事物及其爻位等关系。术数家视卦象以测天理、人事。 宋 王安石 《上蒋侍郎书》:“斯则圣人賾必然之理,寓卦象以示人事,欲人进退以时,不为妄动。”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兆梦》:“小子告夫人听启:这卦象应是蹺蹊,相公必有牢狱罪。”

人文

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造诣

(1) 学业、专门技术等达到的水平、境地

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晋书·陶潜传》

咸素有高士志,造诣渐远,闲游终南山,乘月吟啸,至感慨泣下。——《新唐书·崔咸传》

造诣极深

(2) 前往拜访

未尝有所造诣

骎骎

(1) 马跑得很快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诗·小雅·四牡》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三国魏·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2) 又如:骎骎(马快跑的样子)

(3) 迅疾

然后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骎骎进于大同之世矣。——《老残游记》

仲尼

孔子 的字。 孔子 名 丘 , 春秋 鲁国 人。《庄子·人间世》:“ 颜回 见 仲尼 ,请行。”《史记·孔子世家》:“ 紇 与 颜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祷於 尼丘 得 孔子 。 鲁襄公 二十二年而 孔子 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 丘 云,字 仲尼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周公 慎言于金人, 仲尼 革容于欹器。”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 仲尼 叙帝王之书。” 明 顾绛 《述古》诗:“ 仲尼 贵多闻, 汉 人犹近古。”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掉了一顶帽子,又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严重,实在是上了 仲尼先生 的当了。”

韦编

(1).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皮绳编缀称“韦编”。《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絶。”后以“韦编”借指《易》。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 唐 许浑 《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诗:“ 紫霄峯 下絶韦编,旧隐 相如 结韈前。”自注:“ 元君 旧隐 庐山 学《易》。”

(2).泛指古籍。 唐 周弘亮 《除夜书情》诗:“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今汝萤火曾亲,蠹书堪读,可将玉管,从事韦编。”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始点漆於韦编,继操刀於简版。”参见“ 韦编三絶 ”。

蔼蔼

(1) 形容草木茂盛

丛林蔼蔼

(2) 众多的样子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左思《咏史》

(3) 暗淡或幽暗的样子

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司马相如《长门赋》

伊川

(1).古地名。指 伊水 所流经的 伊河 流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辛有 适 伊川 ,见被髮而祭於野者。” 杜预 注:“ 伊川 , 周 地。 伊 ,水也。” 杨伯峻 注:“ 伊川 , 伊河 所经之地,当今 河南省 嵩县 及 伊川县 境。”参见“ 伊水 ”。

(2). 宋 程颐 的别号。参见“ 伊川先生 ”。

泠泠

(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朱夫子

指 宋 朱熹 。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积衰时代》:“北人虽有 朱夫子 ,未能尽见其书。”

理会

(1) 明白;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

(2) 注意(多用于否定)

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会

(3) 关心;在意

儿子死了,他会一点不理会

(4) 评理

和你官司里去理会。——《水浒传》

明日与他理会

(5) 料理;处置

你去理会一下

(6) 办法

慌做一堆,正没理会

(7) 应付

他如今来这里理会差遣

后贤

后世的贤人。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有疑错,则备论而闕之,以俟后贤。” 元 陈基 《秋怀》诗之二:“往圣既作莫,后贤孰当继。” 清 陈维崧 《永遇乐·东溪雨中修禊》词:“莫停檀板,且偎红袖,此会后贤应继。”

遗绪

(1).前人留下来的功业。《书·君牙》:“惟予小子,嗣守 文 武 成 康 遗绪。”《晋书·刘颂传》:“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遗绪,得中贤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红楼梦》第一一三回:“老爷太太原为是要你成人,接续祖宗遗绪,你只是执迷不悟,如何是好?”

(2).死者留下的产业。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戴氏宅》:“汝曹素不立,必不能善守遗绪。”

钻仰

深入研求。语本《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刑昺 疏:“言夫子之道高坚,不可穷尽……故仰而求之则益高,钻研求之则益坚。” 汉 陈琳 《答东阿王笺》:“此乃天然异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 宋 王禹偁 《送孙何序》:“服勤古道,钻仰经旨。”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世儒於此十三部,或焚膏继晷,钻仰终生,或锻鍊苛求,百端掊击。” 李详 《论桐城派》:“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

光阴

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指日月的推移。后世即用以表时间

明月白露,光阴往来。——南朝梁· 江淹《别赋》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寄言

(1).犹寄语、带信。《楚辞·九章·思美人》:“愿寄言於浮云兮,遇 丰隆 而不将。” 唐 元稹 《遣兴》诗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东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诗:“寄言行雨儿,莫下山头去。”

(2).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是故復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建武 暨乎 义熙 ,歷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

来学

(1).前来就学。《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孔颖达 疏:“礼闻来学者,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伏膺;不闻往教者,不可以屈师亲来。” 宋 陈师道 《昌乐县君刘氏墓铭》:“夫人一子 衍 也来学,故其葬不以铭属人。”

(2).后来的学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於 尧 舜 者。”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序》:“疏通其晦塞者,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瑶华音

对他人书翰的美称。 南朝 齐 谢朓 《答吕法曹》诗:“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 唐 李白 《代别情人》诗:“天涯有度鸟,莫絶瑶华音。”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