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广仲伯逢来会

作者:张栻 朝代:宋代

喜广仲伯逢来会原文

二阮向来俱莫逆,支筇为我到山巅。
浊醪共饮聊复尔,胜集于今亦偶然。
人立千峰秋色里,月生沧海暮云边。
高谈此地曾知几,一笑归来对榻眠。

诗词问答

问:喜广仲伯逢来会的作者是谁?答:张栻
问:喜广仲伯逢来会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张栻的名句有哪些?答:张栻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二阮

指 晋 阮籍 与侄 咸 。二人均为竹林七贤之一。 唐 皎然 《送德守二叔侄上人还国清寺觐师》诗:“道贤齐二 阮 ,俱向竹林归。” 明 何景明 《为陇州李举人寿其伯尚书公》诗:“竹林仲子追随地,二 阮 风流尚可攀。” 清 曹寅 《东署饮竹下喜上若自维扬耒》诗:“风流兼二 阮 ,秋被满书帷。”

向来

(1) 一贯如此

(2) 先前

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不过笼络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莫逆

指两人意气相投,交往密切友好

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山巅

亦作“ 山颠 ”。山顶。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汉 郑玄 笺:“卒者崔巍也。谓山巔之末也。” 唐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之四:“ 赤甲 白盐 俱刺天,閭阎繚绕接山巔。” 鲁迅 《集外集拾遗·怀旧》:“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 萧乾 《初冬过三峡》:“过 瞿塘峡 ,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

浊醪

浊酒。 晋 左思 《魏都赋》:“清酤如 济 ,浊醪如 河 。” 唐 韦应物 《效陶彭泽》诗:“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家有浊醪,但幽室之物,不足款嘉宾,奈何!”参见“ 浊酒 ”。

聊复尔

见“ 聊復尔耳 ”。

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偶然

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

偶然现象

偶然事件

人立

如人之直立。《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射之,豕人立而啼。” 宋 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黑狐》:“予始登厕,即见一黑狐人立壁角。”

秋色

(1) 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月生

生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杜子中 与 闻俊卿 同年,又是 闻俊卿 月生大些。”《何典》第七回:“﹝ 活死人 ﹞便眉花眼笑的盘问他姓名、里居、年纪、月生,要送他回去。”

沧海

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高谈

亦作“ 高谭 ”。1.侃侃而谈,大发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 飞狐 。” 明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

(2).不切实际的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灵 听圣言而数惊, 秦孝 闻高谈而睡寐。”

(3).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此地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知几

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易·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后汉书·袁绍传》:“监军之计,在於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二:“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清 方文 《赠钱驭少》诗之二:“ 伯子 知几早,逃名 震泽 西。”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