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夫有会当归去来之句复次韵

作者:傅察 朝代:宋代

原文

少小尚奇伟,长年病莫兴。
折腰仕五斗,讵敢论好憎。
居然畏罪罟,局如履春冰。
每怀鹰隼翮,韝上看锋棱。
追随缙绅后,糠覈杂肴烝。
泮宫天下士,藉甚得儒称。
巍巍众峰上,跛足岂易凌。
朝廷重荐延,拔茅馀空胜。
公孙富经术,非子谁能胜。
坐见万顷波。
罂缶汲逾澄。
沛然下膏泽,蓊若翰云升。
勿云留滞,青史他年登。

诗词问答

问:《廉夫有会当归去来之句复次韵》的作者是谁?答:傅察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傅察的名句有哪些?答:傅察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少小

年幼;年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奇伟

奇特雄伟

奇伟瑰怪。——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长年

(1) 〈方〉∶船的主人

(2) 船工

(3) 指老年人

折腰

(1) 弯腰行礼,现引申作“倾倒”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 * 《沁园春·雪》

(2) 屈身事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梁· 萧统《文选·陶渊明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斗

(1).见“ 五斗米 ”。

(2).即五星。《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梁丘子 注:“五斗,五星;七元,北斗也。”参见“ 五星 ”。

讵敢

岂敢;怎敢。 唐 韩愈 《谢自然诗》:“观者徒倾骇,躑躅詎敢前。” 元 蒲道源 《点绛唇·次杜仲正经历怀古韵》词:“自笑疏顽,詎敢儕英秀。”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谅郎君口同百舌,胆如鼷鼠,詎敢作犯法事?”

好憎

犹爱憎。《淮南子·主术训》:“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汉书·杜钦传》:“臣闻玩色无厌,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生,则爱宠偏於一人。”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这么重的担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里

畏罪

犯罪后担心遭到惩罚

畏罪 *

春冰

春天的冰。因其薄而易裂,多喻指危险的境地或容易消失的事物。《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孔 传:“春冰畏陷。”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念负重於春冰,怀御奔於秋驾。” 唐 李群玉 《杜门》诗:“达生书一卷,名利付春冰。” 宋 陆游 《示二子》诗:“岂不怀荣畏友朋,一生凛凛蹈春冰。”

鹰隼

两种猛禽;泛指凶猛的鸟。比喻天性凶狠而令人畏惧的人或勇猛的人

鹰隼试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锋棱

亦作“ 锋稜 ”。1.指物体的锋芒、棱角。 宋 司马光 《怪石》诗:“圭角老龙脊,锋稜秋剑鋏。” 清 曹寅 《砚山歌》:“按图絶似小 岱岳 ,背腹浑厚无锋稜。” 叶圣陶 《登雁塔》:“那石碑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2).凌厉的气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官大踧踖,锋稜顿减。”

(3).指刚直方正,气势凌厉。 清 曾国藩 《祭汤海秋文》:“凡今之人,善调其舌。君则不然,喙刚如铁。锋稜所值,人谁女容?” 宋晶如 注:“棱,四方木也。比喻刚方之意。” 臧克家 《自白》诗:“百炼的钢条铸成了我的骨头,那么坚韧,又那么的锋棱。”

(4).气势(直逼)。《诚意伯文集》卷一附《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长史传》:“年二十八,师事 石楼子 ,明志式虑,锋稜古人。”

见“ 锋棱 ”。

追随

(1)

(2) 仿效前人的事迹

(3) 跟随

经常追随着他的记者们

缙绅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缙绅大夫士。——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缙绅士大夫。——清· 周容《芋老人传》

糠覈

见“ 糠籺 ”。

肴烝

谓切肉为块,升之于俎。《国语·周语中》:“亲戚宴饗,则有餚烝。” 韦昭 注:“餚烝,升体解节折之俎也,谓之折俎。”

泮宫

古时的学校名称

天下士

才德非凡之士。《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唐 高适 《咏史》诗:“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清 方文 《访孙豹人不遇因题其壁》诗:“ 虞翻 天下士,知己无一人。”

藉甚

盛大;卓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以此游 汉 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升其堂者,若登 孔氏 之门;沾其赏者,犹得东 吴 之句,藉甚当时,声驰遐邇。” 宋 范成大 《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题石湖》:“公退萧然真吏隐,文名藉甚更诗声。” 清 李渔 《凰求凤·避色》:“止因小生的相貌,生得过於丰美,又有藉甚之才名,引得人家女子,个个倾心,人人注念。”

巍巍

高大壮观的样子

巍巍乎可畏。——明· 刘基《卖柑者言》

众峰

许多山峰。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须臾静扫众峯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宋 苏轼 《过庐山下》诗引:“未午,众峯凛然,故作是诗。”

跛足

(1).瘸腿。 汉 焦赣 《易林·既济之益》:“跛足息肩,有所忌难。”《新唐书·王思礼传》:“ 思礼 坠马,蹇甚。 翰 ( 哥舒翰 )谓监军 李大宜 曰:‘ 思礼 跛足,尚欲何之?’俄加 金城郡 太守。”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江湖巨盗》:“ 嘉靖 甲辰,有方士居 万安 太平寺 中,短髮束铁圈,跛足执拐以行。”

(2).特指 战国 赵 平原君 邻家一跛人。其人蹒跚行汲, 平原君 美人居楼上见而笑之。跛者及 平原君 门客怒, 平原君 终斩美人以谢。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明 冯梦龙 《女丈夫·越府献策》:“倘有豪杰,我自能识认,正是跛足原堪笑,重瞳我自明。”

朝廷

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战国策·齐策》

吾恐上负朝廷,下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荐延

荐举招致。《汉书·陈汤传》:“今国家素无 文帝 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 武帝 荐延梟俊禽敌之臣,独有一 陈汤 耳!”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荐延,使羣臣荐士而延纳之。” 唐 刘禹锡 《谢窦相公启》:“荐延有渐,拯拔多方。”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君﹞于文士尤厚,收揽荐延惟恐不至。”

拔茅

见“ 拔茅连茹 ”。

公孙

(1).诸侯之孙。《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汉书·惠帝纪》:“内外公孙。”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公孙,宗室侯王之孙也。”

(2).对贵族官僚子孙的尊称。《儒林外史》第十回:“ 蘧公孙 呈上乃祖的书札并带了来的礼物。”

(3).复姓。 战国 魏 有 公孙痤 。见《史记·秦本纪》。

经术

犹经学。《史记·太史公自序》:“ 仲尼 悼礼废乐崩,追脩经术,以达王道。” 唐 张祜 《投常州从兄中丞》诗:“史材谁是伍,经术世无双。”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罢黜诗赋崇经术,儒生讲习 丘 与 軻 。” 章炳麟 《黄先生传》:“余少时从本师 德清 俞君 游,亦数謁先生。先师任自然,而先生严,重经术,亦各从其性也。”

非子

周 时人,也写作 飞子 ,善养马。 周孝王 召使主养马于 汧水 、 渭水 之间。后封于 秦 (今 甘肃 张家川 东),为 周 的附庸,邑之 秦 ,使复续 嬴氏 祀,号曰 秦嬴 ,是为 秦 始封之祖。《史记·秦本纪》:“ 非子 居 犬丘 ,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汉书·地理志下》:“后有 非子 ,为 周孝王 养马 汧 渭 之间。”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八:“ 非子 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坐见

犹言眼看着,徒然看着。 隋 卢思道 《听鸣蝉篇》诗:“一夕復一朝,坐见凉秋月。” 唐 陈子昂 《登泽州城北楼宴》诗:“復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坐见 秦 兵垒,遥闻 赵 将雄。”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五:“坐见 幽州 骑,长驱 河 洛 昏。”

万顷

(1).百万亩。百亩为一顷。《管子·揆度》:“百乘为耕,田万顷为户。”

(2).常用以形容面积广阔。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渊然万顷,直上千仞。” 宋 杨万里 《过金沙洋望小海》诗:“须臾满眼贾胡舩,万顷一碧波黏天。”《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但愿父作公卿,子作状元,给我挣下万顷庄田。” 艾青 《在浪尖上》诗:“你在万里晴空下,宁静地注视着万顷波涛。”

罂缶

亦作“ 罌缻 ”。大腹小口的瓶。《汉书·韩信传》:“以木罌缶度军。” 颜师古 注:“罌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作“罌缻”。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罂瓮》:“凡罌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銹水涂沾。” 明 刘基 《渡江遣怀》诗:“济河须巨舫,将焉用罌缶。”

甖缶:陶制容器,大腹小口。《三国志·吴志·孙静传》:“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甖缶数百口澄水。”

沛然

(1).充盛貌;盛大貌。《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汉 桓宽 《盐铁论·禁耕》:“夫不蚤絶其源而忧其末,若决 吕梁 ,沛然,其所伤必多矣。” 唐 高适 《赠别沉四逸人》诗:“何意閫閾间,沛然江海深。” 庐隐 《两个小学生》:“这时候的雨,仍是沛然未息, 新华门 一带已变作血肉横飞的战场。”

(2).行疾貌。《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是以豪杰发愤,沛然俱起。”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仙人 东方生 ,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宋 司马光 《稷下赋》:“於是 齐王 沛然来游,欣然自喜,谓 稷下 之富,尽海内之美,慨乎有自得之志矣。”

(3).感动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试哉!’” 颜师古 注:“沛然,感动之意也。” 王先谦 补注:“《文选》‘沛’作‘俙’。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俙,感动之意也。俙,或为沛。’”

膏泽

(1) 滋润土壤的雨水

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曹植《赠徐干》

(2) 比喻恩惠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留滞

亦作“ 留蹛 ”。1.停留;羁留。《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唐 王建 《荆门行》:“壮年留滞尚思家,况復白头在天涯。”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道光 丙申,余留滞 岭 外者,再閲岁矣。” 冰心 《六一姊》:“ 余妈 还舍不得走……她知道我万不愿再留滞了,只得站起来谢了 六一姊 ,又和四围的村妇纷纷道别。”

(2).指扣留,强行留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即将该魂验实放行,毋得勒索留滞。”

(3).搁置;阻塞。《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柔 ﹞处法允当,狱无留滞。”《南史·王俭传》:“令史諮事,宾客满席, 俭 应接銓序,傍无留滞。” 宋 司马光 《乞与诸位往来商量公事札子》:“其执政有欲商量公事者……所贵论议详尽,事无留滞。” 孙中山 《建国方略·国际共同开发实业计划》:“假使外国银行先遵正当之途……然后与政府订契约,则事顺易行,岂复有留滞之忧?”

(4).指搁置之事。《北齐书·循吏传·郎基》:“﹝ 基 ﹞后带 潁川郡 ,积年留滞,数日之中剖判咸尽。”

(5).屯积东西;积聚。《史记·平準书》:“日者,大将军攻 匈奴 ,斩首虏万九千级,留蹛无所食。” 司马贞 索隐:“留蹛无所食。墆(蹛)音迭,谓贮也。 韦昭 音滞,谓积也。又按《古今字詁》墆今‘滞’字,则墆与滞同。按,谓富人贮滞积穀,则贫者无所食也。”《后汉书·段熲传》:“ 匈奴 、种 羌 ,并擅其地,是为癕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

(6).指身处困境。《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滞。” 王逸 注:“言年已过五十,而輡軻沉滞,卒无所逢遇也。” 唐 杜甫 《引水》诗:“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宋 司马光 《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诗:“知君留滞久,从此欲腾驤。”

(7).指身处困境之人。《汉书·儒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 颜师古 注:“言治礼掌故之官,本以有文学习礼义而为之,又所以迁擢留滞之人。”

青史

古时用竹简记事,所以后人称史籍为青史

青史留名

永垂青史

他年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