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钱肃润

作者:魏耕 朝代:清代

赠钱肃润原文

扶桑海水波,烛龙光景微。
蟾魄相沦惑,天地纷无禧。
苍梧狩不还,烈士志亦危。
喟然起西游,泛舟昆明池。
黄姑不驾箱,织女缣靡储。
阴风昼夜兴,卉木顿已凄。
抚躬怀洛邑,顽民良足悲。
遁匪依岩穴,散发吟郊畿。
漆身余隐痛,蹈则陷焱机。
二心何所愧,慷慨欲报谁?令名荣丹青,丹青未可訾。
商山遗素风,终南多佳期。
深谷路匪远,玉液可疗肌。
行将憩我辙,斯道尚能追。

诗词问答

问:赠钱肃润的作者是谁?答:魏耕
问:赠钱肃润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魏耕的名句有哪些?答:魏耕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桑海

“桑田沧海”的略语。 唐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明 李东阳 《和萧封君凤仪遗诗四十韵》:“世运迭推代,昔闻桑海三。” 赵朴初 《柳营曲·参观全国劳动改造罪犯工作展览会》曲:“奋身桑海换,刮目性情移。”参见“ 桑田沧海 ”。

水波

水的波浪。亦指水

烛龙

(1).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 赤水 之北,有 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謁。是烛九阴,是谓 烛龙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 何照?”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文选·谢惠连<雪赋>》:“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 爥龙 衔燿照 崑山 。” 李周翰 注:“ 爥龙 , 崑山 神也,常衔爥以照。”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 烛龙 发神曜,阴野弥焕炳。” 元 张宪 《烛龙行》:“ 烛龙 , 烛龙 ,女(汝)居 阴山 之阴,大漠之野……虵身人面髮如赭,衔珠吐光照天下。” 黄宗英 《橘》:“ 烛龙 啊, 烛龙 ,你口里含着明烛。相传北极日月照不到,你会含烛腾空去照耀。”参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烛龙》。

(2).借指太阳。 唐 李邕 《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望长空烛龙燄消,长驱旱魃师碧涛。”

光景

(1) 一下,左右——表示估计

(2) 一般的情况

今天太闷热,光景要下雨

(3) 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

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装在套子里的人》

蟾魄

月亮的别名。亦指月色。 唐 元稹 《纪怀赠李户曹》诗:“华表当蟾魄,高楼挂玉绳。” 唐 顾甄远 《惆怅》诗之二:“禁漏声稀蟾魄冷,纱厨筠簟波光浄。” 清 钮琇 《觚賸·酒兵》:“佳时怡遇蟾魄圆,触著狂怀兴蓬勃。”《花月痕》第五回:“彩云三素,忽散鱼鳞;宝月一奩,旋亏蟾魄。”

沦惑

(1).沉迷。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 周 王日沦惑, 汉 帝益嗟称。”

(2).沦没;湮没。 唐 李白 《古朗月行》:“ *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烈士

(1)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烈士纪念碑

(2) 有抱负、志向高远的男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喟然

形容叹气的样子

孔明喟然叹曰:“臣自出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三国演义》

泛舟

船行水上;坐船游玩

泛舟洞庭湖

昆明池

(1).湖沼名。 汉武帝 元狩 三年于 长安 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 宋 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 元狩 三年春﹞发謫吏穿 昆明池 。”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西南夷传》有 越嶲 、 昆明国 ,有 滇池 ,方三百里。 汉 使求 身毒国 ,而为 昆明 所闭。今欲伐之,故作 昆明池 象之,以习水战,在 长安 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文选·沉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南瞻 储胥观 ,西望 昆明池 。” 李善 注:“ 储胥观 、 昆明池 皆在 西京 。此皆假言之。”

(2).湖沼名。即今 云南省 滇池 。《元史·地理志四》:“其地有 昆明池 ,五百餘里,夏潦必冒城郭。”

(3).湖沼名。指 北京市 颐和园 中的 昆明湖 。 张怀奇 《颐和园词》:“凤亭迴护仙霞紫, 昆明池 馆巢翡翠。”

黄姑

(1).牵牛星。《玉台新咏·歌辞之一》:“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吴兆宜 注引《岁时记》:“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唐 元稹 《决绝词》之二:“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清 吴伟业 《无题》诗之一:“天边恰有黄姑恨,吹入萧郎此夜吟。”

(2).指腊梅。 宋 杨万里 《次东坡先生蜡梅韵》:“梅花已自不是花,冰块謫堕玉皇家。不餐烟火更餐蜡,化作黄姑瞒造物。”

织女

(1) 织女星的古俗称

(2) 从事纺织的女子

阴风

(1) 从阴暗处来的一股不正或 * 的风

扇阴风、点鬼火

(2) 寒冷的风

昼夜

(1) 白昼与夜晚

不分昼夜

昼夜营业

死生,昼夜事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昼夜搒讯。——《明史》

(2) 又

昼夜不息

昼夜巡扰。——《广东军务记》

卉木

草木。《诗·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毛 传:“卉,草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平泉庄 在 洛城 三十里,卉木臺榭甚佳。” 清 顾炎武 《赠同系阎君明锋先出》诗:“春风吹卉木,大海放禽鱼。”

抚躬

谓反躬,反躬自问。 唐 李商隐 《为安平公兖州谢上表》:“退省何人,合安兹地,抚躬而沾背汗下,仰恩而溢眥泪流。” 宋 秦观 《辞史官表》:“臣於二者,实无一堪,闻命若惊,抚躬增惧。”参见“ 抚躬自问 ”。

顽民

(1).本指 殷 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 周 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 殷 顽民,迁于 洛邑 ,密邇王室,式化厥训。” 孔 传:“惟 殷 顽民,恐其叛乱,故徙於 洛邑 ,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十:“‘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洛邑 ,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 殷 顽民’者也。由 周 而言,则为顽民;由 商 而论,则为义士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 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 周 室的人称他们为‘蠢 殷 ’,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 春秋 战国 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 宋 欧阳修 《晋祠》诗:“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緑埋空垣。” 清 戴名世 《王学箕传》:“况 明 统三百年之久,岂可无一义士,四海之大,乃不许有一顽民哉!”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 洪 杨 又闹起来了。”

(2).愚妄不化的人。 唐 欧阳詹 《回鸾赋》:“于时厥有顽民,从愚至逆。”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健讼之误》:“凡谓顽民好讼者,曰‘嚚讼’,曰‘终讼’,可也。”《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岩穴

山洞

云归而岩穴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散发

(1) 分散发出

散发调查表

(2) 释放出某种东西

散发一股臭气

(3) 披散着头发,指解冠隐居

散发绝世

郊畿

(1).京城郊外王畿之地。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论》:“故郊畿固而九服寧,中国实而四夷宾。” 唐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诗:“ 信陵亭 馆接郊畿,幽象遥通 晋水祠 。” 明 谢肇淛 《秋日邀龙君御同锺伯敬林茂之赋诗》:“君今赴 河 湟 ,戎马生郊畿。”

(2).泛指郊外。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何以叙离思,携手游郊畿。” 唐 李峤 《宣州大云寺碑》:“山川磊落,郊畿枕端委之乡;岛屿凭隆,烟雾合朝宗之浦。”

漆身

(1).以漆涂身。 战国 晋 豫让 为 智伯 复仇事。《战国策·赵策一》:“ 豫让 又漆身为厉,灭鬚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披髮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司马贞 索隐:“﹝厉﹞音赖,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癩。” 明 陆垹 《篑斋杂著》:“知同漆身,义比采薇。” 清 刘震 《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2).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 僧伽大师 ﹞至 景龙 四年三月二日,於 长安 荐福寺 端坐而终。 中宗 即令於 荐福寺 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徧满於 长安 。”

隐痛

内心深处难以告诉人或不愿告诉人的痛苦

二心

(1).异心;不忠实。《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二心事君,明罚无捨。”《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妻子是个乖巧的,见不是头,也就怀着二心,无心恋着夫家。”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五:“要有二心,天打五雷轰。”

(2).分心,分散精力。《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3).犹豫。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你是去也不去?怎么走在路上,还二心不定?”

何所

何处。《史记·孝武本纪》:“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处处。”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慷慨

(1)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慷慨就义

(2) 大方;不吝啬

慷慨解囊

令名

好名声

丹青

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

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汉书·苏武传》

尤善丹青。——《晋书·顾恺之传》

未可

不可

商山

山名。在今 陕西 商县 东。亦名 商岭 、 商阪 、 地肺山 、 楚山 。地形险阻,景色幽胜。 秦 末 汉 初四皓曾在此隐居。 晋 陶潜 《桃花源诗》:“ 黄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唐 王湋 《送王闰》诗:“ 江 芜连 梦泽 , 楚 雪入 商山 。” 章炳麟 《訄书·相宅》:“奉駠驹黄牛以郊天於土中。 鄠杜 竹林, 商山 甘木, 汧 濒牧马,不膴於 关中 ,不可以居。”参见“ 商山四皓 ”。

素风

(1).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素风道业,作范后昆。” 唐 王维 《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宋 王安石 《寄张襄州》诗:“ 襄阳 州望古来雄,耆旧相传有素风。” 明 归有光 《谕祭赠资政大夫裴爵并配赠夫人郜氏文》:“维尔性含淳质,家承素风。”

(2).秋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五:“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宋 叶适 《朝奉大夫知惠州姜公墓志铭》:“素风落朱荣,旅葬 台 之湄。”

佳期

(1) 婚期

(2) 情人约会的日期、时间

深谷

幽深的山谷

玉液

指美酒

天赐琼浆,泉涌玉液

行将

不久就要;将要

行将为人所并。——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行将就道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