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呈韩文

作者:章甫 朝代:宋代

芍药呈韩文原文

妖氛深蔽洛阳县,我生不识姚花面。
扬州风物旧曾游,佳种年深亦多变。
去冬淮上起边尘,不谓见花当此辰。
眼明忽忆往时事,世间尤物能移人。
公诗寄兴多高远,早悟色空香不染。
饱闻尝醉洛阳春,试比姚花定褒贬。

诗词问答

问:芍药呈韩文的作者是谁?答:章甫
问:芍药呈韩文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章甫的名句有哪些?答:章甫名句大全

章甫芍药呈韩文书法欣赏

章甫芍药呈韩文书法作品欣赏
芍药呈韩文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妖氛

亦作“ 妖雰 ”。1.不祥的云气。多喻指凶灾、祸乱。《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祲” 晋 杜预 注:“祲,妖氛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神戈退指,则妖雰顺制。”《隋书·卫玄传》:“近者妖氛充斥,扰动 关 河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允降》:“上 稽山 看妖氛清尽,勒铭归国。” 清 邹容 《狱中答西狩》诗:“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2).妖气。《西游记》第九五回:“ 行者 早已知识,见那公主头顶上微露出一点妖氛。”参见“ 妖气 ”。

洛阳

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西部,市区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97万。中国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称,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位于市东,其南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交汇于此

我生

(1).我之行为。《易·观》:“六三:观我生进退。” 孔颖达 疏:“我生,我身所动。” 朱熹 本义:“我生,我之所行也。”

(2).生我者。指母亲。《后汉书·崔駰传》:“岂无 熊僚 之微介兮?悼我生之歼夷。” 李贤 注:“我生,谓母也。”

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花面

(1).如花的脸。形容女子貌美。 唐 李端 《春游乐》诗之一:“褰裳踏露草,理鬢回花面。” 唐 刘禹锡 《寄赠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清 洪昇 《长生殿·窥浴》:“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宫娥队里我为先。”

(2).戏曲角色。净的俗称。如净曰大花面,副净曰二花面,丑曰小花面。又称“花脸”。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花面衝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祇为从来雅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 许杰 《看木头戏记》:“舞台的中间,也正有一个癞痢头和另外一个花面英雄,在打架。”参见“ 花脸 ”。

(3).指有疤痕或斑点的脸。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花面村郎,花面村郎,蛇皮俗子,眼睁睁立换胞胎。”

风物

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佳种

优良种子;优良品种。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此指民族传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惜花四律》之四:“戏仿 唐 宫护佳种,金铃轻綰赤阑边。”典用 唐 宫以绳系铃于花梢惊鸟护花故事。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花上金铃》。

多变

(1) 易变的

多变的风

一种多变的气候

(2) 不同种类的,各式各样的;多样化的

地形狭长而多变的国家

边尘

(1).边地的尘土。 唐 岑参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诗:“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明 冯梦龙 《精忠旗·逆桧南归》:“双袖染边尘,回首关津,受恩深,处假为真。” 清 方文 《偕蒋穆之登金山怀龙友先生》诗:“边尘一起飞黄叶,岸柳重攀变緑枝。”

(2).代称边境战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新城 太守 孟达 反,詔驃骑将军 司马宣王 讨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今者海内清定,万里一统,三垂无边尘之警,中夏无狗吠之虞。” 唐 戴叔伦 《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诗:“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从容歼小丑,谈笑静边尘。”

不谓

(1).不告诉。《诗·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陈奂 传疏:“‘遐不谓矣’《礼记》引《诗》作‘瑕不谓矣’。遐、瑕古通用。 郑 注云:瑕之言胡也,谓犹告也。”

(2).不以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 ﹞尝与其父 奢 言兵事, 奢 不能难,然不谓善。” 晋 干宝 《晋纪总论》:“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谓浚己以生也,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

(3).不算作;不称为。 清 戴震 《徐节妇传》:“ 徐氏 之祸,可不谓烈哉!微节妇, 徐氏 不祀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生色》:“ 金氏 子其神乎!谆嘱醮妇,抑何明也!一人不杀,而诸恨并雪,可不谓神乎!”

(4).不意,不料。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诗:“不谓矜餘力,还来謁大巫。” 清 王韬 《淞隐漫录·悼红仙史》:“乖隔以来,靡日不思,不谓今日又有相见之期。” 毛 * 《反对本本主义》:“不谓 * 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

花当

花根。 清 朱彝尊 《黄牛冈》诗:“乱石侵花当,奔沙拥树根。”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总》引《庶物异名疏》:“花当,花根也。”

眼明

(1).眼力好;看得清楚。 唐 白居易 《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诗:“头白喜抛黄草峡,眼明惊坼紫泥书。” 宋 陆游 《新辟小园》诗之二:“眼明身健残年足,饭软茶甘万事忘。”

(2).犹眼红。激怒的样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3).方言。羡慕。 韩起祥 《刘巧团圆》:“她不满意咱,咱也不眼明她。”

往时

过去的时候;往日

他还像往时一样健谈

世间

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有饮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 宋 陆游 《高枕》诗:“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杨朔 《滇池边上》:“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

尤物

(1) 珍贵的物品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左传·昭二八年》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特别漂亮的女人

投甘言而引尤物,贵丽色而作生涯。——《包公案》

移人

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新唐书·刘禹锡传》:“ 叔文 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 宋 苏轼 《<居士集>叙》:“余以是知邪説之移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两京街道》:“时局移人,即公务亦在楸枰中生活。”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若是明月中天,不必说,光景尤其移人了!”

寄兴

(1).犹兴寄。指文艺作品的深刻寓意。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得 杜甫 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 沉 宋 之不存寄兴,而讶 子昂 之未暇旁备矣。”

(2).寄寓情趣。 宋 刘过 《贺新郎》词:“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紈扇。”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叙别》:“因此陶情诗酒,寄兴烟霞。”

高远

(1).又高又远。 汉 王充 《论衡·说日》:“从平地望 泰山 之颠,鹤如乌、乌如爵者, 泰山 高远,物之小大失其实。”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高远如长空片云。” 王汶石 《大木匠》二:“天空高远净洁,空气里夹杂着新麦苗的青草味。”

(2).高尚远大。《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邴原 ﹞秉德纯懿,志行忠方” 裴松之 注引 晋 杜笃 《邴原别传》:“ 原 亦自以高远清白,颐志澹泊,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故英伟之士向焉。”《晋书·隐逸传·索袭》:“宅不弥亩而志忽九州,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虽 黔娄 之高远, 庄生 之不愿,蔑以过也。” 清 梅曾亮 《送韩珠船序》:“吾友 韩珠船 胸臆高远,当官有声。”

(3).高超深远。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不闻清谈讲道之言,专以丑辞嘲弄为先,以如此者为高远,以不尔者为騃野。”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一》:“其神情高远,絶无都城紈綺市井之习,亦一时胜士。”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至如 太白 《乌栖曲》诸篇,则又寓意高远,尤为雅奏。” 朱自清 《论逼真与如画》:“如 元 朝 倪瓒 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4).高贵其身分,久远其历史。《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託之於 神农 、 黄帝 而后能入説。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

色空

(1).佛教语。“色”与“空”的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 唐 王维 《谒璇上人》诗序:“色空无碍,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裡。” 靳荣藩 注:“《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2).佛教语。“色即是空”的略语。谓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生,虚幻不实。 唐 白居易 《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诗:“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明 高濂 《玉簪记·投庵》:“皈依法,愿悟着顽空与色空。”

饱闻

犹多闻。 唐 杜甫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诗:“饱闻榿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勤俭之声,宽大之政,幽闺妇女,草野小人,皆饱闻而厌道之。”

阳春

温暖的春天

姚花

即姚黄。 宋 丘璿 《牡丹荣辱志·姚黄为王》:“名姚花以其名者,非可以中色斥万乘之尊,故以王以妃,示上下等夷也。” 宋 黄庭坚 《乞姚花》诗之一:“正是风光嬾困时,姚黄开晚落应迟。欲雕好句乞春色,日历如山不到诗。”参见“ 姚黄 ”。

褒贬

(1) 赞扬和指责,借指评论好坏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 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三国演义》

褒贬是非

(2) 说…的坏话,恶意批评(偏义复词)

别在背地里褒贬人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