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制置侍郎

作者:度正 朝代:宋代

上制置侍郎原文

武侯落落旧规摹,千载谁能发壮图。
抚定南方无后顾,感通北面自前孚。
但于号令教心服,自是欢忻听指呼。
群策不遗光竹帛,方知儒术本非迂。

诗词问答

问:上制置侍郎的作者是谁?答:度正
问:上制置侍郎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度正的名句有哪些?答:度正名句大全

度正上制置侍郎书法欣赏

度正上制置侍郎书法作品欣赏
上制置侍郎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武侯

三国 蜀 诸葛亮 死后谥为 忠武侯 ,后世称之为 武侯 。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刘后 授之无疑心, 武侯 处之无惧色。”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诗:“ 武侯 立 岷 蜀 ,壮志吞 咸京 。”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 武侯 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陈衍 《元诗纪事·范五老》:“﹝ 范 ﹞每战必胜,尝有诗:‘……男儿未了功名债,羞听人间説 武侯 。’”

落落

(1) 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孤独 <落落寡合>

(3) 堆积的样子

落落大满。——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规摹

见“ 规模 ”。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壮图

壮志,宏伟的意图。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雄心摧於弱情,壮图终於哀志。” 唐 司空图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二:“羸形不画 凌烟阁 ,只为微才激壮图。”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程瑀 ﹞尝寄诗与乡人云:‘试问青山圆也未,不应久负壮图心。’” * 《和 * 同志七绝》之一:“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 夏衍 《长途》:“到 广西 腹地来垦荒了……有这样的壮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战之前也是很难想象的吧。”

抚定

安抚平定。《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故立 韩 诸公子 横阳君 成 为 韩王 ,欲以抚定 韩 故地。” 宋 陆游 《蜡弹省札》:“依 周 汉 诸侯及 唐 藩镇故事,抚定中原。”《明史·李文忠传》:“ 文忠 遣将击走之,亲抚定其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先惠顺王神力》:“披坚执鋭,抚定 辽 瀋 。”

南方

位于一特定的或暗示的方位点以南的地区或国家(在我国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

今南方(川之西南、滇之北部)已定。——诸葛亮《出师表》

后顾

(1) 回头向后顾盼

后顾之忧

(2) 回顾

前瞻与后顾都是必要的

感通

谓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语类》卷七二:“ 赵致道 问感通之理。曰:‘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谢小娥 立志报仇,梦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如谓委屈将顺,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养而愈骄,其蹴踏凌侮,乃无所不至。”

面自

亲自。《礼记·郊特牲》“君有赐不面拜” 唐 孔颖达 疏:“君有赐不面拜者,谓君有物赐大夫,大夫不面自来拜。”

号令

(1) 指挥部队军事行动的命令和指示的统称

以出号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愬军号令。——《资治通鉴·唐纪》

传号令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发布号令

(2) 传呼命令。古代以传叫之法发布命令,故称号令

号令召三老。——《史记·陈涉世家》

号令明肃。——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号令三军

心服

衷心信服或佩服

自是

(1) 自然是

众人见他如此无礼,自是愤愤不平

(2) 自以为是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从此

欢忻

欢欣。《晏子春秋·谏下二二》:“为妻之道,使其众妾皆得欢忻于其夫,谓之不嫉。” 汉 王充 《论衡·明雩》:“礼之心悃愊,乐之意欢忻。悃愊以玉帛效心,欢忻以钟鼓验意。” 唐 孟郊 《南阳公请东樱桃亭子春宴》诗:“赏异出嚣杂,折芳积欢忻。” 宋 陆游 《书怀示子遹》诗:“东望故山百餘里,父老欢忻来接迎。”

指呼

指挥;使唤。 宋 王禹偁 《青猿》诗:“小僕如猿狖,贫家备指呼。”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二折:“百万精兵听指呼,衣冠四世守全 吴 。”

遗光

(1).光彩照人。《后汉书·张衡传》:“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礰以遗光。” 李贤 注:“遗光,言光彩射人也。”《文选·曹植<七启>》:“金华之舃,动趾遗光。” 李善 注:“言以金华饰舃,故动足而有餘光也。” 明 何景明 《石矶赋》:“身长而道不立,齿迈而业不周,无以延誉举名、遗光承休者,皆君子之羞也。”

(2).前人遗留的恩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车骑 沛国 刘季和 之镇 襄阳 也,与 犍为 人 李安 共观此宅( 孔明 宅),命 安 作《宅铭》云‘天子命我於 沔 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竹帛

(1).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墨子·天志中》:“又书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

(2).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名著於景钟,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相公镇 幽 都,竹帛烂勋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庙,垂名於竹帛。” 梁启超 《读孟子界说》:“故《春秋》有大义,有微言,皆口授弟子,俟数传乃著竹帛。”

儒术

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